○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 杨烁 张嘉琪
“双减”政策对学生减负作出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实施以来取得诸多成效和阶段性进展。但随着政策推进,数据上的成效难以掩盖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争议和新问题。教育政策执行是在一定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保障下,将政策内容转变为实践的过程。影响和制约政策执行的因素纷繁复杂,相较于人力、物力资源不足等表层因素的制约,制度的影响更具有综合性和隐匿性。
现行制度的冲突和缺位。对于中小学校而言,教育评价指标是学校办学的风向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尤其是中学的考核仍依赖于传统旧制。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达成上级指标、获取资源支持,即便按上级要求实施减负措施,学校也会以保证成绩和升学率为前提,趋利避害,通过政策替代性执行、表面性执行应对上级部门。
现行配套保障制度存在缺位也是影响学生减负政策全面落地的因素。由于目前配套政策不到位、教师补偿机制不健全,精力不济的教师群体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影响减负工作的可持续推进。
政策执行的强行政逻辑。从“双减”政策执行主体看,基本上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颁布政策或制度规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负责执行。这种自上而下单向的执行路径,一方面使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未充分吸纳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而是将上级政策作为“模板”,造成政策的同质化。另一方面,政策决策和任务要求由上级行政部门决定,并且以强化督导检查、责任追究等行政手段强化责任意识。地方部门为了及时完成任务,容易产生“一刀切”的硬性推行,造成层层加码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策的权威性。
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学生减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打破部门格局,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同对于政策落实十分关键。中央和地方“双减”政策均提出了要明确部门工作责任,建立专门协调机制。但从各地实施情况看,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给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留下可乘之机,并造成经费保障不到位、不均衡的问题。当前“双减”工作过于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其他部门的参与意识较低,并未将减负列入工作常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的全面落地。
传统价值观的抵触。“学而优则仕”“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苦读”文化和教育功利思想在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后,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本应快乐成长的孩子打造成“鸡娃”,以家庭资本推动功利化教育,在社会中形成了无形的教育焦虑内卷以及恶性竞争的风气。“双减”政策落地的过程也是与这股顽固风气作斗争的过程,如果说师资、经费、管理体制等都属于显性问题,那么如何扭转家长和社会固有传统观念便是真正的隐性难题。
多元主体利益博弈。受到功利化教育思想影响,学校致力于满足考核要求和扩大社会声誉,家长“望子成龙”,社会上的市场主体则为了盈利、扩大资本,它们围绕着升学率和分数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盟。“双减”政策虽然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遏制了学科类培训机构,但这并不足以撼动上述的利益联盟,课外辅导仍旧供不应求,课外培训转为地下的“会员制”。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双减”支持保障体系。
学生减负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创新政策供给。结合“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看,国家和地方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减负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避免制度冲突,并落实补偿机制,即政策实施过程中给教师、家长、培训机构等利益主体带来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补偿和解决,如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保障,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以减轻工作压力等。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各地的探索如火如荼,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多彩,但其质量究竟如何尚无定论,课后服务的质量不能仅靠参与人数和课程内容来决定,更重要的是衡量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减负工作是否具有实效。因此,建议以专项科研小组或项目委托方式,通过实证手段研制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为中小学教育实践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好的教育政策既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具体落实和创新执行,通过政策组合和各级政府协同,改善政策执行的制度环境,激发改革活力。
首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循证理念,打破行政惯性。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情况下,政府要设立容错纠错机制,构建积极有为的行政文化和现代行政体制,敢于进行制度创新供给,避免“一刀切”“盲目对标”等行为。
其次,坚持统一领导和部门协同相结合,落实政府责任担当。当前,为系统推动“双减”工作,中央要求各地将其纳入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并明确部门职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门分治局面,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成效。
落实学校主阵地责任,推动学校系统变革。
中小学校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和主阵地,必然需要打破传统路径的依赖,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中小学校应发挥主体意识,主动进行变革。“双减”政策明确学校需要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着手进行“减负提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还要提高质量,这对于学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压实各方责任。此外,还应搭建减负工作支持保障措施,尤其是对教师群体的关切,客观面对教师压力大、负担重的问题,一方面从思想上帮助教师增进对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并在学校评优评奖和职称评定中,对积极参与减负工作的教师真正予以制度上的倾斜,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