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嘉琪 温锦辉
摘 要:童诗阅读教学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效开展童诗阅读教学对培养儿童各项能力起着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当前较为常见的教学误区,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探讨低段童诗阅读教学的策略,分别是开展“童心教学”,让孩子发现学习;利用“圆圈教学”,让孩子“动”起来;创设生活情境,让想象“沸腾”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童诗教学,与孩子“玩”诗歌。
关键词:小学低段 童诗阅读 误区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03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也被誉为最富有生命力与典范性的文学体裁。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今天的新诗,中国的诗歌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因此,重视小学童诗的阅读教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践行素质教育、提升孩子的文学涵养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新《课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兼具诗歌性与儿童性。儿童是诗,诗亦是儿童。一方面,儿童诗运用诗歌的表现形式和修辞技巧,把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变得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让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它又站在儿童的思维视角,以赤子之心描绘、再现了儿童所熟悉和喜爱的诗歌世界,富有童真童趣,处处洋溢着天真烂漫,因此也更易激起儿童的情感共鸣。
翻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一、二年级教科书的童诗选文共有18篇,题材较为集中,可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自然、情感和儿童生活。其中,以探索自然为主题的选文最多,多达10篇,占了低段童诗总量的56%。此外,教材中有多板块的阅读材料,为孩子提供多渠道的阅读。此外,编者还有意识地以“我爱阅读”“读一读”以及“和大人一起读”等自学栏目形式编排,将童诗阅读推广至课堂之外,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小学低段童诗教育对儿童自身经验、想象和情感世界等自我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故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调动孩子的情感兴趣,让他们逐渐喜欢阅读童诗,是当下我们亟须思考、探索的问题。
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发现,现今小学低段童诗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与诗歌教学相“违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学习童诗的积极性。例如,部分教师欠对缺童诗阅读教学与其他文学体裁教学区别的认识,导致诗歌教学“变味”了;童诗课堂偏重教授识字、写字,缺乏对诗歌阅读的指导;存在成人思维取代学生思维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童诗阅读缺少兴趣,等等。
一、童诗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更详尽、有效地处理以上提及的教学误区,笔者将列举其中几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加以分析探讨。
1.偏离“诗”的文体特征,目标要求定位不当
小学低年级童诗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汉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言语训练,并以此激发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但在现实的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成效的压力下,把儿童诗仅仅当成普通的“阅读课”来处理,有的還甚至将诗文肢解后再“精细加工”,用大量的解读取代学生的自我发现,缺少给孩子们自己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彻底破坏了诗歌阅读本该有的“整体性”和“意境美”,损伤了儿童诗的情感性。
除此之外,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都会把背诵、默写诗歌当成家庭作业。纵然许多诗文后面明确写出“背诵课文”这项任务,这也说明了朗读成诵对孩子学习诗歌的重要性。但是,将诗歌背诵变成一项课后作业,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我们常说,任何兴趣变成事业都是负担。从这角度看来,作业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负担呢?英国达勒姆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小学启蒙教师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能延续6年直到他们小学毕业。”可见,我们的教育重心是兴趣启蒙,引导孩子尽情发展和创作,并巧用方法策略,提高课堂效率,由其分配课后时间,适当降低对低年级孩子的学业要求,从长远来看,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教学方式单一
诗歌以其凝练精悍的语句表达内容和情感,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理解困难,且一节课下来仅学习诗歌未免有少许乏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氛围的调动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步骤。但是从现在的整体状况看来,很多小学诗歌课堂的教学方式仍是以传统的诵读、背诵、讲解为主,缺乏活泼性和趣味性。儿童天生好动、喜欢嬉戏,常规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孩子的兴趣,不能让其真正愿意主动去学,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基础、个人禀赋、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各有差异,我们不能“同等用力”。因此,童诗教学应在兼顾全体的同时,分析各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并以此作为参考,甄别选取最合适恰当的方法,必要时可以转换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分享、赏析竞赛、表演汇报等,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童诗教学缺失童趣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童心。儿童诗作为引导、展现儿童内心美好世界的载体之一,富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童真与童趣。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充满个性、童稚,富有灵性,洋溢着诗情画意,而我们教学的初衷和归属就是让他们敢于表现、张扬自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用着成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视角去干预孩子对童诗的理解和感悟,有的教师甚至着意“归顺”孩子的“发散思维”,使其能靠近所谓的正确答案,这严重侵犯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非但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甚至还被强制打压了,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难道不是南辕北辙了吗?儿童文学评论家汪习麟认为:“情趣、知识、教育,这三者是儿童文学作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如今我们的童诗教学恰恰缺失了童真童趣,这好比空有基础谈幻想,我们又该从何谈起素质立人呢?
二、童诗阅读教学策略
1.开展“童心教学”,让孩子“发现学习”
“儿童本位论”也称“儿童中心主义”。该理论指出:从前的教育既不实用也不注重儿童的天性,主张应重视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获取经验,在做中学,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其完善发展。对此,我们可以结合童诗教学将其理解为:解放童心,让孩子“发现学习”。“童心”就是自由的心、开放的心。要想教好童诗,教师必须先把自己当成儿童,以“放手”的心态对待孩子。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以成年人的姿态一味去挖掘诗歌中所要教授的知识要点,竭力引导孩子尽快说出自己内心的答案,而忽视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发他们去探索和发现。
例如,福建省罗源县洪洋中心小学的郑协群教师在其名为《如何把握好低年级诗歌教学——〈“红领巾”真好〉》的教学反思中,提及自己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让孩子理解“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时的步骤,认为“虽然这样理解很顺利,但总感觉是教师牵着孩子往前走”。可见,过多地“讲”代替学生的自我发现,忽视朗读的过程,会偏离诗教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应在童诗阅读教学中立足阅读本位,即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多读,以读悟情,以情激情;以读促悟,以悟促情,以情促说。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学习和体会,让他们自由支配时间,自己来“读”,但要注意的是,自由不等于放纵,必要时也要做一些补充说明和个别点拨。
2.利用“圆圈教学”,让孩子“动”起来
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教材,该篇童诗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在紧抓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的前提下,可参考利用“圆圈教学”,即孩子们坐下来围成一个圆圈,教师在圈内引导孩子通过唱歌、表演、故事分享等形式表现自己的一种教学方式。“圆圈时间”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发展儿童的语言、心理、社会技能等方面作用显著,假若我们将此引入童诗教学,孩子们既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取知识、接受训练、分享快乐,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和自控力,延长“专注力”,培养身体活动的协调性。
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上讲台与其他同学分享他所熟知的一些动植物繁衍的方式,让他们也来当小教师,进行同辈分享学习。随后相互交流,看看他们所知道的和诗歌中所介绍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原因又有哪些,等等,以此逐渐培养孩子的多样思维。其次,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方式为学生适当补充类似话题的童诗或文章、书籍,如以科普类文学为主题,苏联作家维奇·比安基《森林报》里的故事就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课堂上与孩子建立规则,定期举行诵读会、班级朗诵比赛,实行“学分银行”奖励制度,对于表现积极优秀的孩子,可以申请“学习账户”,并通过教师、同学、家长等多位评价主体的建议进行“知识钱币储存”,学期末一同清算并给予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地表现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创设生活情境,让想象“沸腾”起来
读诗,可教也不可教。可以教的是一些简单的技巧,如何停顿、让诗歌更富节奏感。不可教的是孩子的诗心和想象。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生命,雪松会拉手,精灵会欢笑,仔细听!还有紫葡萄的叮咛……因此,在教授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想象力“沸腾”起来,形成头脑风暴,让孩子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感悟诗人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心与文本达到共振,产生情感共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彩色的梦》的最后一段时,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深情地畅言:“这时,溪水潺潺,它们来自那遥远的山巅。一路上,它冲开堆积的落叶,跃过挡路的岩石,走出欢乐奋进的乐章,与芳草落英為友,与明月清风作伴。假如能来到这溪边,你最想干什么呀?”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都有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都被这动听的溪流声打动了,因此也有了飞驰的想象:“我仿佛变成了一条小黑鱼,在跟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我低下了头,捧了一手溪水,好凉快呀!”“我穿着漂亮的碎花裙,在溪流边的草地上自在地跳起来啦。”潺潺溪水,任其随意流连于指缝间,是孩子在用手抚摸这个世界的肌肤,在用耳朵聆听这个世界的心跳,在用心地感受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无处不在的美感。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儿童诗想象的独特美感,感悟到了诗的主旨。
4.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儿童诗教学,让课堂活泼起来
不同题材的儿童诗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相比于《植物妈妈有办法》,《四季》这首童诗富含深切的抒情性和趣味性。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该篇童诗收编于一年级上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可根据该篇童诗的抒情性特点,结合书本插图以及其他的四季图,联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和最喜欢的季节及原因,以便与后面多次诵读的感受进行参照和对比。
“学习始于快乐”,开展趣味教学,借助情境、游戏、表演等方式从多角度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享受这个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通过肢体言语进行观察、联想、想象。“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让孩子边读边表演,做出雪人“大肚子一挺”的模样,还可以拍拍胸脯,自豪地说出“我就是冬天”的话语。教师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手工头饰辅助课堂教学,以此让孩子更直观充分地感悟、体会诗歌的乐趣和韵味。除此之外,借助图画刺激想象,辅助理解诗歌意境,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如教学《四季》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春夏秋冬各自还可能会用怎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呢?请孩子们回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画一画,并尝试给每幅画配上一两句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这种图画描绘的形式可以间接地给孩子传达一种新的观点:诗还可以画出来,从而通过多方面的刺激,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贴合孩子的学习生活实际,激发学诗的兴趣。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荡水击石。我们期待,一次次朗读,一遍遍回望,能让学生融入诗中,任那饱含情感的诗句激荡心灵;我们期待,一次次激励,一份份真情,能让孩子的纯真世界得以自由,任那酣畅淋漓的诗句表露心声。
总之,低段童诗阅读教学的要领就是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多样的趣味形式,引导孩子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畅所欲言,尽情想象,一步一落实,一步一收获,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让童诗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 汪习麟《儿童诗散论》,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
[2] 郑协群《如何把握好低年级诗歌教学——〈“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28期。
(温嘉琪,1997年生,女,汉族,广东东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