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春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进阶式猜说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普作品《森林报》的阅读兴趣与表达活力。
2.通过选文共读,感受《森林报》文学化语言、科学性记录、报刊式编排的特点。
3.通过了解作者维·比安基,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猜说,激活“阅读渴望”
1.玩“火眼金睛”游戏。
根据作品名称,猜一猜作品类型。全对者成为“火眼金睛”得主。(出示游戏规则)
为了防止泄密,只能把答案写在纸上。老师说停止便立刻停笔,不可以再修改。
2.屏幕出示:
A.《没精神的苍蝇》 B.《猞猁是凶手》
C.《老妖婆的扫帚》 D.《冬季是一本书》
3.交流答案,说判断依据。
二、读段猜说,感受“文学语言”
1.有些题目,一看就达成了共识,有些仅看题目,似乎难以判断,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屏幕上将出示四篇文章的开头,请四位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变,允许在你原有的答案上修改一次,仍旧不可以与他人讨论。
2.指名读片段。
A.街上出现了一些苍蝇,它们浑身泛着蓝里透绿的光,跟在秋天里的一样,无精打采,像没睡醒似的。它们还不会飞,只能用脚在墙壁上、地面上爬,而且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没精神的苍蝇》
B.今天夜里,森林里又出现了谋杀案,被害者是树上的松鼠。
我们检查了一下出事的地点,根据凶手的脚印,可以判断这个神出鬼没的强盗是谁。不久前,它还害死了獐鹿,闹得森林里的动物们惊慌不安。
——《猞猁是凶手》
C.一個老妖婆乘着石臼在空中飞行,她是从烟囱里骑着扫帚往外飞的。她们用掸子把自己留下的痕迹掸去,使得各种树的枝头都长出了类似扫帚那样难看的一团团的树枝。
——《老妖婆的扫帚》
D.冬季,白雪覆盖了大地,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现在,田野和森林的空地,犹如一本摊开的书本的洁净纸页。无论是谁从上面走过,都会写上这几个字:某某人在此经过。
——《冬季是一本书》
3.交流,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提取要点,由学生写在卡片上贴到黑板上。
(1)有没有同学坚信自己原来的答案都是对的,一个都没有改?说说你坚持的理由。
(2)哪些同学修正了自己原先的判断,说说理由。
(相机板书:文学的语言)
4.小结:读过片段后,有同学坚持着前期的判断,也有同学重新修正了想法,这就是阅读的趣味所在,当我们用心去读,文字总在带给我们新的想法。很显然,我们并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是有一个片段大家基本上想法一致,那就是片段B,大家认为它应该是个探案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并不在于学生一定要得出正确结论,而在于探寻答案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学生围绕一个游戏任务,调动已有阅读与认知经验,积极思考并表达,在碰撞中得到新的启发,完善并丰富自己的认知。)
三、读篇猜文,发现“科学知识”
1.探案的大忌就是凭有限的线索去猜。大家都认为《猞猁是凶手》是探案故事,到底是否真如你们所猜呢?我们来读一读全篇。
2.共读《猞猁是凶手》,感受科普作品特点。
(1)出示《猞猁是凶手》,生自读。
(2)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修改答案,你改不改?说说理由。
(3)预设修改的原因:后文虽然语言也很生动,主要目的是在介绍猞猁的生活习性,是在普及关于猞猁的科学知识。
3.公布答案,4个作品全是科普,且出自同一部作品。
4.选读《没精神的苍蝇》《老妖婆的扫帚》《冬季是一本书》。
每人选读一篇(见阅读单,略),交流“科普”的踪迹。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提炼关键词,由学生板书。
(学生板书:科学的知识)
5.引出书名《森林报》,生齐读。
四、聚集“报”字,关注“编排特点”
1.读过报纸或期刊吧,报刊有什么特点?交流。
2.请大家听一段介绍《森林报》的介绍视频,边听边想,哪些信息符合你发现的报刊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标题吸引人
用标题吸引读者是报纸的一大特点。
内容真实
报纸以通讯和新闻为主,信息的真实性很重要。
师:真实是科普作品的底线,
《森林报》特意邀请了著名的生物学家、植物学家、作家、通讯员一起为孩子们提供有关动植物的真实报道。
时间有序
出示“森林历”、目录编排。
注重互动
出示打靶场,火眼金睛测试。
《森林报》特别关注小读者呢,趣味活动让阅读更有挑战性,更有趣味性。
图文并茂
有图有文,更形象,更能吸引读者。
(相机板书:报刊的编排)
4.小结:常见的报纸通常是写人的生活,《森林报》则用生动的文学味语言真实记录森林里兽类、鸟儿和昆虫的生活。它让许多热爱文学的孩子爱上了自然,也让许多热爱自然的孩子爱上了文学。难怪在这么久的时间长河里,这么大的世界范围中,它被公认为描写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世界十大经典科普文学之一,被评为史无前例的“大自然颂诗”。
五、走近作者,看见“创作初心”
1.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呢?
2.再玩一个游戏:我是大侦探。
根据刚刚这么多的信息,你能不能推断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说给你同桌听听。
3.出示3份资料,交流你猜准了哪些。
材料1:维·比安基的父亲是一位生物学家,在家里养着许多飞禽走兽。他在《我为什么写森林》一文中说:“父亲很早就开始带我和他一起去森林。每一棵小草、每一只小鸟、每一头小獸,他都能叫上名字,他叫我根据形状、声音和飞行姿态识别鸟类,教我怎样寻找最隐秘的鸟巢。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从童年起就记载自己的见闻。”
材料2: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
间都是在森林里度过的,在科学考察、旅行、狩猎及与护林员、老猎人的交往中,他留心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笔下的生灵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动人。有“发现森林第一人”“森林哑语翻译者”的美誉。
材料3:维·比安基认为人类只是和动物们植物们一样存在着,共同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以及惩罚。他希望孩子们能够敬畏生命并拥有普世之爱,以友善仁爱的态度面对世间的一切生物。
4.难度升级,谁能透过这些资料,知道维·比安基为何要创作《森林报》?
5.交流。
小结:维·比安基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不仅教我们睁开眼睛看大自然,用心去体验自然界的生命,更耐心教我们认识自然的方法。这是一份对“自然与儿童”的伟大热爱。
(相机板书:自然与儿童)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设计“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来猜作者特点,这就使得学生提前进入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思维时空,他们不断主动调取前期获得的信息来作推断,思维的走向显然是具有深度的。)
六、阅读延续,制订“特色的计划”
经典点燃我们阅读的兴趣,合理制订阅读计划也很重要。
阅读计划小锦囊: 规划时间,选择方法,寻找伙伴……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制订《森林报》阅读计划,开始《森林报》阅读之旅。
(设计意图:《森林报》一套四册的科普作品,仅凭导读课激起的兴趣还不够。还需要有时间与方法的个性化规划,更需要有伙伴的参与,让长周期阅读过程更具趣味,更有快乐分享的氛围,在碰撞中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获得更丰富的整本书阅读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