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军
摘 要:在长期应试为主导的环境下,学生多关注如何“刷题”,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名著阅读更不关注。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建立正确的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他们可以在名著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06
新《课标》提出,从小学升入初中,阅读量要逐步增加,要不断加大阅读的训练,对名著等优秀文化作品要予以足够重视,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学校及教师要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读本。要利用学校资源,如图书馆、图书角、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并积极创设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一、初中生阅读名著的问题
(一)缺乏阅读时间
进入初中,随着所学科目的增加和知识难度的增大,学生的作业也量也随之增加,难度也会加大,这就需要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所以他们会选择把时间分配到这上面,加之名著阅读又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考试毫无规律,有时花时间阅读也没有什么实质作用,这也是广大学生不愿把时间放在名著阅读上的原因。尤其是到了初三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中考知识复习更是争分夺秒,名著阅读就被抛诸脑后。
(三)没有阅读兴趣
在手机等电子产品充斥着每个家庭的时代,其诱惑力是很难阻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主要目的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学习疲惫,首选就是那些浅显易懂、轻松幽默的内容。相比而言,名著多是文字多、人物复杂、逻辑强,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去理解,加之有些名著思想性强,学生在阅读时容易产生倦怠感,还有些书距离现在久远、缺乏生活基础,学生读到这些作品很难克服名著本身带来的障碍,索性就避而远之了。
(三)选择方向迷失
有的中学生对于名著阅读有较强的兴趣爱好,也渴望在经典作品中选择自己的最爱。可是当下的名著种类繁多,很难甄选。比如,仅近代外国名著就有《红与黑》《茶花女》《格列佛游记》《大卫·科波菲尔》等,学生在浩繁的名著中很难做出选择,而教师推荐的名著自己没兴趣,但又不能不读。有些父母和老师会受传统思想观念的限制,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学习知识上,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快就会失去名著阅读的兴趣。
(四)缺少专业指导
名著一般在内容及主旨较为深刻,初中的孩子受生活和人生经历的影响,缺少全面的认知,在名著阅读方面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有些同学抱怨,不喜欢阅读《三国演义》中规模宏大的战争场景或《红楼梦》里浩繁的诗词。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教师和父母有的没有时间、有的水平不够,无法为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就造成了学生不愿意进行阅读。
(五)功利性过强
名著阅读对中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阅读本身的热爱上。目前有些地方为了更好地推进名著阅读,硬性地把相关的名著阅读知识编写到考试大纲中去,还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读完名著之后必须做摘抄、出习题、做手抄报、写读后感,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也有教师为了符合中考要求,将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关系、主旨、重要文段进行分类整理,以程序化、标准化的例题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行“特殊”训练,这样带有功利性的阅读形式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体会名著的文学之美,无法进行必要的文化积累,还会影响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六)缺少阅读名著的氛围
大部分家庭的图书种类不多,不能创设亲子阅读的氛围,从而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在学校,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各学科争抢时间,阅读时间不足,而名著阅读的时间更不可保证。此外,学校很少开展关于名著阅读的活动,这也大大限制了名著阅读的进行。
二、关于初中名著阅读的建议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阅读的最大动力是对阅读的热爱。学生如果有阅读文学作品的强烈兴趣,就会在这份热爱的激励下,更加积极地进行名著阅读和深入探索,能把自己的感受有意识地迁移到作品中,这就会让学生在内推力的促动下有效提升阅读效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热爱,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1.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基础,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因为平时对课文接触比较多,所以可以更好地引导。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那黑瘦八字须的形象永难忘记,那一丝不苟的严谨受用终身,那临别的嘱托如响耳畔,先生对老师有如此的评价,表现先生不忘师恩,其实鲁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老师,而且都以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出来,去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去看看青年时期的章太炎先生。”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对鲁迅笔下的老师产生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教师在这个时候推介《朝花夕拾》,就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教师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感兴趣的事作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热爱,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现在学生大多喜欢在闲暇时间玩网游“三国志”,并且有的已经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这样,我们就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比较游戏中和名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去名著中探寻每场战役背后的故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名著中有很多关于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方法,排兵布阵的阵法,可以学习借鉴。”这样,一些学生会表现出对《三国演义》极大的兴趣,也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从而达到名著阅读和文学积累的效果。
(二)利用问题进行指引
利用问题进行指导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无论名著的主要内容有多么复杂,人物关系和逻辑线索多么烦琐,都会集中于一个中心思想,而且会以核心事件的发展、人物的活动轨迹和故事的走向来充分反映作者的情感思想。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名著有充分而深层的阅读理解,通过问题来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名著进行阅读,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比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支撑保尔·柯察金把一生投入革命的动力是什么?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阅读,并要有纲领意识,这样就可以更深入地阅读名著。教师还可以利用制造悬念、设置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阅读《骆駝祥子》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思索在军阀割据时期,百姓如何掌握他们的命运,并让学生在读书的流程中对“三起”和“三落”做出标记,让学生开展高效的名著诵读。
(三)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初中名著一般是篇幅大、内容多、人物关系复杂,所学生在名著阅读上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师和家长应当在这方面为学生着想,尽量为学生创造阅读时间和条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浸式阅读,正常情况下,可以借助以下方法来实现。
1.教师可以适时适量减少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当然是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为前提的情况下操作,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时间,要注意循序渐进,时间可以控制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名著阅读计划。如果当计划遇到休息或小长假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应该遵循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原则。
2.寒暑假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时间,建议在这段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寒暑假之初,教师指导学生对阅读的书目进行选择,并对阅读内容进行必要的了解,当然,不同假期的要求也不一样,寒假时间虽然长,但在春节期间,很多学生要走亲访友,教师推荐名著阅读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篇幅短小且难度较小的著作给学生,比如《我与地坛》《繁星》《朝花夕拾》等;在暑假里,就可以推介一些篇幅长、内容多、难度大的名著让学生阅读,比如《西游记》《湘行散记》《水浒传》《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教师对于不同学生还可以有不同要求,对于那些有阅读爱好和余力的同学,可以建议进行二次选择,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广度和宽度。
(四)实现名著理解指导
学生在阅读名著的时候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在此时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在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对名著背景、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事情的线索及相关细节进行理解。教师要做的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提纲挈领式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图索骥,了解名著的内容。
比如,在《朝花夕拾》的学习中,多数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心态没有准确的理解,因此也就无法理解相关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名著中的《五猖会》来进行重点研究,给学生讲述作品中的封建等级制度,让学生触类旁通,实现高效的名著阅读。
(五)多元活动实现提升
名著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所以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热爱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如果可以展开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活动的带动下相互学习,在自己喜欢或关注的活动中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多样式的活动能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阅读内驱力的形成。此外,在阅读中融入比拼和竞赛游戏,学生就能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在班级或者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名著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深入研究,从而实现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出“诸葛亮厉害还是司马懿厉害”的论题;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开展“林黛玉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的辩论,在论辩过程中,学生可以旁征博引,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三、初中名著阅读方法初探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对阅读的水平也不可能永远停滞在原有的水平线上,坚持学习现在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了,这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非常有必要了。名著阅读要帮助学生建立整本书阅读的意识,在阅读之前就要总览目录,了解名著的大致内容,然后一步步深入了解情节、人物、主旨、写法、影响。下面以《西游记》为例,说说初中名著阅读方法。
(一)深入文本内容解读名著
在《西游记》阅读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唐僧是个怎样的人物?”同学们根据自己阅读名著和从电视里得来的经验,说道:“唐僧是个最无用的人,是个黑白不分的人,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就是他分不清妖怪和好人,因为他惧怕遇到的怪物,因为他不敢和坏人争斗。”同学的答案无疑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答案是基于名著内容分析得来的,也是借助课文学习经验得来的,那么是否唐僧的形象就应该这样定位呢?对于这个问题,是否会有不同的答案?
(二)跳出文本内容读名著
《西游记》最终是以圆满的结局收尾的,唐僧师徒四人均修成正果,得道成佛,唐僧更是首先受封,难道是如来不查真相,随意而为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唐僧,西天取经之路是否可以走完。孙悟空会怎样?虽有七十二般变化加火眼金睛,但身上的魔性太重,杀气十足,动辄就是六命在身,一不如意就回自己的花果山,可能永远也到不了西天。再看看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意志不坚定,回高老庄成为他最高的目标追求。沙僧可能就更不能独领大家到达西天了,虽一路上任劳任怨,但是缺少自己的主见,也难以担当大任。孙悟空象征着心魔,猪八戒象征着欲望,沙僧象征着无明,综合看来,唐僧才是最合适的人选,目标坚定,一心向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即使身陷囹圄也不为所动,还有,唐僧一直用自己的佛心感化三个爱徒,是紧箍咒一点点让孙悟空由猴到人再到佛;是苦口婆心的规劝让八戒一点点放下私欲。
(三)角色代入阅读名著
一部《西游记》,一场人生旅途,当我们品读其中的人物经历,感叹师徒四人经历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时,都被他们的执着精神所打动,似乎找到了一种精神指引。试想,我们哪个人的成长经历不是如此,首先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像唐僧师徒一样一路向西,其次是要有行动并持之以恒,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拒绝各种诱惑——金钱、美色、权力等,就像唐僧可以不被妖怪迷惑,不为女色牵绊,一心向佛,最终才能抵达理想的圣地。将名著与自己联系起来,角色定位好,会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提升名著阅读甚至是整体阅读能力。
(四)互相勾连阅读名著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有任务群意识,名著阅读也可以利用群文教学来比对阅读,比如根据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最终结果,把《西游记》《水浒传》《钢都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骆驼祥子》进行比对。
在名著群里,经过比对,同学们会发现,很多名著的思路都是一致的,人物的写法也是相同的,只是人物放在了不同的时代、情境中,就具有了不同的主题和意义,因此建立名著群文阅读是解读名著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总之,名著读书绝非朝夕之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比较科学、合理、多样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准,扩大读写范围,使其在浩瀚的文化之海里畅游,达到人文科学和艺术才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桂珠《“三位一体”阅读体系视野下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年第1期。
[2] 胡香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书目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導方法的研究与探讨》,《魅力中国》2020年第43期。
[3] 许淼《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语文名著教学中的应用》,《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