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与治理成效

2023-04-27 13:25李敬徐建香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李敬 徐建香

摘 要:国家与高校治理现代化形成了“同生互构”的格局,高校迫切需要通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采用文献计量法,对2013—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的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核心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在发文趋势、学科分类、高产作者分布以及共被引文献等研究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对热点主题、研究进展和治理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成效;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08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重塑政府“掌舵”角色、重置权力分配和引入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突破以往以物质追求为目标的发展方向,转而关注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变革,是理论思维的创新。作为国家建构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同生互构”格局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理念、制度、模式和方法的革故鼎新,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和互动的方式平衡多元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使学校各项事务的处理方式和制度适合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治理现代化观念的提出拓展了高校改革的思路,以共同治理模式替代一元化管理;内容的达成意味着相关利益者权力合法性的确定、权力之间的有效配合和权力主体之间的激励相容,最终维护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集体利益。高校自主办学合法权利的确定使得高校与政府能在平等民主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利益共识,通过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有效配合实现高校的“善治”。能力提升和体系完善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过程,不仅是落实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然而,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索由来已久,关注主体困境和路径完善,却未对治理成效进行深入剖析。鉴于此,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高校治理的成效,以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思路。

1 研究现状分析

2013-2022年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核心和CSSCI级别期刊上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文献为290篇,通过阅读剔除掉书评、会议等无关的16篇文献,最终为274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统计,274篇文献的总被引数为2649次、篇均被引数为9.67次,其中最大单篇被引数为194次。通过对高校治理现代化相关研究的发文趋势、学科分布、高产作者以及共被引文献之间的承接和发展关系进行梳理,客观呈现该研究领域的全貌。

1.1 发文趋势

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2013年,年度发文量仅1篇,此后研究呈现曲线波动,2016年发文31篇,2017-2019年稳定在每年25篇左右,2020年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64篇。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从出现到爆发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起到了政治推动作用。

(2)在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高校现代化是国家現代化的关键环节。

(3)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

1.2 学科分布

在274篇文献中,202篇(占比73.72%)文献属于高等教育类,41篇(占比14.96%)文献属于管理类,6篇属于行政学类,4篇属于法律类,剩余21篇属于社会科学总论类。由此可见,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

1.3 高产作者分布

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高产作者分别为张继明(6篇)、眭依凡(4篇)、周光礼(3篇)、张雷生(3篇)等。以高产作者为核心的合作网络已初见规模,并呈现合作团队之间相互联系的态势,表明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学者,在未来可能形成更大的合作网络,通过多角度多学科交叉优势的发挥,不断推动领域研究的持续深入。

1.4 共被引文献分析

共被引文献代表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的集合,有助于揭示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整体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根据共被引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排名前十篇的共被引文献基本都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关系—存在问题—体系构建”为研究路径,围绕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大学章程等内容探讨高校治理体系的重塑。陈金圣从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之间的“里”“表”关系出发,指出针对高校治理体系中高度行政化特征明显的问题,应通过大学治理环境、结构、过程和文化的改良重构、优化建设对大学治理体系进行重塑。甘晖认为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存在“结构—功能”的关系,应根据内外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权力分配和边界问题,探讨高校治理体系的构建路径。成洪波指出建立制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治理标准和体系是解决地方大学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滞后性、依附性等弊端的有效路径。何慧星等提出应协调治理主体权力和能力、建立保障治理体系的制度,解决体系不平衡、能力水平低下等治理问题。眭依凡基于大学理性、资源基础及治理模式的重要性,对一流大学治理现代化提出建议。朱家德认为从治理主体职能转变、观念认同、组织领导和监督等环节促进大学章程的落实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李立国通过对美、英、法、德和日本等高校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借鉴,提出共同治理模式是大学治理转型发展的方向,生产模式、学校规模扩张和外部组织参与会带动治理体系的转变和实践的变革,进而助推大学治理现代化。秦德军等提出从治理理念转变、法治化建设和现代化治理方式等方面解决大学行政化突出、法治式微和职责不清等问题。

2 研究热点和趋势

2.1 研究热点内容

高校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大学制度”和“内部治理”等研究热点。一是以治理能力为核心的研究,根据高校中存在的行政化氛围浓厚、制度不完善等事实,以相关治理主体的权限界定、制度保障及优化为协同路径,提升高校协调、执行、资源整合、制度创新等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校主动调整和提升治理能力以适应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突显了高校治理能力的构建过程。二是关于治理体系的研究,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系统运行机制,包含治理理念、治理能力、治理结构和治理手段等要素,研究主要围绕革新观念、完善治理结构及丰富治理手段等实现路径。三是现代大学制度,包括规范高校内部权力关系和高校与外界关系的行为规章,相关研究以调节内部权力的大学章程为载体,强调构建和落实大学章程对内部权力分配和确定高校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四是以与高校外部治理相对应的内部治理,主要围绕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制度的规范和监督,体现高校内部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分配和均衡实质。相关内容逐渐脱离碎片化的“现状—问题—对策”研究范式,突显出细节化认知和深层次探究。

2.2 研究进展

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基础是治理能力,并以治理能力為切入点探讨高校治理现代化过程。早期高校治理能力的研究更多关注高校问题解决、教育改革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义,针对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权力不平衡、能力不足等障碍提出体系化、制度化方面的实现路径。随着治理能力研究的深入,试探性对其内涵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行解释与把握,围绕具体能力组成构建提升的路径。近两年研究重点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层面、后勤部门、信访工作和党政建设等具体层面或部门的治理能力分析。治理能力的研究几乎离不开治理体系的探索,治理能力提升作为目的性结果,治理体系现代化则是达成目的的诸多条件综合,二者反映了结构与功能的本质关系。

随着研究深入,对转型中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原因和内涵的概念解读,逐渐发展为内在逻辑结构的探索。价值取向作为治理结构和治理制度的先导,决定制度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和治理效能,而治理制度则是保障治理价值传递和治理结构运行的载体。以“价值—功能—结构”为内在逻辑的研究探索,揭示了高校治理体系在适应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线索,促进治理体系平台和路径的搭建与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构建研究在“多元利益”主体的冲突制衡、结构调整、多元共治、价值取向等方面延伸出多维度的措施建议。其中,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善聚焦于学校内部党委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有效配合及学术权力的增加,外部治理结构的转变关注政府权力的转移和高校权力的扩充。作为处理党政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的准则基础和制度化表达,大学章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界定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运行程序,推动高校治理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重大转变。

3 高校治理成效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索虽然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已经跨越了“概念化阶段”和“摸索方向阶段”。相关理论研究聚焦于现代化推进中困境的现实表征与改善的路径研究,通过实践探索将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制度化阶段”。

3.1 高校治理现代化价值取向的确定

回顾高校治理改革的发展,从单一治理向多元共治的演化、从传统“人治”向“法治”“善治”等现代治理理念的转变,都契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的选择彰显了历史的抉择与未来的演进,融生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成为价值取向确定的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基础,决定着高校治理思维和方向的正确性,回归大学立身之本,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更好维护现代大学的目的和使命。

3.2 高校治理结构日趋完善

高校与政府、社会等外部等治理主体以平等、民主的关系共同参与大学事务的处理并达成利益共识,大学不再作为政府的附庸。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职能转变,将拥有的公法权力赋予高校,高校自主办学权力的确定并逐步扩大。社会各界通过人大代表运用投票权、企业通过与高校的产学合作等渠道参与大学治理过程。高校明确党委、校长、教授和学生等内部治理结构,在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教授治学通过学术委员的平台得以保障,民主治理维护学生代表参与治理的权力。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等内部治理权力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初步实现有效合作。

3.3 以大学章程为载体的高校治理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起点标志,教育部相继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法规,以政治力量推动高校治理走向制度化和法治化。具有“大学宪法”之称的学校章程能够融合国家法律法规、贯穿学校规章对高校治理起到行动纲领的作用,教育部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助力高校章程的建设,全国范围内公办和民办的高校相继制定了学校的章程,章程意识明显加强。在内部治理改革中,坚持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委把握政治发展方向、校长负责行政事务的职责划分,厘清学校领导决策制度;改革和完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基层组织应以学术为中心,大学普遍设置保障学术自由、实施教授治学的学术委员会。

4 结语

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实践中,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治理需要内、外部治理结构达到理想状态。治理结构框架、治理制度的“刚性”与价值取向的“柔性”相互协调作为治理的“因”,必然影响治理能力高低的“果”。综合领域研究进展和治理成效,如下内容值得深入探讨:

(1)治理结构内层逻辑的对象性研究,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双一流大学、公立大学、地方高校及职业院校等不同对象展开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分类实践探索。

(2)柔性文化对治理的内在驱动力研究,通过价值取向营造“生態治理”氛围,以柔性的内在驱动力量优化高校治理环境,通过“信、识、行”合一实现将治理法治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和自我约束力。

(3)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研究,借鉴“互联网+”在推动国家治理主体、理念和手段多元化、开放化、平等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信息化、数据化等技术在高校多元共治中的价值体验和应用。

(4)专项治理能力的评估研究,作为检验治理成效并推进治理体系持续改善的重要手段,高校危机应对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制度执行能力的相关评估研究等,都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18(2).

[2]曹睿.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6):4850+53.

[3]张继明.略论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实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150155.

[4]陈金圣.重塑大学治理体系: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9):2026.

[5]甘晖.基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学治理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7):3641.

[6]成洪波.试论地方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1218.

[7]何慧星,孙松.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9):36.

[8]眭依凡.关于一流大学建设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5):15+48.

[9]朱家德.大学章程实施比制定更重要[J].中国高教研究,2016,(6):6569.

[10]李立国.大学治理的转型与现代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6,(1):2440+124.

[11]秦德君,陈雪虹,陈蔚,等.推进我国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5357.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分析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