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策略探讨

2023-04-24 04:20:17包丽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绘制导图历史

包丽红

摘 要:从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现状来看,它具有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计划的意义,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树立历史观念。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完成历史事件的呈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按照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更加有效的思维导图优化措施,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因此,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探讨了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33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主要问题是当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缺乏对教育的认真思考,并且教师对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的培育缺乏重视。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中学历史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教师的目标与评价等都以学生的成绩为基础,这直接导致教学以传统应试方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就能够克服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缺点,为学生展示完整的历史学习思路,协助教师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存在传统教育思维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还要通过历史事件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摆脱传统观念,仍然使用老旧的历史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教室中听课,不涉及创造性和有趣的历史问题。课后,学生不参加有关历史的活动或讨论,时常感到非常疲惫和无聊,无法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欲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可采取,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尽快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感受历史知识的作用,导致学生依赖教师,不能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学习,这是非常重要,但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2.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往往强调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和答案的标准化,教学的过程也过分强调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偏向于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因此无法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没有意识到历史的巨大魅力,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历史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随着教师将有趣的历史学习变成枯燥的机械考试和课堂培训,学生如何对历史真正兴趣呢?导致中学历史教学此种状况的原因还体现在中学历史内容的匮乏、历史教材的落后和现代化教学的缺失,历史教师也对新的教育手段知之甚少,比如思维导图等,所以无法在课堂实施。历史知识的解释仅限于历史教科书,停留在历史课堂上而脱离现实。此外,历史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没有兴趣理解和吸收。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教师主导的氛围依然存在,不利于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课堂上利用思维图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它依靠对历史的理解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完成思维图式,最重要的是思维导图能够加深中学生的记忆。通过思维导图,让每个学生都体现主体性,让初中学生灵活掌握思维图式的运用,成为思维图式的使用者,而不受外界影响。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一些历史事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把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和理解历史,在学生之间建立微妙的竞争关系,激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歷史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开展历史价值观的教育,创造更加完美的思维导图。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日常的历史学研究和思想探索的有效结合中,理论知识与探索思维是形成思维导图的两个重要环节。在学习各种战争时,中学生应该首先了解与战争相关的历史背景,思考当时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中国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战争之后世界局势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方向,以便学生链接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在中学阶段,正确的思维逻辑的形成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初中生对颜色、图形和线条特别敏感。教师仅仅通过言语进行教学,难以完善和提炼中学生的思维逻辑。思维导图采用树状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逻辑知识,帮助学生从某些知识点延伸,形成更清晰的方向,组织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希望教师能够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正确、科学地实施新的教学法,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吸收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课堂上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敢提问。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外向性,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通过思维导图建立学生的时空意识

时空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素养,是研究历史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在过去的历史课上,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回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和意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但事实上,学生们总是困惑地面对许多历史事件,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及时处理和整理历史知识是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思维导图加以实践,鼓励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投入时间和精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他们的时空观总是习惯性地偏于纵向,而且按照历史课本的设定,学生也是进行纵向的时间记忆,但是世界历史绝不仅仅是围绕着中国的时间进行纵向发展,学生同样也要横向掌握时空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中外的横向时空比较。在学习西方希腊文明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西方处于希腊文明时,中国是处于什么时代呢?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时,中国正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绘制的过程中对二者的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学生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根据这种方式,用思维导图进行横向的时间对比,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也如火如荼展开,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通过这种横向的思维导图绘制,学生能够纵观世界历史的局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在这种横向的对比中为学生建立一种三维时空意识。学生必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建立明确的时间概念,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能力和时空观。

2.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中学阶段,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认识成为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把单纯记忆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历史是一门文化色彩浓厚的课程,需要理解的知识量大而且复杂。当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填空教学时,中学生很容易感到历史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正确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历史时间进行理解和分析,让中学生通过主体性和情感色彩进行学习,让中学生分析相应的历史事件,培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历史事件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考虑这件事情的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开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以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心,绘制了它的兴起发展过程、性质、失败原因与教训等,通过阅读课本与课外素材,学生又将维新变法发展的过程分成了开始、高潮和结局三个部分,在开始一个分支后标注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在第2个分支中,又绘制出了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在最后结局分支上绘制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通过这一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能够理解维新变法所发生的原因,以及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所掌握,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3.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生宏观历史框架

除了学习历史,学生不仅要了解有关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历史宏观框架。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条件、时间、原因、后果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基本框架问题,并通过互联网资料和历史故事来丰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理解,从不同角度提高他们对事件细节的理解,灵活掌握相关知识。思维导图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策略,还要提高教育质量。初中生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这一学习方法,就可以有所進步。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首先要记住三个历史要素,围绕时间、地点、人物,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并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历史朝代更迭的顺序作为线索,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框架。学生在绘制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学生将青铜时期作为第一个分支,在这一分支之后延伸出夏、商、西周建立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第二个分支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分支中,学生绘制了秦汉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建立。第三个分支,学生绘制了我国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时期,在这一分支之后标注了隋唐时期,建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重要历史事件。最后一个分支,学生绘制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立与政治制度的更迭为重点。通过这种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学生能够按照时间的顺序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大纲,从而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宏观框架。

4.利用思维导图树立科学的历史意识

从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来看,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和碎片化特征。每一章都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历史知识,限制了学习效率。在这方面,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连接模糊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历史知识往往以事件的形式出现,使用思维导图的网络结构也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关系。关注事件,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顺序。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学生往往搞不清楚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对于琐碎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记忆,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能够加深对于时间和事件的记忆,又能够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学生首先从宏观上把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并按照时间的顺序在思维导图上绘制如下: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红色政权的建立和红军长征。在绘制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学生利用双向箭头,注明了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比如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学生在二者的箭头中标注了开端与传播,表达的意思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这种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因此才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民革命运动之间,学生标注了一个党的最终目标,表达的意思是二者之间的联系,党的最终目标是要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团结,从而促成了国共合作。通过这种思维导图绘制的方式,学生既能够将前后零散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又能够在思考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念。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缺陷,教师由于无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思维导图的引入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思维导图了解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使他们的眼光不仅局限于纵向的时间上,从而把握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事情的前因后果相联系,利用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培养正确历史观的过程中,锻炼思维逻辑,从而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燕华《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运用的误区及应对方法分析》,《考试周刊》2022年第5期。

[2] 金尤红《思维导图的使用误区及优化路径——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年第10期。

[3] 丘雪雯《小导图  大作用——依托思维导图,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求知导刊》2021年第22期。

[4] 宋雪晶《浅谈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求知导刊》2020年第47期。

[5] 杨琼《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考试周刊》2020年第76期。

[6] 林颖颖《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考试周刊》2020年第60期。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历史
Art on coffee cups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放学后
童话世界(2018年17期)2018-07-30 01:52:02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第6章 一次函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