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威的环境教育思想梳理及其现实启示

2023-04-27 03:00丁奕然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8期
关键词:STS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必不可少。以朱正威先生的环境教育思想梳理为途径,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内生、STS教育的落地、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地域服务的实现。而践行的基本原则为:育人理念面向环境问题的改革调适、目标期望注重态度意识的终身发展、内容设置强化学科教学的通力合作、实施方式注重全员育人的多方协同。据此,研究得出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环境教育、以现实环境问题促进综合学习、以教育时空延展实现三全育人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 环境教育;朱正威;生态文明建设;STS教育;跨学科教学

朱正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教育家,曾在一线执教五十年、主编中学生物学教材十八载,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课标修订,在2017年获评中国首届当代教育名家。朱先生的生物学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有关生物学教育的相关论述被高校教授、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等反复回顾,并系统整理与研究。实则,朱先生对于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奠基与拓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朱正威先生等便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組织,受托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编著了《环境教育教师指导书》。该书是在我国环境教育的奠基和拓展阶段(1983-1992),响应现实教育需求而编撰的,其中“环境问题与教育改革”部分为朱先生执笔。研究者选择了此书的第二部分和朱先生撰写的论文作为参考资料,以期较为完整地展现朱先生的环境教育思想。

一、源自朱先生的环境教育价值意义

(一)环境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内生

环境问题既包含全球性、系统性的宏观问题,也存在着地域性、时代性的中观问题。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宏观环境问题的系统理解、交流探讨,中观环境问题的方案探索、尝试解决,都依赖于学生爱护环境的生活意识、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朱先生很早便提及“环境教育的加强,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品德教育阵地”。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尊重科学规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内生。

对上述观点的分析论证与具体呈现,研究者整理并转换表述如下:首先是基于国情的环境教育主题,将会从某个环境素材出发,让学生更为了解祖国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污染情况等,进而便于从危机感和责任感相交织的情愫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具身行动。其次,环境问题需要人们共同面对解决时,可以让学生理解人的社会属性、人类之间互相依存的重要性,涵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再次,环境教育以人类为中心地位的生态学观点,要求学生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并爱护自然环境,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最后,环境教育在传递给学生环境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给予了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执行的科学依据,促使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可见,环境教育的实施将促进青少年生成健康意识、科学态度、乡土根基,乃至家国情怀。

(二)环境教育有利于STS教育的落地

环境问题是在科学技术指数化发展背景下,而带来一系列资源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相关次生环境危害的现实问题。此类问题往往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交织的综合性问题,且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造成影响的本质。在朱先生看来,环境教育中这些综合问题的设置、探索与讨论,有利于中小学科学教育中STS教育的落地。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提供了环境科学的视角,让师生能够从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上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意义、社会利弊,以及人与自然的存续关系等。

比如,在环境教育中时常出现坡地农业种植、农药使用或化工生产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应当如何修复等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在研究科学技术的同时,参与话题探讨、作出决策,如探讨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及后代的影响。可见,环境教育不仅让学生基于科学规律联动现实生活,更就社会层面的群体道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此,将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有助于STS教育的渗透,也符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置的需要。

(三)环境教育有助于社会责任的承担

学生在解决环境教育中的问题时,既需要运用环境科学的知识理解分析,更要面向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实验探究与计量转化等,并提出相关建议。认知双通道理论认为,具备了语言文字与运动实践的双重刺激,更能够让学生联动思维逻辑与价值观念。而在环境教育的双重刺激下,学生可以理解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促使其进行社会实践的具体转化,承担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诚如朱先生所述,环境教育“将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赋予了其有助于社会责任承担的价值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一定是要走出课堂,走进工厂企业、田间地头等。学生应当去存在各种环境问题的地方进行调查分析,去参考治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和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促进他们为公众利益而自觉服务。可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劳动技能,更有利于涵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实则,以朱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科教育学者,早就将环境教育的内容融入我国的课程建设中,并期望以其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环境教育有利于地域服务的实现

环境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地域不同学生实践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有差异。因此,环境教育通常在一般环境知识传授、说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地域问题的实践解决。只有充分重视地域性的微观环境问题,才能“加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心程度和参与程度”,使中小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不但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观念,而且还能为乡土的环境治理做出贡献”。

解决地域性环境问题的学习过程对地域服务也有间接价值,因为该过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很有好处,即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公众利益服务,为提高公众的自觉性服务,和公众一起对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对策和行动的观念”。这样观念的树立及其长久留存,有助于学生以提升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为目标进行社会实践。朱先生对环境教育有利于地域服务实现的相关论述,洞察了环境教育的本义——全面了解世界、自身及其可能性,同时也阐释了环境教育带来的文化启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二、源自朱先生的环境教育践行原则

(一)理念协调性:面向环境问题的改革调适

环境教育的理念应当具备协调性,且主要体现在面向环境问题的超前性与针对性两个方面。环境教育所面临或需要探讨解决问题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所以必然需要以超前的教育理念引领环境教育发展。朱先生曾说:“今日大量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农业或工业社会初期的环境问题,更不只是地震、火山爆发、水旱灾害等自然现象引起的灾难,而往往是人类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的不恰当使用带来的。”确实如此,谁又能想到现今的时代,太空垃圾、电子信息污染、核废水等已然成了当下环境教育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在环境教育的针对性上,朱先生从“既要有适合国情的统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要求,还要有适合地区的自然、文化和人的环境的不同要求”的角度,论述了环境教育针对性。他认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是指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面向本国、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解决,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换言之,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体系,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我国国情,使其能够面向本土化、地方性的环境问题变革发展。回眸我国五十余年的环境教育发展,正是面向环境问题的改革调适,完成了教育理念从“为了环境的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再到如今“生态文明教育”的进阶过程。

(二)目标持续性:注重态度意识的終身发展

实际环境教育中知识的机械灌输,忽视学生环境观念与素养生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在专门知识(环境科学知识)上不宜要求过高,但在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上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则应有较高要求”。朱先生点明了中小学环境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即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尊重和爱护环境的态度,让其生成保护与治理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环境教育汇通着科技与人文,不能够片面强调它的环境科学教育目标。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距离真正掌握深奥的环境知识技术,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尚有距离。因此,对该阶段学生的环境教育应注重态度意识的发展。

环境教育的目标不能止于态度意识的发展,应当给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后继力量。世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区域内的社会生产生活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环境教育需要“使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具体地、深切地感受到,要关心地球、关心世界”。这种具体且深切的体验,强调将态度意识背后的环境保护观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心中,注重他们态度意识的终身发展,指向未来公民的素质提升。

(三)内容综合性:强化学科教学的通力合作

环境教育之所以未能在之前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中受到重视,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分科育人的学科体系不无关系。现实中环境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学科联动与现实运用等方面的结合。朱先生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设置应当具备综合性,且必须要强化各学科间的通力合作。相较于其他主题的教学内容,环境教育让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其不仅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还涉及伦理、文化、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程内容时,应尽可能按照多学科渗透或视域融合的视角观察环境问题,分别进行学科课程的网状渗透或面向问题的聚焦式架构。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课程应由丰富的通识性知识构成,并具有生态性、跨文化性与跨学科性。同样,环境教育在中小学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并作为跨学科的重要主题。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与地理等课程中系统性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使我国中小学生都能接受最基础的环境教育;另一方面,面向现实的环境问题设置校本选修课,或组织必要的环境教育讲座、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四)实施全面性:实现全员育人的多方协同

在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上,朱先生尤其注重实施的全面性,既要做到不让每一位青少年掉队,也要在注重实施方法上各类渠道或载体的全方位育人。“环境质量的优劣,和每一个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决策和身体力行,环境问题就难以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实施应达成全员育人,即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以他们可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养成爱护环境、优化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参与影响环境状况的重大措施的讨论和决策。通过各种实施途径与方法,让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体悟爱护环境、科学治理环境的基本观念。

首先,基于现实生活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实践,对问题的了解不仅依靠课堂,还要注重实际的调查研究,要围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分析环境科学的基本规律。其次,教师应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科学知识讲授,并从学生认知的熟悉点开始,就个别环境问题谈起,再进一步拓宽、加深。最后,环境教育“不能囿于课堂讲授,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到自然环境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到工矿企业中去、到一切存在着环境问题的地方去进行调查分析,去参与治理”。此外,还可以将其列入正式课程,安排在课外活动中,放在夏令营、博物馆研学等校外活动中,等等。

三、朱先生环境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环境教育

从朱先生环境教育的育人理念来看,未来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应当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所以,生态文明理念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观念从“自然本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向,也体现了环境建设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向“人民中心主义”的转变。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并促使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走向宏观系统地审思环境教育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持续的动力。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环境教育,就是在面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态生产力观”的角度思考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在教育体系上,设置系统、适切的环境教育体系,如优化学科渗透课程、设置独立的生态文明校本课程、融通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等。与此同时,在环境问题内容的选择上,强调选择时代性、本土性的环境问题,或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问题。在实施路径上,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环境教育应当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唤醒相结合,关注学生了解自然、尊重并爱护自然的个体声音。

(二)以现实环境问题促进综合学习

无论是环境教育的价值意义,还是具体践行原则,朱先生均一再强调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现实的环境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与学生紧密相关,环境问题的发现、解释与解决能够带动学生感官认知,并由具身的探究实践触及思维层面。同时,现实环境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能为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带来有利条件,即现实环境问题需要多个学科通力合作才有望解决。因此,以现实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将各种学习资源、学科知识经验整合在一起,且现实环境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涵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以现实环境问题促进综合学习的具体实践,要求学校以现实或周边生活为背景设计环境课程主题,开展环境活动实践教学,加强环境危害评估、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等内在的环境科学逻辑体系,进而达成环境知识的综合化。可见,教师要将现实环境问题当作教学资源来使用,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进而相互联通与实践转化。需要教师不断将自身理解回弹于学生、学科内容、教学及教学情境中,并适切性地创生出教学方案。如以现实环境问题为载体,开展“校园水体污染调查与解决方案设计”等研学活动,将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实践运用。

(三)以教育时空延展实现三全育人

朱先生对践行环境教育提出了全员育人的多方协同这一基本原则。在此原则的启示下,中小学环境教育应当努力达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基本要求。而教育时空的延展是指育人时间的充分利用、潜移默化,以及育人空间的校外联动、具身体验。前者能够让学生在零碎的生活时间与娱乐时间中,欣然接受环境教育,并全过程地体验环境教育的价值意义;后者则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空间协同中,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实践体认其价值意义。

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教师既要巧妙结合学科知识,关联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内容,更要注重以身边的环境问题实例为资源组织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此外,也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环境教育活动中,特别是结合地方历史典故、传统节日等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在家校共育方面,学校应该与家庭形成合力,通过开展家长学校讲座、家长沙龙会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并且,学校还应该加强与社区、农业合作社、博物馆等环境研学基地的合作,利用周边环境优势,通过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把环保理念在各地传播开来,让环境教育为地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奕然,吕立杰,任小文.朱正威生物教育思想的时代回响——兼论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5).

[2]王忠祥,谢世诚.中国环境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3]朱正威,李文鼎,赵学漱,等.环境教育教师指导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朱正威.略论中学生物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点及其原则[J].生物学通报,1988(07).

[5] Arran Ga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 [M]. London: Routledge, 2016.

[6] UNESCO. Reimaging Our Future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M]. Paris: UNESCO, 2021.

[7]王雨辰.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取向与特质[J].湖北社会科学,2021(07).

[8]丁奕然.生物学教师学习教学的范畴与方式——源自朱正威教师教育思想的启示[J].生物学教学,2023,48(03).

[9]罗章莉,丁奕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与2011版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2(16).

丁奕然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编委。

猜你喜欢
STS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探讨把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ST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STS教育理念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效益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