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红
[摘要] 在全民普法教育中,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重中之重。当前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大都处于被动接受的旁观者状态,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法治课程的设立也涉及学术性、教育性与实用性的考量。基于学校法治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创建“儿童地球村法庭”,形成校内—校外—园区的全方位联动实践路径,进行法治启蒙教育的推进、优化。实践表明,这一载体的创建聚焦了“双减”政策,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了学生的法治思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 “双减”;法治启蒙教育;儿童地球村法庭
一、缘起:“儿童地球村法庭”的创建背景
进入新时代,在新问题、新形势与新特点的交融下,法治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与目标,即面向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法治精神的系统教育。为了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法治内容,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积极建构儿童法治启蒙教育的“命运共同体”,重建德性生活,丰盈生命体验,不断完善德育生态,协同育人。
探索动因:学校要致力于做到协助学生形成能力、培养习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以课程为引航,从教学、评价、保障等方面系统推进变革,不断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在“学业辅导+混龄课程+健康课程”基础上增设“微社会课程群”,彰显“双减”效应,让学生学足学好、自由舒展。
破解问题:在家校社联动方面,我们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新时代法治启蒙教育,用以破解當前校园霸凌、学生们的矛盾纠纷、部分学生法治和规则意识淡薄等棘手问题,利用“双减”契机,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我们积极联动各方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我们和学生一起设定目标、研究学习任务清单、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并对他们需要帮助的地方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
达到目的:我们试图通过“双减”视域下的儿童法治启蒙教育,让学生和不同类型的法律人建立链接,与法律顾问、法治教育基地、模法项目团队沟通合作,持续学习,持续探究,持续精进,进而推进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
二、实践:家校社携手共育法治少年
为积极回应“双减”的时代要求,丰富“双减”课后延时服务的内涵,主动承担普法重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英外国语学校以儿童地球村法庭为载体,大力探索新时代儿童法治启蒙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用心编织儿童法治活动图谱,联合武进高新区税务局、武进人民法院、武进网信办、史良故居等社会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在法治课程的滋润下,学会自主管理,共同生活,成长为自成者、为他者、领导者;通过开展适切的法治启蒙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同时满足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需求,实现课程教学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双向奔赴。
儿童地球村模拟法庭是在清英儿童自治委员会监察生活社的管理下,基于儿童地球村中真实的生活事件,以“校礼”为准绳,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预演准备、正式开庭等环节进行立案、审理、辩论、申诉和判决等,让学生成为法治教育的参与者、体验者、探究者、宣传者、实施者,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的时代新人。经过一年的教育探索,儿童地球村法庭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活动范式(如图)。
(一)校内拓展:在场因素,打造基地
为了充分展示儿童地球村法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育人功能,让“双减”变“双赢”,学校通过家校社优势互补,共融发展,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与研讨,就儿童地球村法庭基地建设、法庭行政人员、课程安排、开庭流程、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等开展全方位探讨,实现智慧共享。
1.成立儿童地球村法庭
我们建立了共促发展、合作共融的协同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在“双减”工作中的协调、联动发展,于是,儿童地球村法庭便应运而生。
2.组建联盟调查
为进一步加强课后服务管理工作,我们先开展课后服务专项调研活动。由学校发布课后服务调研主题,家校社统一讨论方案,分开各自调研,随后召开课后服务调研工作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透过数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夯实了课后服务管理工作。
针对家校社服务板块,以模拟法庭为推动触手,我们与武进人民法院、史良故居、高新区税务局等单位联合开展问卷调研,制定了翔实的工作计划,聚焦每个月延时服务主题,为进一步实施延时服务内容做足了准备。
3.合作探究历练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课后服务中内容与形式的发展是结对活动重中之重的内容。如何促进儿童地球村法庭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幸福,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法治综合素养?
学校借助人民法院、校外法治教育基地等优质学习资源,实现了家、校、社全方位联动。我们启动儿童地球村模拟法庭法治PBL项目之“现身说法”,通过和不同类型的法律人建立链接,与法律顾问、法治教育基地、模法项目团队沟通合作,持续学习,持续探究,持续精进,从而推进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
每一个模法少年都将进行自我复盘:我学到的(知识、技能、思维);我遇到的障碍(说说你如何攻克);我的反思和建议;自主延伸学习内容的复盘与分享。师生在整个项目期间持续反思教学的过程、内容及效果,针对困难思考解决策略,记录收获与成长。
(二)校外延伸:多元体验,涵育素养
儿童地球村法庭项目的学习在校外场域也得到了延伸。在课后延时时段,老师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法院观看审判程序,感受法庭的威严,这样可以切实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我们还在课堂上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法庭”中参与角色体验,扮演被告、原告、律师、检察官等角色,通过典型案例的还原,开展法庭辩论、申述、法庭调解等环节。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反复训练过程中得到强化,促进法律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走向公共生活,进行社会参与,让法治素养的形成不止于认知层面,更加得到内化、实化。
1.亮眼睛寻访
为从小培养青少年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意识,我们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组织学生寻访武进高新区税务局等场所,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税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地种下一颗颗税收的种子。
2.小法官研学
行读——儿童地球村法庭项目化学习方式之一。以法律素养为核心,旨在营建一个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平台,赋能学生学习法律思维与实务技能、丰富律政体验与职业认知、提升法治意识与公民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
校外延伸的课程内容涵盖学生生活中的法律。在进行交通安全法治教育时,笔者还协同交警组织学生参加了以下体验:首先在学校里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接着组织大家走出课堂,在路面观看警察设卡查驾驶证、查酒驾等工作,观察、感受交警是如何规范执法、守护市民的出行安全的;然后来到广场,学生分组进行“微城市”模拟交通体验游戏,他们分别扮演了小交警、红绿灯、小司机和行人,在城市地图上模拟日常道路交通运作。在交通警察的带领下,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三)资源重组:互补共建,实现融合
我们与武进人民法院结对共建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活动:共建儿童地球村法庭,邀请学生们走进法院,参观法庭,观摩庭审,提高其对法律学习的兴趣;组织干警走进校园,担当“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讲座,增强学生们的法治意识。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法律实践活动,为学生们开启法律启蒙之门,有效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1.“走出去”的观摩庭审
为了丰盈“双减”课余生活的内涵,我们带领参加延时服务的学生走进武进区人民法院开展一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在学校法治副校长王逸庭长的带领下,学生们现场观摩了公开庭审的交通肇事案。
在观摩中,学生不仅深刻了解了交通法律法规,而且知道了庭审的流程。通过本次走进武进人民法院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学生增强了法治意识,铭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新时代儿童法治启蒙教育的有效探索。
2.“请进来”的延时课堂
延时课堂邀请了武进法院刑庭干警王逸、徐惠丽,王逸法官以“假如你来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为题开篇,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树立朴素的是非观。启发式的提问、发散性的回答,让整個课堂充满了思辨的气息,学生们踊跃参与,积极表达,在法官的引导下,轻松掌握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精神内涵。课程最后,王逸法官以有奖竞答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再次巩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
通过资源共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以“真学”和“真用”,引导学生用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更理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儿童地球村法庭项目回到了学习者本身,回归了生活本身,在学习者和真实世界中构建起有意义的链接,重新定义教学的路径和情境,让“双减”之后的延时服务也能实现知行合一。未来,武进法院将继续发挥职能优势,定期持续开展“院校共建”普法宣传活动,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用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传递法治声音,让法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茁壮成长,以法治力量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儿童地球村法庭实践的过程中,家校社联动,提供了多元舞台,赋能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优质的教育生态。法律是未成年人未来学习和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石与阶梯,承载着梦想与希望。而此项实践正如实现梦想的支架,以“真学”和“真用”,引导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更理性地参与社会生活,树立法治信仰,引导他们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本文系常州市“十四五”规划武进区教科研立项课题“新时代儿童法治启蒙教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jk2021-32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