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燕
摘 要:政治经济学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观念塑造和价值引领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政治经济学思政育人效果尚未达到预期。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难点,并从四个方面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关键词:翻转课堂;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6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拉开序幕。政治经济学不仅是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更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重要思政教育课程。因此,如何利用好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这个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贯彻到政治经济学教学全过程之中,推动政治经济学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现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程教学建设,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纲要为课程思政和翻转课堂的结合提供了指引。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政治经济学课堂如何借助于翻转课堂进行课程思政,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 课程思政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1 翻转课堂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增强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获得感
当代大學生无论是心理还是学习方式都具有显著的特点。从心理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内心渴望自由,崇尚自我话语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长此以往,大学生必将丧失学习兴趣,不愿意参与到政治经济学课堂中,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的获得感。从学习方式看,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更习惯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显著增强。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应在尊重大学生心理和学习方式特点的基础上,作用于其兴趣、情感、心理,才能增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和信仰上的“获得感”。翻转课堂正符合了这种要求。学生课前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相关平台学习教师发布的视频及文献,参加线上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学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翻转课堂极大程度上尊重了大学生的特点,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最终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获得感。
1.2 翻转课堂实现知识内化,强化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深度渗透
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课堂上,教师只是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其作为权威性的结论进行理解接纳并应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批判分析的机会,难以用自己原有的认知去检验和融汇知识,无法很好地内化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浅层次的学习。课程思政的目标不是将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将其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体验和理性意志之中,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潜在引导。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只有进行“深度学习”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实现了“深度学习”。具体来说翻转课堂将知识讲授从传统的课中转变到课前,通过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将学生带入与知识相关的情境中,增强学生建构知识的深度。课中,教师解答学生疑问,组织小组学生交流并展示成果,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见解以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课后作业环节强调实践性的作业,比如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行业调查等方式进一步深化认知,对知识进行再思考。显然,翻转课堂注重的不是知识和信息的简单传递和接受,而是依托科学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主动学习,调动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实现对知识的再思考。通过翻转课堂的深度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社会价值、道德信仰的深度渗透,有效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
2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
2.1 教师翻转课堂和思政的能力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对翻转课堂具有排斥心理,不愿意进行教学变革,不具备翻转课堂的能力。在为数不多的政治经济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微视频呈现出的依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视频只是传递知识讲解的工具。在课堂的翻转中,有些教师害怕无法应对学生发言的各种观点和各种问题,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依然设定好标准的认知或者答案。这不仅僵化学生的思维,而且无法激发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严重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此外,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也会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目前部分政治经济学教师自身思政理论水平较低,在融入思政内容时过于生硬,为了思政而思政。正是由于部分教师翻转课堂和思政能力的不足,导致思政理论或者案例强塞到只有形式没有内核设计的翻转课堂,无法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和价值观的深度渗透。因此,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翻转课堂和思政的能力是政治经济学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2.2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之契合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以《资本论》为基础。150多年前完成的《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内容至今几乎没有发生改变。以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也就自然呈现出理论化以及用过去的理论难以解释当代世界问题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力,无法真正理解理论的精髓及其应用价值,学习的热情不高。不仅如此,目前不少高校都不太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这些因素导致不少教师不愿意上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自然就比较滞后。新教师无暇顾及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讲好知识点就行,不愿意投入时间挖掘与知识点契合的思政元素。因此,政治经济学进行课程思政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形象生动的思政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热情。
2.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参与课堂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所在。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不少学生课前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新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课堂翻转中的成果展示,小组讨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等一系列活动都无法顺利开展。不仅如此,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使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安静地独自学习,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积极交流互动的欲望和热情。每当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们都习惯性地低头,缺乏独立表达自己见解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是政治经济学翻转课堂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2.4 缺乏完善的思政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政治经济学课程主要采取了“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成绩”考核体系。这种考核体系不仅无法检测课程思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而且偏重结果考核,过程性考核不足。这不仅会引导学生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而且不利于激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探究。这既偏离了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翻转课堂的推进。因此,目前这种考核体系难以满足政治经济学翻转课堂课程思政的要求。
3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打造“三位一体”的政治经济学教师团队
翻转课堂模式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教师团队的建设,必须打造一个集“专业、思政、技术”于一体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首先,政治经济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不仅要深入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精髓,更要能够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伟大的思想有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注重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师的思政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定期培训、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自主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内容,以心得体会的形式定期汇报。
最后,政治经济学教师要善于学习新技术,勇于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信息技术、微課、翻转课堂的培训,努力学习如何进行微课的录制和剪辑,如何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等内容,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实施翻转课堂的能力。
3.2 借助“雨课堂”平台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思政中,并不是简单地把线下课搬到了线上,而是要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重新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内容,才能实现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真正转变。“雨课堂”这一智慧教学平台赋予了每一教学环节全新的体验。基于“雨课堂”的课程思政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雨课堂”课程思政的翻转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以政治经济学“货币的起源及职能”这一节内容为例说明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前,教师首先发布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具有超越生命的魔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索货币起源,认识货币本质的兴趣,为融入思政做好铺垫。其次,制作并发布“4分钟解读货币起源”和“12分钟解读货币职能”的有趣的微视频。最后,布置任务。一是要求学生学完发布的三个视频后搜集整理与主题相关文献资料,提出问题并在“雨课堂”提交;二是课前环节融入思政,要求学生思考社会主义中国面对生命和金钱是如何选择的,并用案例来说明思考的结论;三是完成线上课前测试。
课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课前在“雨课堂”完成的测试情况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其次,对课前设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比如学生可以把我国各级政府成功抗击疫情的实践与美国应对疫情的实践从多方面对比分析。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货币本质,而且能够使学生认清我们中国的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树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深化课程思政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小组的代表轮流展示体现货币职能的案例并由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引导学生讨论诚信的重要性,进一步进行思政的渗透;最后,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学生互评,并借助“雨课堂”完成课堂测试。
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在线辅导,提升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再次设置融入思政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强化思政效果。
由于雨课堂能够记录并显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效,课中参与课堂和内化知识的情况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的效果,并能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量化,这让学习的过程有趣而富有挑战,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政的能力。
3.3 充分挖掘并精准融入思政元素,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的有机结合
教师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精准融入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是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前提。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嫁接。
首先,教师应立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提炼思政资源(见表1)。
其次,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深挖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的需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方法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用学生喜爱的语言和新颖鲜活的案例讲解政治经济学理论,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3.4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要检验翻转课堂模式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多维度考核学生,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考核体系。
首先,设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过程性考核指标。过程性考核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课前在雨课堂学习情况;课堂上的出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课后线上复习、提交作业;阶段测试等。把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设计合理的权重。建议过程性考核的成绩权重达到70%,从权重的设置上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通过雨课堂每次课的得分激励学生及时优化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端正日常的学习态度,提高平时的学习效率,从而消除考前突击复习、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核体系的弊端。
其次,终结性考核可以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权重建议为30%。
最后,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中加强对学生思政效果的考核评价。比如在过程性考核中,对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小组讨论、完成的课程思政的作业等进行量化打分,按权重计入综合成绩;在闭卷考试中增设能够衡量学生思政成效的试题。
综上,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政治经济学教师只有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提升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郭洪涛.高校“政治经济学”课思政强化路径研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82).
[3]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20]3号,202006.
[4]付强.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教学前沿,202006(27).
[5]齐玉梅.翻转课堂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62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