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馨梅
老师,咱们来玩个“真心话大冒险”吧,您觉得,教材和课标,哪样对您更重要?
不知道我猜得对不对,您心里一定选了——教材。
尽管专家和教研员一再强调课标的价值,但您始终无法和它亲近。
所以,尽管2022年颁布的课标,其“课程理念”已经由“语文素养”转向了“核心素养”,却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
我们已经练就了《九阳真经》的高深内力: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我们的关系,就像远房亲戚,有血缘关系,但确实不熟。
教材就不同了,它与我们朝夕相伴、肌肤相亲,它单纯、易懂,不说大话,不打官腔,它打扮得花枝招展,长得也漂亮。它才是我们愿意长相厮守的爱人啊。
好吧,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教材吧。
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黄山奇石》,里面提到数个奇石的名字,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您会怎么教这篇课文?肯定得读读这些奇石的名字吧,也许还会想象石头的样子吧,或者还会让学生把奇石分为“仙界”与“动物”两类吧。再深入一点的,会指导学生仿写其他“奇石”吧。
是的,教得很好,已经达到“语文素养”的要求了。
但是,请容许我小心翼翼插句嘴,我们可不可以在以上基礎上,再这样教教呢: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这样给石头命名呢?
多简单,因为形象相似啊。这块石头像桃子,就叫“仙桃石”呗;那块石头像条狗,就叫“天狗望月”呀。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块石头可以叫“桃子石”,那块石头可以叫“小狗汪汪”嘛。
那多难听呀!
奇怪,为啥“仙桃石”就比“桃子石”好听呢?因为它表达了先人们对自然的解释,充满了想象力——这么大的石桃,一定是从仙界坠落到这里的吧。每一个中国人,都很容易由此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蟠桃宴,是否就是他打翻的蟠桃,落到了黄山?
“天狗望月”,当然不能换成“小狗汪汪”。因为它在山崖之上,凡夫俗“狗”岂能爬得上去,也许,它就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呢。它的家原在天宫,自然要夜夜望月,思念家乡。我们中国人不也是这样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奇石的命名,渗透着中华的文化啊!
所以,只满足于“语文素养”的教学,是无法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转型的。
我们的教学,必须指向“核心素养”,学生的发展才有可持续性;本课的教学,必须指向“文化自信”,其育人价值才会影响深远。
您肯定得说,二年级小朋友,那么小,有必要讲这么深吗?
有必要!
请您看看编者们编排的单元内容——
《黄山奇石》,安徽的;《日月潭》,台湾的;《葡萄沟》,新疆的。
肯定有老师看明白了,对吧?
现在,您还觉得课标是“远房亲戚”吗?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