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诗之风上青云

2023-04-28 23:52宋知谦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青云杜甫苏轼

曾有学者提出欣赏文学作品的“四境界”之说,即文字、文学、文化与灵魂。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文化中的瑰宝,绝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窥视社会文化的载体与促进人生之大成的力量,即孔子与鲍鹏山先生所言的“兴观群怨”之说。

孔子曾说人生大成的起点在于“兴于诗”。诗词,是诗人们强烈情感的自由表达,它是王国维所言的“赤子之心”的真情告白,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心,是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也可以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痛,更可以是岳武穆“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凡此种种,都激发着我们真挚情感的表达,增添我们身上敢爱敢恨的真性情的温度。

然而,情感犹如洪水猛兽,若人一味地陷于自身的情感中伤春悲秋,终会被泛滥的洪水所吞噬。因此,便需要我们冲破个人的情感,以独立的视角来观照社会,也即褪去诗词中文字与文学层面的外壳,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一日看尽长安花”背后,是科举取士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欲为圣明除弊事”背后,有中唐儒佛之争的背景。正如孟子所言:“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诗词那一朵朵绚丽的花朵背后,隐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脉络,它为我们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提供了畅通的道路。

不过,如果仅站在个人的视角观照人与世界,则还是极容易会被个人的格局所束缚。因而,一个人要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还需要突破个人的格局,让“小我”成为“大我”。人的社会性永远不可能去除,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如《红楼梦》大观园那样的“青春共和国”中,永远只以审美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而在世俗“尘杂”的束缚中,想要永葆灵魂的高贵,就更需要群体精神的洗礼,站在更高的视角来俯瞰自己的生活。于是,我们于诗卷中会发现:吟咏“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杜甫,也能高唱出“戎马关山北”的激越之声;“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于“醉里挑灯看剑”之时仍会吐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渴望一统山河之音;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能让毛泽东于万里长征的风雪之途吟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之句。这样的诗句,皆是诗词为我们提供的灵魂洗礼。

可是,正如苏轼“高处不胜寒”所言,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又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个人的生活中来。我们的世界并不是乌托邦,因而人们时而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一些“怨”情,这自然也是人之常情。此时,则更需要以诗词为我们提供的“怨”来保持自己批判的态度,来进行自我克制与纠正。面对过度的解构主义,我们不能忘记杜甫高贵的爱国情怀;在面对流水线的平面化贴标签式的生活中,要记得豁达的苏轼也有他“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所谓“怨”,就是在真正理解了中国诗词中的情感、文化、境界之后,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之钙,并常怀中正之心,使自己行稳致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乘着诗词的这阵清风,让我们一路高歌,走向大成的人生。

【点评】  宋知谦同学准确理解了题旨,文章统摄了作文題的多重逻辑关系。标题化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暗喻“中国诗词”能给自己的“人生”助力。开篇引用的某学者的文学观“四境界说”,与作文题的“诗词与人生”论题,契合度高,并以此自然扣材料、扣标题,引出中心论点。最为可贵的是,作者不但能够糅合孔子与鲍鹏山关于诗词的“兴观群怨”的内涵阐述的观点,而且还能进行对比、辨析与取舍,并在此基础上拟设出观点鲜明的分论点,然后据此逐层展开论述。

猜你喜欢
青云杜甫苏轼
从善如流
詹青云的A面和B面
姚晨:重上青云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夏日午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