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心理教育,从而让学生将阅读习惯与自我心理修养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在学生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在不被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处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比较顺畅时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师在讲课文时,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相结合,对于学生进入活动状态,积极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文以载道”是语文学习所推崇的,心理教育归属于“道”,可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心理教育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在学生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
古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在学生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学生读着这些句子,是否知道天子之怒。学生往往不去思考它的意思。教师要将学生此时的心理活动引向“潜台词”上,引导学生领会“潜台词”,一起参与求知过程,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认识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潜台词”:你最好是将你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天子)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唐雎的言下之意是,我将学习他们(刺客)置你于死地,然后自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意志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还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在这里可以进行心理教育,唐雎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畏强权,面对强暴的秦王,据理力争,一步一步,绝不退让,不惜牺牲生命,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这就是意志品质的修炼,引导学生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鍥而不舍的品质。
二、在不被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处创设问题情境
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有许多不被人们关注的地方有其深刻的含义。教师要在此处运用心理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父与子。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的情感不稳定,变化较大,语文教师要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达到共情的目的。《背影》中渲染的父子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最”字起什么作用?看似普通的词语都要求学生特别关注。特别是“已”“了”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 ,读文章时应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读书是可以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三、在学生思维比较顺畅时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的心理渗透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语文教学通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塑造他们的性格,磨炼他们意志品质。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学生通过阅读,很快进入了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内部分裂—押送失败的情境。教师由此可提出:在小说中还有一条暗线: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继而讨论杨志押送与好汉智取的主要矛盾,杨志与军汉、虞候、老都管的快与慢、走与停、喝酒与不准喝酒的次要矛盾,这些都是导致杨志情绪变化与押送生辰纲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应对人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有所感悟,阅读《水浒传》,对人的知、情、意、行的协调,人格的完善,都有启发意义。设置《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与好汉智取的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杨志的心理素质,他的知、情、意、行,他的情商、人格,都决定着他这次使命的成败。杨志很可能成为学生的反面教材,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总之,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把阅读习惯与自我心理修养有效结合,两者齐头并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学校(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