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3-04-25 03:49俞国良何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俞国良 何妍

在我国,班主任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的“传播者”,正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提供了现实支撑。探讨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厘清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本期访谈,何妍主编将邀请俞国良教授分享有关班主任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3-0004-06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何妍:俞教授好!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教育体制中国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针”,探讨班主任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俞国良:当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加速期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广大学生处在文化交融、思想活跃、观念碰撞的新时代,以往单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阶段多元文化交融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因此,亟须加快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在我国,班主任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的“传播者”,正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提供现实支撑。班主任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组成部分,其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有鉴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班主任赋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帮助我们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何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班主任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在很多地区和学校,班主任的功能和职责已经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开始以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补充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专兼职心理教师一起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您认为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俞国良: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来看。

宏观层面,班主任的加入可以改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种改善主要体现在助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体两面,二者理应相互联系且互为补充、彼此促进。然而,二者在操作整合中却遇到了现实困境。一方面,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深厚优良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之相比投入不足、重视有限。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为止仍缺乏明确具体的价值体系、管理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功能受限。另一方面,由于当代心理咨询的技术和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致使我国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过分笃信西方心理咨询的价值观与理念,既缺乏对本土文化内核和德育传统的接纳与理解,又缺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认同与尊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执着于盲目保持“价值中立”,存在着强烈的“去道德化”理念,阻碍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此,班主任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说,班主任本就负责学校重点关注的德育工作,他们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校将一部分德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和重视。此外,班主任本就有着“天然”的德育优势,在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后,可以有效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路和工作视野,多方面整合二者的效力,实现“以德育心、以心促德”,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中观层面,班主任的加入可以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种补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的补充。随着我国心理健康观念的普及,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断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单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因此,以班主任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就显得十分必要。他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人力资源创新解决方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心理学的魅力、享受心理学的乐趣、拥有健康心理。二是工作方法的补充。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这是一种通过理解与尊重、接纳与信任,帮助学生探索自己,释放与调整情绪,克服心理障碍的普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随着班主任的加入,他们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带来了新的工作方法,包括班会、思政课、日常交流、社会活动等形式。它们的本质是通过强化行为、理论说教、思想传播,将价值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结合,通过轻松、活泼、客观中立的累积效应,达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

微观层面,班主任的加入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种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发展。适应性发展问题指学生脱离原有熟悉环境,在一段时间内适应新环境时面临的身心问题,如学习适应困难、生活适应困难、人际适应困难等。此时,班主任在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不能代替的。他们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经常陪在学生身边,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安全感,满足学生在新环境中被理解、受尊重、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渴望,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新生适应期。二是个性化发展。虽然相似的年龄意味着学生们有共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但共性中包含着个性。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所以身心发展的程度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可利用工作方法、工作范围以及年龄优势,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贴近学生的想法、得到学生的信任,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的身心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提供真正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

何妍:为了能够发挥您上面所讲的三个层面的作用,班主任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俞国良:班主任的责任可以从引导、支持、辅助三个层面加以理解和认识。厘清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工作边界和工作职责,既有利于其开展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的工作,也有利于其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更有利于其落实“以生为本、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

何妍:如何定位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引导责任?这一责任对班主任的要求是什么,具体工作内容有哪些?

俞国良:引导责任是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责任。该责任要求班主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健康理论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调适情绪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班主任的首要引导责任是引领学生以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减轻由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烦恼,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达到情绪愉悦且稳定的目标,个体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处理和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然而,这种处理和解释不仅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自身认知发展本就尚未完善的学生来说,这种消极影响甚至会伴随终生。因此,需要班主任引导学生以科学的心理学视角处理和解释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弥补其认知发展上的不足。具体来说,在学生经受危机和挫折后,可以基于认知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补偿,通过满足学生其他类似认知需求来缓解心理上的沮丧和不适;也可以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化解释,通过寻求相关合理原因,消除或减轻学生因内心受挫导致的不安和抑郁焦虑,维持自尊以掩饰心理的不平衡。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学生寻求合理化的原因。此外,还可以基于咨询心理学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宣泄,表达其不良情绪和内心压力,舒缓其心理状态,这需要班主任提供安全、隐私的场所。

虽然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最早源于西方的心理學,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本质区别,单一的心理学视角已不能适应我国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因此,需要班主任引领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具体来说,在学生需要认识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的,既不可能一直保持健康,也不可能一直处在不良情绪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理解问题。在学生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观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各种诱发心理问题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厘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客观看待诱发心理问题的多种条件,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认知和经验臆测心理问题的成因,将心理问题简单化。此外,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量变才会引发质变,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排解不良情绪。而在排解不良情绪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何妍:班主任的支持责任呢,该如何定位?支持责任对班主任的要求是什么,需要他们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俞国良:支持责任是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责任。该责任要求班主任依托自身力量,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创造价值。

一是以自身为榜样支持学生健康心理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许多特质和发展都是后天通过观察学习榜样得到的,包括健康心理发展。而班主任由于在智力、认知发展等各方面远超学生,并且与学生朝夕相伴,往往会获得学生崇拜,成为他们的榜样。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持责任也正在于此。只有自身积极乐观、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能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这不仅是由于教师这一角色赋予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更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生活目标的制定,自我概念的确立、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上争相模仿。如果班主任自身心理不健康,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不用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所以,班主任要始终坚持自我成长,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否则就无法承担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受到情感关系的影响,只有班主任与学生频繁深入交流,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认同感、亲近感,学生才会更愿意与师为友,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所谓“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大抵如此。

二是以自身专业、知识背景支持学科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持与融合,而班主任可作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为他们既有具体的学生工作经验,又有复杂多元的教育背景。依靠班主任多学科、多角度、全方面的融入,就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更好地落实在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就能打破学科壁垒,改变以往人们认知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职业化、专业化的刻板印象,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只有淡化“学科本位”观念,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衔接,才能真正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欣欣向荣地发展。

何妍: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辅助责任?辅助责任对班主任的要求有哪些?

俞国良:辅助责任是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该责任要求班主任既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分子,又作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分子,统筹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班主任的首要辅助责任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添砖加瓦”。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的窘境,不仅导致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难以将工作做好、做细,还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需要班主任辅助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其一是辅助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心理危机发生前后的重要监测者和鉴别者。在没有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班主任要把握好学生工作的使命,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及时向年级或心理中心汇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心理危机的事故率和发生率。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班主任要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向其传递一手信息和资料,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初步处理,防止学生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为后续危机干预工作打下基础。此外,班主任还要全程协助搜集危机学生的各项信息,担当专业人员与危机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持续着重关注危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根据其需要进行约谈,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支持,并且和危机学生的父母、朋友、同学保持沟通,在保护其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为危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其二是辅助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大背景下,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与专业工作者仍有差距,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主要还是利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发展性问题进行咨询。在个体辅导中,班主任主要针对学生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环境不适、学习困难等发展性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以专业的视角和理论,帮助学生缓解症状,促进心灵的成长;而对于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异常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向心理中心或精神卫生医院转介。在团体辅导中,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团体方案和目标,以带领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团体中感受、体验、学习和分享,从而达到改善适应、消除症状、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目的。

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校为主,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的辅导和干预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需借助家庭的力量。但是,目前许多家庭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教育孩子时缺乏科学观念的指导,要么对孩子动辄打骂、要求过高,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最终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走向极端。因此,需要班主任承担指导家长的责任,助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生入学及家长会的机会,依托微信、QQ、电子邮件、学校网站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引导其转变落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展协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例如,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班主任要引导其家长摆脱心理问题是“妖魔鬼怪”的观念;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班主任要引导其家长挖掘孩子意志力、自信力、控制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要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启发家长自我成长,帮助其认识到不良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建立平等互爱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树立鼓励为主、以理服人科学教养方式。同时,还要调动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家长们认识到,自己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推动家长积极主动地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更好地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命

何妍:虽然班主任通过履行引导责任、支持责任和辅导责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他们还需要完成哪些使命?

俞国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班主任还需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公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使命。

首先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虽然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心理教育公平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而是发展为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公平、内容的公平,单一的粗放型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公平的追求。因此,为更好地担负起这一教育公平的使命,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需进一步提升质量水平,深度挖掘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专业潜能。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接受专业督导,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和自我发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要依靠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情感体验开展,因此,专业支持和自我心理发展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除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公平外,班主任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体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落实、有标准、有反馈,体现在有针对性、有温度、有实效地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上。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失望。长久以来,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尤其是处在“内卷”的时代洪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虽然班主任可利用自身与学生日常交往多、心理上更贴近、思想上更了解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但是,想要彻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更需要班主任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这些优势。比如,与学生交往多、贴近学生的优势可能会使学生担心污名化,增加学生的不安全感;了解学生的优势可能会使班主任过分依赖自己的主观判断,缺乏同理心。因此,为更好地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使命,未来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向学生强调保密原则、践行保密原则。同时,还要增强同理心,合理使用同理心,可以提升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自我感悟的能力。

再次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从理论上看,家校融合的协同教育是社会协同理论的延续和创新,是促进现代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进的一种特殊模式。从实践上看,家校融合的协同教育是社会协同理论在学生教育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是理解把握、探究处理一系列教育实际问题的重要抓手。许多国家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家校融合的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家校融合的教育计划。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家校融合的教育探索,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文件,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由于主體不明确,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不足、工作量偏大等问题,至今仍难以落地。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协同双方发挥各自作用和价值的目标,未来可将班主任作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的主体,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要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中主体地位落实、落稳。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建设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人才队伍,大力组织考察学习,打造以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情感能力、认知能力、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能力培养体系;搭乘教育信息化的“快车”,充分依托数字化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工作经验的交流分享,建立长效的多方交流机制,改变单一、自上而下的交流方式,加快知识经验的流通。同时,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协同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正所谓“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更新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家校融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积极承担相关责任与义务,才会真正为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的主体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以家长需求的难点、热点为主攻方向。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永葆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没有把握家长的需求,就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没有同家长的“合频共振”,就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任务目标清晰明确,才能坚定有力地前行;基本要求看清摸透,才能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班主任必须紧盯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的任务目标和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其难点、热点,摒弃简单的照抄照搬和方法移植,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融合理论与实践。

最后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需要以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支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更是心理健康教育从主观经验走向客观科学,从混乱走向秩序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人本主义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对学生进行干预和辅导。但是,由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向,就是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当代学生来说,其生长的养分汲取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中,无论是自我认知、理想抱负,还是生活、学习、人际关系都具有鲜明的“中国基因”。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充分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对其心理生理的影响作用。在实践中,借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以和谐统一、协调不同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理念指导学生的人际关系,以感念恩情、报孝亲恩的准则改善学生家庭关系;借助传统中医“治未病”理念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发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和方法,如,申荷永在吸收道家文化,特别是太极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的沙盘游戏疗法;朱建军在精神分析疗法的基础上,有机结合佛教、道教及《易经》的思想后,开发的意象对话技术。一句话,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心理健康理念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源泉。另一个发展的关键点,就是要顺应世界潮流,推动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带来深刻时代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不仅为心理健教育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更是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弯道超车”、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引入信息技术。当班主任开展危机干预时,可通过信息技术更准确地测量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利用数字表型技术测量评估校园卡使用记录、微信发送频率、微博发文量等,捕捉其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当班主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时,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网站为学生搭建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心理健康问题的主阵地。

编辑/卫 虹 终校/张 旗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