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精准优化、教育对象的精准把握、教育过程的精准把控。但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也面临潜在风险,在客观上造成教学目标与定位的偏移,削弱教育主体的引领性与权威性,导致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缺失等。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引、以打造智能型育人队伍为基石、以消除数字鸿沟为关键、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保障,积极应对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人工智能;精准思政;主流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 吕志敏,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0 3 0 5 5)的阶段性成果。
工业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改变着社会生活。现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驱动下,正在融合数字、物理和生物系统,引领世界创新浪潮,带来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教育领域,为开展精准思政提供了新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 0 1 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同时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工作要求。鉴于此,亟须深入认识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与潜在风险,并探求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精准思政所面临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量子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来临,深刻地重构着教育内容与教育格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精准思政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具体来说,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我们精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精准把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而提升精准思政质效。
1.精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着人。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2]。人工智能对改变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具新鲜感、动态性、灵活性,彰显科技魅力。
第一,在空间上精准连接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主要具有两个特点,分别是教育场域的固定性和职能的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具有固定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聚集在固定场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作为主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作为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传授的教育信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虚拟空间扩展,衍生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物联网、5 G和人工智能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本的‘现实环境向‘虚拟环境+现实环境进行转变”[ 3],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功连接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营造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智慧学校、数字思政、虚拟体验、智慧教学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逐渐成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复合教育活动。在人工智能的精准赋能背景下,虚拟对象、交互方式、虚拟现实内容研发与生产智能化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展现出智能化的特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来看,一方面,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有效连接,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得到拓宽、深度得到加强,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虚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动性、趣味性不足的欠缺,而现实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虚拟环境缺乏真实性的不足,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二,在时间上精准助推教学活动的灵活开展。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间限定相比较,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时间上更具灵活性。一方面,智能机器人、虚拟体验馆、在线课程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更为灵活多样,使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空。运用人工智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无限复制,实现广泛通达,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灵活创新;也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人机协作实现平等式、开放式、自主式的多元化学习,拓宽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渠道;进而使资源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实现单一学习方式向多元学习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有效性增强。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和算法为发展基础,基于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为教育过程提供智能化支持,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改过去面对繁多、杂乱、无序数据的被动状态,能够便捷地、全方位地收集整合受教育者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多层面、科学化的数据支持,从而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精神需要和接受心理的准确评估、监测,形成针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化智能学习助手,并据此快速而高效地制定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不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的输出模式,而是转换为“教育者(输出)—受教育者(输入+输出反馈)—教育者(输入反馈+输出)”的互动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与灵活度得到有效提升。
2.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是精准思政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教育者在实施思想教育活动时的目标对象,即人。人工智能深刻影響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与群体,推动其进行“自我绘像”并转化为教学的反馈者,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第一,实现由“千人一面”到“自我绘像”的转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制约,其受教育者往往为遵守学校教育“处方”的依赖型学习者,形成任务助推下的目标导向性学习。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对众多学生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验主义”和“千人一面”等现象。随着人工智能的融入,“量化自我”、定制学习成为可能,以及“面向未知而学”越来越多地替代“掌握已有知识”,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逐渐向促进自身的全方位发展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有助于受教育者在技术支持下拓展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与途径,促使自主学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由此,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得到激发,由依赖型学习者转变为自主型学习者,并在知识获取渠道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自我绘像”,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精准化。
第二,实现由“教学的接受者”到“教学的反馈者”的转向。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信息的反馈方式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一是基于智慧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时反馈。例如,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上线的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该系统依托现场摄像头对教室内的学生进行“刷脸”匹配,并记录学生阅读、书写、听讲、起立、举手和趴桌子等多种行为,用以识别高兴、反感、难过、害怕、惊讶、愤怒和中性表情,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专注度偏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分析,并将学生的异常行为实时反馈给教师,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对受教育者信息接收情况的即时把握。二是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全面反馈。受教育者对课堂教学的感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在网络上留存的数据而得以体现。教育者可以基于一定的算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受教育者网络留存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其他课堂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状况、对课程和教师的认识状况与接受程度等,从而有的放矢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精准把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依托人工智能的精准画像,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使所讲授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在受教育者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就离不开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特征的预先认识和把握。但人的思想意识及相关行为具有潜在性与变动性,其动因并不会直接表征在外。直接掌握受教育者的情况、跟踪其变化,对教育者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也就难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滴灌”难以有效开展,在实践中更容易变为“大水漫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应用的典型优势在于个性化教学,它“分析依托跨媒体智能,能通过多种媒介捕捉、获取不同形态的数据信息,从而完成对教育过程中学习数据的全方位收集、处理与应用”[ 4]。简言之,就是依托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收集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数据,用以预测其未来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进而针对受教育者智能化地、精准地推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受教育者由被统计的“平均个体”转变为“数据解析单体”。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情感表达、行为方式与精神成长,定制个体化学习计划和方式提供了技术数据支持。
第一,依托在场反馈,使灵活化教学成为可能。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整,实现了及时的“教学—反馈—优化—教学”。人工智能可以对受教育者头像进行采集,对其具体神态进行分类,而一旦受教育者在课堂上的神情达到系统预警的阈值,系统将会自动提示教育者,使教育者可以随時掌握课堂态势。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可以自行对图像进行归类、处理,自动反馈受教育者的学习状态。通过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效互动得以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时反馈,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给予受教育者以最大程度的关注。在灵活化的教学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其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这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依托数据构建,使场景化教学成为可能。“场景”原是戏剧和电影艺术领域的专有词汇,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衍生出场景化教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教育技术壁垒被不断突破,首先,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和优化,如谷歌眼镜和虚拟现实头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人机间的智能对话成为可能,人机交流变得更为自然。如河北大学创建的“融媒体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基地”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场景化教学,通过让学生戴上3 D眼镜,“使学生不出校园便可‘走进延安、遵义、井冈山等全国4 9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通过先进的影音设备,运用虚拟的仿真技术提高视觉、听觉的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5],沉浸式地感受革命先辈的事迹,对红色文化、英雄精神的体悟更为具体真实。其次,能够感受和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化为可用信号的传感器的普及,使实时捕捉、储存、传播、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数据成为可能。再次,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推广,使了解个体需求成为可能,为创设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提供了便利。最后,精准定位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使依据受教育者个体位置提供实际情景与在线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为可能,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人工智能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数字化建构,使教育者能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场景,使单一维度、枯燥的教学内容得以多维度、趣味性地呈现,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潜在风险
虽然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具有一定的耦合基础、丰富的价值意蕴,但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过程中,也客观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定位的偏移,削弱了教育主体的引领性与权威性,导致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失衡等潜在风险。
1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定位的偏移
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使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为了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发生变化,在教学定位上也必将有所改变,即以技术为导向,培育复合型、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实现知识传授与技术的结合。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回归到人本身,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起点和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面临发生偏移的潜在风险。2 0 1 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横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意味着,在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不再只是单纯传授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上还要完成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教学。在此情境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就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发生偏移。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可以伴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变化而作出一定的调整,但是其根本目标不可改变。“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所涉及的算法推荐、数据决策、智能服务也必须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定位也存在偏移的可能,主要表现为由思想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引导向工具性偏移。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新样态。依托人工智能的算法、大数据、算力三大基础,精准思政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也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自然在教学定位上也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但是,人文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而人工智能的运用却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定位向工具性偏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偏移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但是必须要警惕过度偏移可能带来的“工具性”危机。
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引领性与权威性弱化
人工智能正逐渐替代简单、重复、危险性高的工作和职业。随着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各环节,教育主体是否也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融入程度越高,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程度就越高,给教育主体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就越高。
人工智能技术依赖于其庞大的数据体系和高速的算法系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利用、评价反馈等环节提供精准的预测和决策。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越高,自主性越强,所需要的人的干预和监督越少”[ 6],那么教育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就会越来越少,“教育主体—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关系将越来越弱,教育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会逐渐淡化、弱化,最终导致教育主体的引领性和权威性受到削弱。其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强大助手,不仅减轻了教育主体的任务负担,也为教育主体赋能,从而大幅度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但是,这可能会使教育主体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给出的算力分析和数据决策结果,从而对人工智能给出的结果不加思考、分析与鉴别的问题。第二阶段,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时,也会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质量、效率带来重大变革。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作用之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能会盲目夸大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与功能,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盲目崇拜,无条件地服从技术,甚至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完全寄予人工智能技术,导致自身创造力、自主性的丧失。第三阶段,随着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越来越深,教育主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由人机合作走向人机协同,最终走向人机共生。尤其是在人机共生阶段,教育主体将无法拒绝或停止使用人工智能,一旦离开智能化设备,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将会感到无所适从,其身体与心理都被人工智能技术“绑架”。
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真正观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成长与成才。而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则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失衡的风险。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人文关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之上,肯定学生的主体价值,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等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向上向善,促进学生健康、快樂、自由、全面发展。而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冷冰冰”的计算机编码符号的集合,只是通过数据来解读和推测人们的情感、价值需求等。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被轻视。一方面,技术、机器拉大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距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人工智能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机器开始逐渐取代教育主体的大部分工作,人机交互频率超过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互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导致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人文关怀逐渐缺失。另一方面,“冰冷数据”掩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求。人工智能单方面强调客观行为数据,并把这些数据作为教育对象的全部面貌进行呈现和决策,而缺少关于教育对象本身的“主观数据”,就难以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全面且准确的把握。
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也就是追求技术的有用性、有效性。然而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偏向,容易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价值理性的忽视或轻视。因此,在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警惕技术和工具理性追求所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性的缺失。
三、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风险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7]面对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可能引发的风险,我们要在意识形态引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消弭数字鸿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着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1 .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确保人工智能赋能的正确价值导向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革新技术,在赋能精准思政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技术向善”的问题,以保障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作用。
第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指明方向。纵观党的历史,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适时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提高科技事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并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机遇、重点任务。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必须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使其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服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根本落脚点与关注点。
第二,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锚定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8]。立德树人需要解决的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以中华文明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综合素质教育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当前代表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道有术的水准,同时对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也大有裨益。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要坚持育人导向,在坚持术与道相统一的同时抓好重点、抓好主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不放松。唯有如此,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持续性和生命力。
2 .以打造智能型育人队伍为基石,把准人机协同的教学契合点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机协同将成为现实。在人机协同中,智能机器人承担计算和推理工作,而人则从事判断与决策工作,从而形成人与机器的密切配合,使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并规避其潜在风险。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和运用人工智能。一方面,教育者要以重视和肯定的态度,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运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教育者必须正视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加以研究、积极运用,将其积极的、合理的一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以冷静的眼光加以审视。一项革命性技术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因其出现的时间较短,问题或弊端的暴露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既要摒弃全盘接受的态度,又要避免把人工智能作为洪水猛兽的做法,既要充分认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又要保持审慎的态度,注意和识别其消极影响,在运用中自觉避免其消极面,使技术向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人类智慧弥补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缺陷。在具体实践中,人机协同存在工具理性至上的倾向,这一倾向将割裂人机协同的内在联系性,使其异化为技术控制人,而不是人控制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要求设定目标,明确人机各自承担的任务。同时,教育者在人机协同的技术运用中,要注重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情感交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减少工具理性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消极影响。
3 .以消弭数字鸿沟为关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就教育的本质来看,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开发和运用,应本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消弭数字鸿沟,尊重少数群体或者弱势群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均等化。
第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 0 2 1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从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主要体现为“智慧+”思政。在“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中最为具体的实体化工程是智慧校园,其核心是智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现的是“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体空间。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需要瞄准智慧课堂、智慧设备、智慧应用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当在微观建设方面发力,全面改善学校网络和接入条件,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网、升级校园网络、构建数据中心,确保所有学校都能接入高速网络,拥有必要的数字设备。这不仅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基础,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必要条件。
第二,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是消弭数字鸿沟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有力措施。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应当把握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素养的新要求和新内容,在技术变迁中不断更新信息素养要求,促进受教育者以“未来时”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培育要有系统性。依据信息素养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大中小学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培育要有层次性。强调信息素养培育的层次性,着重要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信息素养培育方面的差异化的整体性推进。同时,要加强实践历练,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解人工智能,主动收集分析并运用智能化工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体悟技术要求、锻造相关能力、加强精神引领和价值塑造,以实现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4.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
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事物,对于其潜在的风险,我们应该能够予以预判,不断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新事物新情况。
第一,立足现实需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就现实来看,国家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其对人工智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相对不足。法律规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先判断,实现事前规制;另一种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实现事中规制。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是一项具有变革性质的活动,其中的问题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此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着重对主体问题、侵权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等加以审视和研究,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提供法治保障。
第二,借鉴外国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西方发达国家在法律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为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例如,欧盟相继出台了《欧盟人工智能法律及政策》《2 0 1 4—2 0 2 0年欧洲机器人技术战略研究计划》《地平线2 0 2 0战略-机器人多年度发展战略》《欧盟人工智能》《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美国陆续发布了《人工智能增长研究法案》《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生成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法案》《A I应用监管指南备忘录(草案)》《人工智能应用规范指南》。这些法律法规或政策涵盖人工智能发展的许多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制定完善“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立法提供借鉴。我们应当“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9],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快速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以适应并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为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护航。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大势所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应然之举,只有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精准优化教育环境、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精准把控教育过程等各个方面的应有作用,通过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引、以打造智能型育人队伍为基石、以消弭数字鸿沟为关键、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保障等途径,克服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面临的教学目标与定位的偏移、主体引领性与权威性弱化、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缺失等潜在风险,方有可能全面释放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巨大动能,助力精准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 2 0 1 9 - 0 3 - 1 9( 1).
[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6: 2 9 4.
[ 3] 张志丹,刘书文.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 J].思想教育研究, 2 0 2 0( 1 0) : 1 0 3 - 1 0 8.
[ 4] 袁周南.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依据与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 2 0 2 0( 8) : 9 4 - 9 9.
[ 5] 柴素芳,姜旭.以微电影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2 2( 5) : 5 2 - 6 0.
[ 6] 董天歌,赵艳波.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 0 2 2( 3 2) : 4 6 - 4 8.
[ 7]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 N].人民日报, 2 0 1 9 - 0 5 - 1 7( 1).
[ 8]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 0 1 6 - 1 2 - 0 9( 1).
[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2 6 2.
(编辑:牟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