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锦书这样来

2023-04-28 23:52郑从彦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洪迈柿叶沈括

郑从彦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袖中锦》《九万里风》《天地放翁——陆游传》等三十余部。主编浙江散文年度精选、“风起江南”散文系列等二十多部。作品曾入选几十种选刊,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报人散文奖等奖项。

重读历代笔记,是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千年的文字因被重新阅读而焕然新生;历代笔记新说,是立足当下的再次审阅,期求今生有更全面的认知。两者融合,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定然“胜却人间无数”。去年五月,陆春祥先生再次以熟悉的方式冲向古典笔记的苍穹,去找寻一面名为“云中锦”的镜子。

在陆春祥“笔记新说”系列的第七部《云中锦》中,作者以小说的笔法,对段成式、沈括、叶梦得、洪迈、周密、陶宗仪、刘基、李渔、袁枚等九位笔记大家的人生及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度还原,让读者对一些笔记幕后的故事记忆深刻。

那是唐朝文学骑士的故事。虽然人生并不传奇,但《酉阳杂俎》的不朽,造就了段成式的不朽。人们被段成式的想象力所折服,惊叹这位古人的远见卓识。如:“段成式说,这月亮是一个球状物,为什么会有明有暗呢?是因为月亮上凹凸不平,太阳一照射,不就显示出明暗的差别了。”要知道,800多年后伽利略是依靠望远镜才得出此结论的。

那是一个探花郎取得巨大成就的故事。洪迈本渴望如自己的父亲洪皓一样建功立业,等到的却是伴随他一生的阴影。幸好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液,洪迈将用武之地聚焦在笔记上。夷坚闻而志之,持续不断地写作60年,随时随地积累创作素材,让《夷坚志》横空出世,风行一时。“感谢洪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不一般的、烟火气息极浓厚的宋代真实画卷。”

那是癸辛街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周密自幼聪慧,热爱阅读,志存高远,家中藏书破万卷,可依旧买书抄书,直至终老。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和剂药局监督官,《武林旧事》有许多条目都提及医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其用心。“对周密来说,让他朝夕牵挂的故乡齐地,只是思念而已,但这种思念,抵不上亡国的痛。作为南宋遗民,他除了纵情山水、思念流泪,所能做的,也只有将故国以往的辉煌和荣光,用他的文字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这也算一种光复南宋吧。”

在中国古代的戏剧、美学、建筑、饮食等领域,李渔以他的高雅情趣和卓越才智,闪耀无限光芒。闲情如何偶寄,看李渔便知。读罢《闲情偶寄》就会发现,原来“闲情其实不闲,闲情中见独特性情,显卓著见识”。

陆春祥先生将此次“笔记新说”之旅定义为“寻人记”——“我发了九张寻人启事,一一寻找,从一千多岁,到几百岁,他们都是年岁不一的古人。”这样的构思,更加彰显出本次记忆挑战写作者所展现出的雄心壮志。再加上作者长期用阅读积累的人格、用文化涵养的骨气、用阅历铸就的格局,可谓既找到了“欣然活着”的支撑,也寻得了一面记录历史的镜子。

读笔记本就是一件“苦差事”,若再要读出新意来,真可谓难上加难。而对于“笔记达人”陆先生而言,他倒并不觉得苦,相反,乐在其中。而这次的乐,在《云中锦》一书的《序言》中便展现得淋漓尽致。陆先生首先将情境设置为一场跨时空的“高峰论坛”,其次将主题定为“《云中锦》外抖糗事”,再次将嘉宾选为九部传世笔记的作者,最后播放一段孔夫子向老聃学习的“短视频”。一波猛如虎的操作,直接令全场陷入沉思:除了自身的一些糗事,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出乎意料,可说的还真不少!沈括大胆澄清了自己因嫉妒而检举苏轼写诗讽刺政府的谣言,叶梦得回顾了自己与蔡京的交往亲疏史,洪迈吐槽了那段自己被金人弄得灰溜溜的阴影往事,周密解释了自己长久隐居杭州癸辛街以逃避现实的真实原因,刘基分享了自己先仕元后再助力朱元璋的辛酸过往,陶宗仪解答了自己的《南村辍耕录》究竟是写在什么东西上的疑惑,李渔回应了他人说自己利用编书、组织家庭戏班子到处打秋风的传闻,袁枚则对自己广收女弟子且喜欢男色进行了辩解。最后的最后,段成式点出书名之奥妙:“各位看官,你们要想更多地了解我们,请看陆布衣的《云中锦》吧。云彩缭绕,每一朵云彩,都是锦书,都有各自的意境。”人无完人,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正视,是最难能可贵的。陆先生读笔记,真的是读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用调皮的方式完成一次最客观、最真实、最理性的评价,巧妙觅得了一面直面自我的镜子。

在新作《云中锦》的书写中,作者有两个“法宝”:

一是以人物家世、人物身份、人物经历、人物性格和人性弱点为线索,基于文史资料,合理想象和推理历史现象背后的逻辑。如说洪迈,作者先说他爹洪皓。为什么这样操作?因为作者通过整理洪英雄的简历中,发现洪迈基本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能力,野蛮生长,进而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显然与“虎父无犬子”的惯性逻辑还是有些许差异的。再如研究沈括的人生坐标,作者独辟一节关注沈括的少妻。作者特别提到沈括怕老婆的一个经典事例:有一天,沈括正在写作中,不知如何得罪了张氏,大把胡子生生被连根拔下,以致满脸带血,惨不忍睹。按常理,沈张关系应极其一般,甚至都有些恶劣。不承想,沈括因张氏的早亡悲痛欲绝,竟还去跳了一回江。作者亦就此推断:“张氏抑或是《梦溪笔谈》写作真正的动力,巨大的动力?没有了张氏,他的巨著就不可能完成?假如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悍妻终究还会让沈括留恋挂怀。”显然,有些事真不能光看表象,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是需要谨慎把握很多信息密度过大、情感强度过强或者难以判断、令人困惑的内容。从汉魏六朝至唐宋元明清,笔记横跨两千年历史。其中有真有假,有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述,有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如何新说得更客观、更合理及更有趣,作者可谓绞尽脑汁。如考证陶宗仪《南村輟耕录》究竟写在何物之上。作者先在《序言》中借陶宗仪之口进行说明:“陆布衣猜测有可能是桑叶,也有可能是柿叶。我用的还真是柿叶,柿叶无虫蠹,落叶肥大,不过,我只在几片大的柿叶上写了一些字玩玩,后人一传再传,越来越离谱。”这段说明看似想象,实则是基于作者多方查证和询问,才得出的猜测。而究竟是柿叶或桑叶,作者最后也终未得出明确的结论:“但我宁愿相信它来自生长力旺盛的树上,积叶成书,多么美好的传说呀!”由衷佩服作者,原来阅读浩瀚的笔记需要品尝未知不确定的痛苦,需要调动很多种情绪,需要克服记忆的虚妄和无力感。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人猜测和客观事实之间,作者必须掌握好合适的尺度。而这种准确的拿捏,背后需要清醒的历史意识和文字自觉。很幸运,作者的笔下和心中有一面平衡自我的镜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记新说”不只是坐在书斋里潜心研究,更需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实,去认识生活、开阔眼界、完善笔记研究学说。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方式。雁过留声,笔记虽是对当时世界的记录,而现在的世界也一定残留着历史的面貌。每次看陆先生的“笔记新说”,最欣喜的总还是看到“从杭州日报社出发”一句。这次在《云中锦》也不例外:“一个晴朗春日的傍晚,我从体育场路218号的杭州日报社出发,骑着小红车,沿中河路一直行,右转至西湖大道,在古涌金门小站一会儿,面前就是西湖。”因为出发,就意味着可以去实地感受那些人和事,虽然已是物非人非,但时空的交错,总能或多或少指向一些真实的现实意义;因为出发,总能跳出字里行间,去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去试图还原一些人物和作品记录的真相,寻找全新写作的灵感点;因为出发,可以赏一朵云彩,寄一份锦书,寻一面镜子。

猜你喜欢
洪迈柿叶沈括
沈括
柿叶临书
柿叶临书
沈括的登山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容斋随笔》“东晋将相”条中的“以古讽今”与“以今观古”
浅谈《容斋随笔》对“忠义”的书写
柿叶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口腔崩解片处方的优化
洪迈的“摆头”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