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乐“光邦”鼓舞的文化传承价值

2023-04-27 20:10田静琳刘颖
文学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静琳 刘颖

内容摘要:傣家独特的民俗乐器——“光邦”,借助独特的群体与地域鲜活的流传在傣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地具有较高的艺术形式与教育价值。在跨境外交流中,光邦简单易学的表演技巧与振奋人心的观赏价值,成為了中缅交流的重要枢纽。本文从文化视域的角度阐述光邦的制作工艺、特殊价值、对人的影响以及传承现状与实施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光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邦”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傣族传统敲击鼓点乐器,在盈江县支那乡流传甚广。2013年11月,“光邦”鼓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光邦”具有激发人们热情的魅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对人的成长具有较强的育人意义。它不仅传承了本民族文化,也为当地的文化增添了特色。目前关于“光邦”鼓舞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现状、传承、内涵和认同等方面,对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对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影响,还缺乏深入探究。

一.“光邦”鼓舞的概况

(一)“光邦”的传说

“光邦”的“光”在傣语中意为“鼓”,而“邦”却没有实际意义,只用作表示象声词,译为“bang、bang、bang”。“光邦”鼓舞发源于盈江县支那乡,它同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寺庙大鼓有着同一缘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跨境婚姻的不断兴起,为适应支那乡特殊地貌以及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性,进而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光邦”。过往的支那乡内流传着“光邦”具有驱赶猛兽功能的传说,而今“光邦”却成为一种精神膜拜,被赋予了原始宗教色彩。在支那乡内,傣家男孩一般从4、5岁就需要开始接触光邦鼓。随着世代沿袭以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光邦”鼓舞的功能在逐渐扩大。比如跨境交流、民间节日、红白喜事、宗教活动等都离不开“光邦”。[1]“光邦”是云南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的傣家乐器,它的独特性不仅使得它深受支那乡傣族人民的喜爱并鲜活的发展着。当下疫情的席卷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极具代表性的表演性节目都不能正常开展,这极大的限制了文化的实践。为了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该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二)“光邦”的制作

光邦有“雌”、“雄”鼓之分,原因在于傣族人民相信天地万物中雌雄成对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对光邦鼓的制作存在着特殊的手法。从选木材方面看,一般采用楠木、攀枝花等上好木材进行制作,人们会把圆木中间掏空,两端使用晒干的牛皮蒙面,再用藤条固定牛皮鼓面,制作好的光邦鼓还需要装饰妇女编制的五彩鼓衣才算完工。[2]从外观上看,鼓体呈圆锥形,其长度约为100至110厘米,左右两端分别为一个较大的鼓面和一个较小的鼓面。光邦鼓具有广泛的用途,常用于傣历新年,跨境交流,宗教活动,红白喜事,宾客往来等场合,以示祝福、吉祥和友好等之意。[3]

(三)“光邦”表演形式

“光邦”即傣语直译,是一种傣家特有的民间鼓点乐器,别名可译“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4]“光邦”鼓舞的表演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观赏性,要求表演者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和精湛的技巧,以便完美地呈现出来。“光邦”鼓舞分为独舞和群舞两种,但大多数情况以群舞的形式进行表演。一般来说,队列人数以偶数形式出现,其中包括4人、6人、8人等。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将光邦鼓横挎在胸前,左手掌敲击左侧的小鼓面,右手紧握小方木敲打右边的大鼓面,以此来表达情感,最后形成低高音混合模式,而双脚的节奏也要伴随鼓声相互合作,形成左、右脚或进或退的独特步法。此外,还必须拥有充满活力的铓手以及镲手进行演奏,从而使得光邦舞展现出傣家男子的阳刚之气。

其次,在演出过程中应当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服饰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不同风格:男性表演者需头裹包头,身穿无领布盘扣对襟衫,配上一条宽松的直筒裤,以展现出他们的魅力和风采。而女性表演者需进行盘头,并配有鲜艳花朵进行装饰,上身着鲜艳的襟衫,腰上系绣有漂亮图案长飘带,下身着筒裙,整套服装将女性独有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因而表演会展现较强的民族特色与风格。[5]

二.“光邦”鼓舞的特殊价值

(一)历史价值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沉淀出独特传统和艺术,反映出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状态,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作为历史的产物的非遗文化,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不断传递着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6]解读历史,探究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明轨迹,切实把握各地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将为我们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指明方向。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的“光邦”鼓为例。在原始社会,“光邦”仅被傣族人民用于传递信息和自我防卫,后来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一带一路”的倡议相互交融下,使得跨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光邦”也逐渐用于庆祝节日、观赏节目等情境。

(二)艺术价值

当今时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同时也能在精神上提供享受。艺术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以支那乡的“光邦”鼓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具有原始社会的含义。这是先辈为求生而敲击古老枯树发出的声音,目的在于赶跑野兽的袭击。这展现出傣族人民急中生智、勇敢无前的精神风貌。其二,节庆或宗教祭祀与鼓点并举,形式隆重且庄严。鼓声整齐划一,步伐变化多端。以群舞为主的光邦鼓,声势浩荡,加之特色的服装和敲打鼓时随鼓飘动的鼓衣,显得越发惬意。其三,艺术价值高。豪迈的击鼓声是傣族表演光邦鼓的精髓。傣家“光邦”鼓反映先民求生、守子心切而派生的乐器,其鼓声震撼人心,是支那乡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傣家文化丰富内涵的外在体现。

(三)教育价值

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让受教育者获得有益的新知识,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和欣赏这些知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少数民族所创造的财富,它是青少年進行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的最佳手段。支那乡傣族人民独有的“光邦”鼓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意。通过教育进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丰富多变的精神需求。

三.“光邦”鼓舞传承对人的影响

(一)智力因素

1.有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心理学上创造性思维属于认知范畴。它以知觉,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考活动。即开辟人的认识新领域,人的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光邦鼓的敲击源于傣族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或神话传说,通过鼓手淋漓尽致的表演表现出来。由于光邦的传承并没有系统教师进行受教,这就要求年青一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对舞蹈的操作能力才能更好的表演出生动有趣的光邦鼓。

2.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光邦”鼓舞的每一个鼓点音乐和舞蹈步伐都展现了这一舞蹈的历史底蕴。就其舞蹈步伐来看,没有过多严格的要求,但需要舞者提高注意力,根据鼓声来变化自己的步伐,同时在表演时需要手脚并用,需要表演者有着高超的表演技能和身体协调能力。

3.有助于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人们理解、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条件。[7]通常而言,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光邦”鼓就其自身而言,它不久要求表演者有着高超的技巧、强健的身体外,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学习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非智力因素

1.有助于加深民族文化情感表达

傣家人民对光邦鼓的热爱彰显出日常情感、宗教情感和地方认同情感的一种方式。所谓情感表达,源于音。音是感情的“物化”,通过这种物化,将心中的情外化为物的声音。由于声音这一媒介不能直接再现现实生活的形象,音乐家只能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丰富感受进行情感概括,通过乐音的有序组合,用具体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8]光邦在节假日、迎客等重大活动中的应用,是人类生活情感化的表达。它不仅代表了当地民间的重要文化,也是当地傣族人民日常生活、宗教和地方认同的现实反映。光邦之所以能够表达感情,是因为人类的感情需要宣泄、释放,而光邦能够将演奏行为的运动本质和人类情感表达之间的需要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光邦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多的层面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兴趣、需要和人际关系

光邦在以前作为中缅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不仅促进了国家间友好的交往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光邦”的应用范围之广,比如在汉族人过春节时,人们会敲响光邦,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也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光邦表演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人们对寓教于乐、精神寄托等方面的需求。

3.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团结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光邦”鼓舞大多以群体的表演方式进行展示。在敲击鼓面时有变化多样的五种鼓点形式,讲究音乐的韵律和整体的协作能力,需要领头人有较好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技巧才能完成。在表演光邦鼓的过程中,也是培养人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过程。

四.文化传承视域下盈江光邦鼓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传承途径

(一)面临的现状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全球疫情爆发的背景下,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等方面同样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不可抗因素的冲击。光邦鼓舞虽在当地傣族人民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鲜明地传承和发展着,但也受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光邦”鼓舞在其生存、传承等受到条件与空间的限制下,缺乏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为使“光邦”鼓舞能够更好的在支那乡以及全德宏州的发展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传承途径

1.社会层面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社会所赋予它的特殊地位。从社会层面看:首先,帮助当地社区和居民利用现有的资料,制作宣传“光邦”的海报,借助快手、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让“光邦”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也是对“光邦”表演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其次,在发展中,特别要关注其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和创新。建立资料档案和信息资源,以科学、规范、系统方式进行管理,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促进民族学术研究的深化;最后,加强对“光邦”鼓舞这一传统舞蹈的学理研究,为保护、传承其文化提供理论、资金、措施等方面的支持。

2.社区层面

鼓励在社区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心,如举办展览会、艺术节等,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具体来说,每年傣历新年时期,应组织“光邦”鼓舞表演或举办“光邦”鼓舞大赛,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其知名度。其次对“光邦”的传承体系进行整理并加强,建立一个完备的民间艺术记录体系,为培养年轻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光邦”文化内涵,保护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3.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口传身授技艺,其文化传承具有多因素不稳定性。因此,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光邦”鼓舞着这一文化。其一,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将“光邦”鼓这一文化引入课程之中;其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情感型教学[9],即教师在教学过程,可尝试着使用共情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注入自己的情感,以更好地方式对光邦鼓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其三,培养教师队伍,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教师在不断更新个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等方面,主动地将这些知识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之中。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招聘民间艺人等手段使传承系统化、科学化。

4.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对孩子意义重大。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为此,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父母,既要立足于个人家庭的利益,也要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向孩子们传授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第三,提高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能力。在掌握良好的生活和学习规律的同时,注重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陶冶性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纵观中华文明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积淀,是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人。因此,传统文化需要中华儿女不断继承、发展与革新,以推动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发展,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传承文化提供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金红.动态的文化生态与民族艺术释义的再生产——傣族乐器“光邦”名称的意义表达[J].民族艺术,2019(01):117-1

22.DOI:10.16564/j.cnki.1003-2568.2019.0

1.014.

[2]金紅,朱杰.中缅跨境区域傣族乐器“光邦”的变迁与当代传承[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03):141-148.DOI:10.13835/

b.eayn.25.17.

[3]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J].学术探索,2017(03):58-63.

[4]金红,郎启训.边境区域傣族乐器“光邦”的传承现状研究[J].学术探索,2016(12):125-129.

[5]金红.傣族乐器“光邦”在民俗场域中的情感表达[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7(01):35-42.DOI:10.13835/b.eayn.21.05.

[6]普丽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02):112-117.

[7]刘信杰.学前儿童想象力培养初探[J].参花(下),2019(10):121.

[8]金红.傣族乐器“光邦”在民俗场域中的情感表达[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7(01):35-42.

[9]王鹏程,汪怡潇.传承文化,感受舞蹈魅力——浅析中国古典舞教学现状以及模式创新[J].大众文艺,2021(23):140-142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本文通讯作者田静琳)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