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粮食安全考虑的粮食贸易研究

2023-04-27 10:10杨潇虞忠平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

杨潇 虞忠平

摘 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一基本理念在中国几千年文明中传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更加注重粮食安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概述,进一步阐述中国粮食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粮食产量国,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中国粮食竞争力。基于中国粮食安全考虑,提出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体系。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竞争力;粮食贸易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03

0 引言

从粮食安全角度来看,2008年世界爆发粮食危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流行至今,2022年俄乌冲突愈演愈烈,多个国家相继宣布停止粮食出口,这些迹象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钻石模型,从其六个因素分析中国粮食竞争力,研究中国粮食贸易以后的发展方向。

1 粮食安全概述

1.1 粮食安全定义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沿革,关于粮食安全的定义始终在演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将粮食安全定義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社会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健康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要。其中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粮食供应:本国内可以通过生产或者贸易得到足够的优质粮食。

(2)获得粮食的机会:所有人无论处于何种社会条件都可以拥有自由支配购买粮食产品从而满足营养需要的机会。

(3)粮食稳定性:从粮食的供给和需求方面,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受因突发事件或周期性事件的影响,获得适当的粮食。

(4)粮食的利用:在膳食安排中使用干净的水源,符合卫生条件,健康地利用粮食,达到满足生理条件需要的营养平衡状态。

1.2 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早在封建社会时,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生产靠天收,所谓靠天吃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中足以了解粮食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吃饭问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之后经过不断摸索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旨在确保粮食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表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化;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综上所述,充分表明粮食安全对中国的重要性。本文根据我国社会矛盾及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定义为: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经济上既获得满足生存需要的食物,又可以根据膳食搭配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彻底摆脱粮食困扰而健康生活。

2 中国粮食贸易竞争力分析

下文利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六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政府和机遇)对中国粮食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

2.1 生产要素

2.1.1 耕地资源

2006年,基于中国人口和土地生产力,国家统计局计算,若使粮食自给率达到95%,则耕地面积须达到18亿亩,这是不可突破的耕地红线。从表1可见,虽然我国耕地面积总量不断提高,但仅在粮食播种上,就需要18亿亩。人体的膳食营养平衡需要其他蔬菜瓜果等,目前,仍有很多粮食需要大量进口,若要进行全球的粮食贸易,那么我们的优势相对较弱。

2.1.2 人力资源

2022年,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4.72%。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较去年减少1157万人。一方面因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也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因从事农业劳动而获取的经济收入有限,大量年轻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农村老龄化也逐渐升高。以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的发展仍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若要提升竞争优势,需要引入高级生产要素。

2.2 需求条件

全国居民粮食消费量=人口总数*全国居民粮食人均粮食消费量(公式3.2.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41.2千克,人口总数为14.1212亿。通过公式3.2.1计算出全国居民粮食消费量为:19939.1344万吨,2020年粮食产量为66949.2万吨,已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反观世界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因为新冠肺炎大流行,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全球对粮食需要之大,在中国确保自身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与各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进行粮食贸易。

2.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首先,粮食生产的根本源头取决于种源。虽然我国培育种子的历史悠久,但是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期依赖进口种源对我国粮食安全有极大的影响。种子产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我国种子战略实施,将进一步加强种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建设一流种子企业集群和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利于打造种子全产业链。

其次,粮食的产量离不开化肥的质量,中国对化肥的需求已基本满足,但化肥的质量需要严格把关,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绿色农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耕地资源较少,而且土地一旦失去生产力,恢复期漫长,施下去的肥料不仅仅为了产量,更要从长期考虑。

最后,农业需融入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力量。因为种植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空间的缩小,农业也从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了转变,大量的闲置土地已被流转到企业,企业要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完善水利条件,进行机器播种及收割,优化各方面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2.4 企业战略

在口粮方面,中国粮食产量已满足国内消费,若依靠原始的粮食产品,获得的利润有限。食品本身有多样化的特性,获取营养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目前我国人民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饮食习惯也在变化,有能力满足平衡的膳食条件。企业应组合不同的经营方式,完善产业链,对粮食进行深加工,获得附加值,进一步取得竞争力。

2.5 政府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粮食安全的理念不断完善,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型产业、发布《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制定18亿亩耕地为红线等一系列举措,每一步都正在落到实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规定粮食的储存量应为当年消费总量的18%,中国积极在各地建立粮仓,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好保障。除此之外,明确表示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理念不会动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使沿线各国得到更深的交流;支持粮食贸易企业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各国共建粮食安全。

2.6 机遇

粮食危机的爆发,新冠肺炎影响至今,俄乌冲突愈来愈烈,多国宣布停止粮食出口,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的粮食贸易企业而言,以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为首要前提,合理地布置经营战略,结合比较优势,稳步提升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国内外市场情况,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寻求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

3 基于中国粮食安全,构建粮食贸易体系

3.1 以内循环为主体发展粮食贸易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低且数量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很快成为“世界工厂”,依靠强大的制造业成为世界第一货物出口国。但如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整体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发展格局需要做出改变。对于粮食贸易,我国国内需求量极大,但我们目前只能满足口粮的需求,在其他粮食方面,长期依赖进口,且近年来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很容易在一些农产品上被其他国家卡住脖颈。所以,基于中国粮食安全角度和国家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考虑,以粮食贸易为主的企业,既不能违背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观,也要适应时代背景,有必要对自身做出以下转变:制定符合当前背景的长期发展战略;分析自身产品特点,打造属于中国需求的粮食产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对外的粮食贸易。

3.2 推动农村发展,建设家庭农场

结合中国现实的发展,中国是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方面。当前物质发展水平极快,凭个体农户经营土地,获得的收入有限,农民在物质层面得不到满足,缺乏幸福感,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了第二、三产业,农村出现了荒田。虽然有很多农村选择把土地流转到企业,但对于农户而言,获取的收入还是微小的,相比如此农民更适合自主经营。以往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落后,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发展农场,但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有能力支撑建设家庭农场。首先要对农民的经营观念改善,认识到科技的发展,才有信心建设家庭农场;其次村委组织起着一定的作用,要对所在农村情况进行评估,关注农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鼓励农民建设家庭农场不能停留在口头的宣传,要将相关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有能力建设家庭农场;最后,农村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相辅,只提高生产能力,但不能有更好的销售渠道,只能是谷贱伤农,从投入量和比例两个方面增加“绿箱”补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的储备来源于农村,推动农村的发展,中国粮食安全才能得到确切的保障。

3.3 农业科技需持续性发力,优化农业市场

相比于国际市场,我国因种子问题,作物的产量相对低;化肥也仍需大量进口。这些科技层面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农产品成本高,竞争优势弱。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若这些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粮食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越是基础性的产业,越是考验科技水平的高低,国家也十分关注种源质量问题。科技从业者有针对性的采用因地制宜方法,在粮食生产地区进行实验,推动我国种子研发进程,本着谨慎的研发态度,找到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瓶颈期。只有在农业科技层面持续性发力,我国的粮食安全才能进一步巩固,从而实现国内粮食贸易平衡发展,国际粮食贸易获得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有机农業和粮食安全国际会议[EB/OL].(2007.05.03-2007.05.05)[2022-10-27].https://www.fao.org/organicag/oa-specialfeatures/oa-foodsecurity/zh/

[2]余志刚,崔钊达.中国种子战略的内涵、特征、难点及其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7787.

[3]岳一姬.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特征、主要问题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2022,(08):135137.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