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系统论要求将事物看作整体的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着重考察事物的组成要素、结构、层次、部分对系统整体的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效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自成组织的系统,既要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复杂性进行系统分析,也需要从功能整体、要素结构、边界形态来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进而从整体的协同谋划、要素的优化整合、实施方式的多样差异来组织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建设效果。
[关键词] 系统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立德树人;大思政课
[作者简介] 罗佳,法学博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1 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 1 8 C K S 0 0 7)的阶段性成果。
系统论开拓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在整体性要求下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为解决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系统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等基本特征。在方法论上,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规律性。在任务和目标上,系统论不仅强调要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实现功能最大化。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与实践要求为我们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思维方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一体化”内蕴系统论的整体性要求,一体化强调大学、中学、小学各个原本彼此独立的学段通过结构组合、要素优化的方式逐步结合成为新的育人整体。不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协同,还是其子系统、构成要素的优化整合都需要借助系统论视角,在理顺一体化内部各个要素的结构、协调一体化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推进一体化功能的最优化,进而实现立德树人价值目标的层次递进。
一、从系统论视角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系统论视角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遵循思政课教学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以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从整体上分析和看待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以一体化建设中各要素的优化配合、协调联动来达到一体化系统的最优效果。
1 .从理论上认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
系统论既要求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分析,也强调事物的组成结构、要素对整体的功能影响。从系统论视角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实现学校思政课的整体性、系统性建构,也强调在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目标下将不同学段分散、独立的思政课程要素,通过新的组合链接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彼此协同、相互合作的系统整体。
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目标上具有层次性,体现立德树人目标总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在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不同学段所要实现的思政课教育目标体现出层次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段,思政课要实现的目标体现出层次性,从思想价值观念的初步认知到形成一定思想价值倾向,再到价值体系的理性内化,以层次递进的方式共同体现了立德树人目标的系统要求。
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施上具有过程性,是引领学生成长的系统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进程,既需要在整体上系统谋划,确定不同实施过程的目标、任务、方法;也需要注重发挥不同实施过程的作用及其互相承接,如小学阶段是基础性、初始性环节,中学阶段是联结性、转化性环节,大学阶段是稳定性、提升性环节,实现不同环节、阶段的有效配合、顺利衔接,才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最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定位上具有功能性,是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1]这深刻说明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定位,即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培养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和未来力量,“就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顶层设计,改善不同学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在一定的学段中,提供最适合他们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思政养分,更好地提高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
总之,以系统观点、系统思维作为方法论视角,能够使我们从理论上认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目标上的层次性、实施中的过程性、定位上的功能性,进而从系统运行的角度,加深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理把握。
2 .从实践上审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性
由于系统论涉及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构成要素的组合排列方式、系统的最优化效果等众多问题,因此系统论并非一种简单的直线思维、机械论方法,而是包含多样性、全面性、复杂性的系统思维,系统性和复杂性是紧密相连的。从系统论视角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体化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首先,从实施主體看,多元化的构成影响了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实施主体是由多元力量构成的,既包括统筹布局、制定政策、协调规划、组织保障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具体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和教辅人员,而这些主体的年龄构成、专业结构、经验履历等都会对一体化建设效果产生影响。能否将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力量、教师教学的直接力量整合起来,是关系一体化建设实施成效的直接因素,这也反映出在一体化建设方面力量整合的复杂性。
其次,从作用对象看,作用对象的差异化特点是一体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大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因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接触和参与的具体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不同学段学生群体的整体性差异,也表现为同一学段中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这就对一体化建设如何更好地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更为复杂。
最后,从组成要素和构成力量的子系统看,差异性是一体化建设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大中小學不同学段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具有差异性,各个学段的宗旨、要求和培养环节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特点的,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也要符合该学段的要求而体现出差异性。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既需要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和各个学段内部的横向优化,还需要兼顾各个学段自身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这使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整体性建构和协同合作更为复杂。
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我们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各种影响因素带来的复杂问题与现实困境,并坚持用系统论逐步破解相关难题,从而提升一体化建设实效。
二、系统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系统论将各个系统的独特功能、要素结构组成及其与其他系统的边界作为系统自身独立性的依据,这些依据是系统得以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把握系统内涵的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将思政课贯通于不同学段的全过程教学链条的独立系统,既内蕴了整体思维、结构优化、形态创新等系统论的基本内容,也提供了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科学内涵的系统论视角。具体来说,从系统论视角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独立的系统,在尊重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不同学段学生在思想态度、政治情感、价值行为方面的连接点和转化点,以推进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在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念培育上的前后衔接,从而在一体化的各类组成要素互补优化、不同学段发挥各自功能中实现整合性、协同性的立德树人目标。具体来说,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科学内涵。
其一,从整体功能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整体功能优化的一体化。凡是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必定是一个功能整体,这既是系统形成的基础,也是某一系统的价值确证,系统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具有与各要素功能不同的特定的整体功能。马克思在研究城市功能时指出:“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 3]马克思在研究生产的协作力量时指出,协作使“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它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4]。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深刻表明,系统作为整体性的存在,具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
从整体功能的角度明确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的前提。具体来说,就是指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相互配合、协同共建,形成新的系统整体,而这一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学段思政课彼此独立功能的总和,并呈现出系统完善优化的新功能。一是高校参与一体化建设,消除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能够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先导、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全体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探索、共同推进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方法、技术等支持。二是将中小学纳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基本的思想、知识、情感、能力、态度和行为基础,有助于高校在中小学思政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深化和教学方法创新。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建设和协同推进,能够从整体上促进思政课建设、统筹思政课目标、实现不同学段学生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有效转化、稳定发展和提升,发挥出系统整体之于部分的整合、统帅、决定功能。
其二,从构成要素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多要素整合协调的有机一体化。系统由至少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相对于系统而言,这些组成部分被称为系统要素,系统的形成、存在、特征、属性和功能取决于这些要素的排列方式和组合结构。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和结构对系统的属性、功效具有直接的影响或决定性的影响。
以系统论的要素构成、要素组合视角来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分析和确定其科学内涵的方法论要求。首先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多样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开展和推进学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整体指导和实践方案,涉及多要素、多环节、多内容,从整体运行的基础性要素看,包括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案制定、目标统筹、内容衔接、方法创新、机制保障、环境优化、效果评价、反馈调节等多种类型的构成要素;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实体性要素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面、一线思政课教师等实施主体要素,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的对象要素,依托地方实际、能够为教师开发运用的教育资源要素,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技术要素,还有针对具体地域、适合具体地域文化和社会状况的环境要素等。这些构成要素是我们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的重要方面。
其次,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素组合方式和结构进行分析。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取决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组合。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产生和表现出什么样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时,既要把握构成要素的多方面内容,还要辩证分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结构及其对一体化建设的深刻影响。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虽然由多种要素组成,但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结构合理、系统完备的深度耦合;不是各个学段的孤立衔接,而是各个学段的整体协同;不是思政课教学过程的罗列、趋同和重复,而是在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有机联合中实现不同学段的紧密联系、螺旋上升;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执行,而是决策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这表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各个子系统衔接、构成要素互补协作的有机一体化。
其三,从边界形态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有自身属性的独立一体化。系统具有边界性,是指系统形成后与外界环境相区别,从而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性。科学区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边界,是确定一体化建设独立形态、把握其科学内涵的重要依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了思政课建设中不同学段的有序衔接、不同课程目标的有效整合、不同课程教育力量的有力协同,是在尊重大中小学教育特点和规律基础上的高度组织化系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其他形态的教学组织和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别和界限。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不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由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相互配合而形成,在形成新的整体后,要求整体布局、协调推进、共同实施,因而区分于各个学段思政课的独立实施。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大思政课”建设也存在区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和德育课程基础上的系统工程,强调学校思政课的整体性与适应性,主要强调学校思政课的整体协同,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在于理解好“大”之意蕴,即思政课视野要大、目标要大、格局要大、阵地要大、作为要大,强调加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构建校内小课堂与校外大课堂的联系,强调善用各种思政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最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存在一定的区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侧重于从具体的、课程教学的角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则是从宏观上探索实施全链条、全领域、全要素的立德树人体系,且融通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并广泛辐射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其内在的实施要求和具体方式,体现出作为独立系统的特点。
三、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分析、认识和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要依据系统论的一般要求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特殊性,运用整体推进、结构要素优化、开放多样的实施策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
1.坚持整体的协同谋划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多种要素、多个系统组合而成的育人体系,推进和实施一体化建设,就必须从整体功能最优化的角度,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实现一体化规划、统筹性实施、整体性推进。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决策共识。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省、本区域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但在形成实施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各个学段衔接、课程建设、一体化决策的共识,从宏观层面研究、制定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政策,打破一些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存在的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壁垒,破除学段本位、地区本位、部门本位等认识局限,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推进和提升,发挥统一决策的整体性效能。
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机制。要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在涉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内容中,逐步改变归口不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状况。在一体化建设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实践和各自特色,按照优质资源集中、优势互补明显、协同联动基础较好等标准,跨省份、跨地区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试验区,不断积累学段协同、区域协调的有益经验;允许和鼓励各地区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探索,广泛积累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积极经验,确保各地区各学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有统一规范又有自身特色、既有各自高招又有普遍推广价值;建立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平台和区域性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发挥各类平台、一体化联盟的示范性、引领性作用。
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健全的领导管理机制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规范作用,一方面,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管理部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统一领导,使思政课管理主体在规范、科学、负责的管理自主权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管理效率、明确管理权责界限;另一方面,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费、活动、人员选拔等进行有效管理,使一体化建设过程更加有序、建设要素更加合理,实现一体化建设的整体管理效果。
2.突出要素的优化整合
结构或层次结构,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当我们运用系统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对系统的结构、结构的内容和成分进行清晰的划分,进而研究这些结构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合理的结构能够促进系统功能的优化,不合理的结构将造成系统功能的内耗,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实现系统的功能优化。
从系统结构要素组成方式的重要性看,一是要明确不同子系统在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方式。从系统论中子系统的职能划分看,可根据不同子系统在系统整体中的作用来确定、划分子系统类型。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向推进的实施看,大学、中学、小学各子系统在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同作用、承担着不同职能,小学思政课发挥思想情感、品德意识塑造的激活作用;中学思政课在思想态度激活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知识内化和转化的作用;大学思政课则要在中学学段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发挥思想态度和心理倾向稳定化、价值观念系统化、行为方式理性化的作用。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学段作用的依次渐进和互相配合,共同推进一体化整体系统作用的发挥。
二是要明确不同要素在一体化建设系统中的组合结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包含多种构成要素,如一体化内容、资源、队伍、评价等。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优化统筹的角度看,要充分发挥不同要素在一体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合理优化不同要素在一體化建设中的配置。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对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一体化建设过程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一体化建设需要依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适配与学生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要注重基础性、生活化、情感化的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阶段要逐步引入规范性、确定性、系统性的思想政治基础知识教育、当代社会热点教育、现代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等;大学阶段则要突出稳定性的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应避免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重复化、倒置化和淡漠化,实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协同与互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资源在呈现一体化教学内容、提高一体化质量中发挥着载体、中介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实现一体化教学资源的教学意义,就需要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即要在课件资源、精品课程资源、案例资源、现代化数字资源、学习资源、社会大课堂资源、实践活动资源等方面实现各个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充分整合与协同推进。同时,需要注重不同学段思政课对运用同一资源或相似教学资源的不同诉求,如小学要注重在教学资源运用中增强学生的直接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中学要注重在教学资源运用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概念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大学则要在教学资源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价值思辨能力,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队伍在实施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是人力要素,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教学使命的承担者,运用好这一要素,才能有效推进一体化建设过程、实现一体化教学要求。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学队伍,一方面,需要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主体的全员参与,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管理者、行政教辅人员的统一培训来提升各主体对一体化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将一体化建设与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一线教师的引入和配备,配齐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展多样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创新教学理念,有重点、分步骤、兼顾实际地开展各个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联动,构建符合区域实际、充分发挥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积极性的德育共同体,在守好一段渠、各管一段路中互相衔接、协同发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价是衡量一体化效果、调整一体化建设方案的依据,科学、全面、合理的一体化评价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素之一。为有效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既需要采取科学量表、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不同区域一体化建设现状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从而有效调节一体化建设过程,改善、完善建设中的不足;也需要以预先设定的一体化建设目标为基准,对一体化建设达成不同维度目标的程度和效果作出评价,为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衔接、过渡、渐进上升提供基础和支撑。
3.注重实施方式的多样差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独立系统,具有自身的属性和特征,这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施方式上的特殊性。具体来说,作为与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相区别的教学形态,与“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分的独立系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实施方式上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通过各学段的思政课互相衔接、统筹推进来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因此,在实施方式上既要注重各学段思政课的差异性,又要寻找彼此的关联性,这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实现共性又要体现个性。实现共性就是指各个学段都要从整体上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探索思政课共同的本质、规律和价值,尊重不同学段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强调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具有“六个要”的基本素养,將讲好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一以贯之。体现个性就是指要充分体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特征,解决不同学段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困惑,探索各个阶段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方法,形成有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共性与个性并不冲突,共性指导和引领个性,共性的实现要求个性的展现和满足;而个性服务和保证共性,个性的彰显推进共性的达成。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共同存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
二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外延上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不同于“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广泛视域,更注重从思政课衔接、渐进的角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式上,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育人系统的一个部分所肩负的价值使命,不断加强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在立德树人系统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特殊性使其在实施方式上注重课程这一抓手和关键,因此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层次推进、渐进转化中形成严密的思政课程一体化逻辑体系,有效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处理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稳定的条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与环境的持续联系和动态交互中进行的,要求建设方式的开放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需要从社会环境中获得信息、资源、能量等的支持,再经过一体化建设内部诸要素的联合作用向环境提供新的信息、能量,即在获得一体化建设资源后,还要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部的协同机制进行资源的转化和吸收,向环境提供新的信息、能量,如通过学生传递、传播正面的社会信息,弘扬社会正能量,助力社会环境的治理与净化。系统与环境的动态开放性关系,既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在吸收环境有效因素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使一体化建设能够向环境输出积极的能量和信息,进而体现其建设价值。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未知困境和阻碍因素。但作为提升学校思政课实效、助力时代新人培育的铸魂工程,其重要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更加凸显。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诸多复杂性、多变性要素,坚持系统论有助于辩证分析、看待和处理一体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把握要素的组合方式,从而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除此之外,为更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的生成和展开逻辑,通过发现和解释一体化建设问题,把握重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2: 1 8 3.
[ 2]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 0 2 0( 1) : 9 - 2 5.
[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1 3 1.
[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2 0 7.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