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梅
摘要:叙事疗法是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倡导“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通过外化技术将人与问题分开,蕴含着积极的教育价值理念。将叙事疗法的技术引入心理课堂,进行创造性运用,能丰富心理课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基于叙事疗法的基本主张及其外化技术,结合两节优秀课例具体展示了外化技术在心理课中的运用,并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了注意事项。
关键词:叙事疗法;外化技术;心理健康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3-0040-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心理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它以活動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问题辨析、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用以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叙事疗法是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广泛关注。它将治疗重点放在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上,使来访者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叙事疗法这一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将叙事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将叙事疗法引入心理课堂,进行创造性运用,能丰富心理课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一、叙事疗法的基本主张
叙事疗法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一种通过引导来访者在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咨询方法。它摆脱了传统治疗方法将人看作为问题的观念,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应对自己充满信心。
叙事疗法把来访者讲述的问题故事称为“主线故事”,把那些在故事叙述中被忽略的片段、生命体验,且能带给他力量的故事称为“支线故事”。咨询师要做的是帮助来访者发现、丰厚支线故事,激发其内在能量。叙事疗法不仅能带给当事人心灵成长,同时也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新的统整与反思。
二、叙事疗法的外化技术
问题外化是叙事疗法的重要技术或环节,通过外化将人与问题分开,让问题成为一个外在的独立存在。外化后,问题本身会变得更加客观、清晰,人有机会站在问题之外理智地思考并与其对话。问题会影响人,但人也可以对问题产生影响,增强了人对问题的掌控感,使人变得更加自主和有动力。在辅导中,保持好奇,用外化技术陪伴来访者,大体分为四步。
第一步:命名问题
当来访者带着问题来寻求帮助时,我们首先会和他进行对话,询问“对你来说,影响你最大的困扰或问题是什么”;在描述了这个问题后,继续询问“你想给这个问题起一个什么名字”。一般来说,当来访者深陷问题困扰,要分离问题会有一些难度。这时,我们可通过积极倾听、鼓励来访者诉说问题故事,或提供一些类似问题的命名作为参考。
第二步:描述影响
当问题被命名后,就需要描述它对来访者的影响,可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描述。例如,它给你生活的哪些方面造成了影响,它影响你多久了,强度如何。问题影响描述得越全面、具体,越能更好地分离并认识它。有人将这一环节形象地称为“律师控诉”,人变身“控诉方”,问题变身“犯罪嫌疑人”,描述问题影响就是尽情地控诉问题的种种罪状。
第三步:评价影响
当来访者对问题影响有清晰认识后,可引导其谈谈对问题影响的感受和态度。例如,这些影响带给你什么感受,对你来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怎么定位自己。
第四步:辩解影响
辩解影响,即调整对问题和影响力的评估。引导来访者理解问题产生的影响,从而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
经过以上四步的分析和探讨,来访者能较好地将自己与问题分开,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当来访者不再觉得自己就是问题时,他探索处理问题的大门就打开了。
三、外化技术在心理课上的应用
由于取向积极和形象具体,外化技术常被心理教师运用到心理课中。它不仅是一种对话技术,更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困扰所持的一种态度。外化技术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下面一起看看外化技术在不同主题心理课上的一些应用。
(一)“考试压力那些事”教学环节
该环节“直面压力”,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考试压力,在压力状态下进行自我觉察。教师提出要求:回忆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考试,按照你的感觉,用任意线条画出考试压力的样子,以及自己面对Ta的样子;如果考试压力有名字,你会怎么称呼Ta?
思考:(1)Ta和自己相比,谁比较大?(2)Ta带给你怎样的影响?(3)Ta是否会在特定的时候变大,在一些时候又变小?有没有哪一次你没受到Ta的影响?
教师通过外化技术将考试压力与人分离出来,并用引导学生绘画这种艺术性表达方式将两者勾勒出来,让学生认识考试压力。问题(1)考试压力与自己的大小比较是进一步将人与问题分离,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它。问题(2)是在描述问题的影响。问题(3)旨在寻找例外。教师要特别留意学生不受问题影响的时刻即“例外事件”,并以此作为从呈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折点。
(二)“与‘惧同行”教学环节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恐惧事件,尝试发现隐藏在恐惧背后的正面动机。为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视频素材Fears。该视频是加拿大获奖短片,设计者用一只形态不断变化的“小黑点”生动表现了人们不同程度的恐惧,是问题外化的创意呈现。
活动一:盘点Fears
播放视频Fears前半段,提醒学生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
1.视频中的小黑点代表什么?
2.它何时会出现,它的出现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
3.生活中,你的小黑点什么时候会出来捣乱?
4.它出现时,你感受如何?
活动二:“小黑点”的积极力量
播放Fears后半段,思考以下问题:
1.比较故事中主人公前后两次经历,小黑点在这里发挥了什么作用?
2.除了让我们紧张、害怕,小黑点有没有其他正面作用和价值?
教师利用视频导入,借助“小黑点”这一形象将人和问题分开,将困扰学生的恐惧情绪具象化、拟人化,使情绪变得可视、可触,更易处理。问题设置更是突显外化,如果直接提问“你什么时候会害怕、恐惧”,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恐惧事件或经历,学生的防御心理会比较强,团体动力会停滞。而以“你的小黑点什么时候会出来捣乱”来引导,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问题,分享会更加深入。
四、课堂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
在心理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外化技术,学生会体验到自己和问题是分开的。这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降低防御,帮学生重新审视问题。当学生能理性面对问题时,便有了改变的力量。问题外化主要是围绕外化的四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在师生对话中,完成人与问题的分离。在实际课堂运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情景等设置问题,不一定完全按照问题外化的四步进行,而是将问题更多地融合在外化对话中。
师生间外化式对话不是随意的日常交谈,在课堂运用中需注意:教师的态度要开放接纳,坚信问题不是出在学生身上,而是由他所生活其中的文化背景等造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给外化的问题恰当命名,当问题的名字与学生的体验非常接近时,才能引起共鸣,激活策略、技巧。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及在各种关系中的问题,都可以被外化。心理教师主动将心理辅导领域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心理课堂,会让课堂更有心理味。
参考文献
[1]王秋霞.问题外化技术在高中心理课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7):22-23.
[2]邓秀平.问题外化技术在体验式课堂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6):23-25.
[3]李明.敘事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刘方.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述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2):63-66.
[5]于明东.叙事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以“和焦虑握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24):13-15.
[6]Michael White.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李明,党静雯,曹杏娥,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邵丽.叙事疗法外化技术在小学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4):57-60.
[8]高燕.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6):46-50.
编辑/ 卫 虹 终校/ 张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