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律:把握言语的构式

2023-04-24 22:51魏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扁鹊构式文本

魏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主张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追求言意共生、情境创生、教学相生、生生不息的教学风格。出版《魏星:言语生成律》《语用:语文教学新坐标》等著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文有文路,课有课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形成融通的脈络,做到文路、教路和学路的“三路贯通”,必须有意识地运用“组织律”。

语言好像是一个有层级的“装置”,由词语、句子、句群、语段、语篇架构而成。说话或写文章时,一般都要根据自己的立意,想好一个顺序、一个结构,然后再考虑细节。语脉联结着意脉,它指涉表层的语言、字句的连贯,又与作品深层的气韵密不可分。所谓语文教学的“组织律”,即运用文本内在的结构形式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运思成文的,把握文本的语言组织和生成规律,进而将文本的结构形式转化为学生的言语经验。这里所说的“结构形式”,就是语言学所说的“构式”。使用“组织律”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过程的缘发、方向、步骤和终结,与文章作者创作思路的缘发、方向、步骤和终结和谐共振。

我教学《扁鹊治病》(四年级上册),先默写一组词语:皮肤、皮肉、肠胃、骨髓。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秘密:这组词语都与身体有关,蔡桓侯病情的变化由浅入深、从轻到重。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背诵文言版的《扁鹊治病》,故意突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知“居十日+居十日+居十日+居五日”语篇构式,进而讨论:“蔡桓侯的病从皮肤到皮肉,再到肠胃、骨髓,最后死去,经历了多长时间?能将故事简要地讲出来吗?”学生计算出35天,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组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简要地复述。这一环节顺着文路来优化教路和学路,学生学得轻松、实在。复述的教学并不止于此,继续设置任务情境: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项任务都是围绕“讲故事”展开,但要求目中有人,完成任务过程就是“用语言来做事”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把握“谁、在什么情况下、对谁、以什么方式、说什么、期待什么样的效果”的语言行为结构。语言构式总是在特定语境下完成的。任务一是把故事讲给喜欢听故事的弟弟听,目的是分享,需要根据课文的描写“添油加醋”,将扁鹊的表现和蔡桓侯的反应讲出来,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二是将故事讲给咳嗽但不愿看医生的小明同学听,主要功能放在说服上,显然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三是为了传递信息,将扁鹊的医术与医德说清楚,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项任务都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把握文本表层结构,但不同对象、不同语境、不同功能的故事讲述,其更深层的内在思维结构也不尽相同。

教学任务一,若要粘住“弟弟”的心,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打开想象,运用“动作+(提示语)地说”这样的构式进行表达,还原当时的场景,让讲述充满画面感、戏剧感、立体感。

教学任务二,要引导学生聚焦扁鹊解释病情的语言来进行说理,有意识地运用“病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治”“发展到哪里,用什么方法治”以及“即使……也……;一旦……只能……;所以

……”等句式来表达,如一位同学这样说理:“小明同学,你要赶紧看医生。你的病现在只是在喉咙里,喝点糖浆就好了。如果不看医生,病可能就发展到支气管,那么就需要吃消炎药了。如果你忽视病情的变化,像蔡桓侯一样讳疾忌医,病毒可能就会侵犯你的肺部,这就需要输液了。如果患上新冠肺炎更要重视,一些患者不幸染上‘白肺,那医治起来就比较麻烦,有的很难看好。所以,你赶紧看医生吧!”教到这个地方,我觉得学生的眼睛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这就是所谓遇到了“伟大的事物”,产生了怦然心动、茅塞顿开、浮想联翩的学习体验。

教学任务三,语言聚焦点又发生了变化,学生要重点关注对扁鹊的描写,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实现交流的目的。

《扁鹊治病》是寓言故事,深层的思维逻辑有隐藏的寓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因此,我进一步延伸情节,拓宽言语结构,创设了“蔡桓侯病死了,消息传出来,街头巷尾,左邻右舍议论纷纷”的情境,一位数日前还见到蔡桓侯的年轻人怎么刨根问底地问,一位不重视细节的商人怎样若有所悟地说,一位在府衙当差的官人对下属怎样语重心长地讲,寓意在延伸情节中很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内容完全契合寓言故事的情节结构,文路、教路和学路有机融合,生成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教学文本”。《扁鹊治病》教学的最大创意,即在引领学生掌握故事基本构式的基础上,探究不同语用功能下的多种表达方式,而多种表达方式有利于揭示寓意,让学生建立更深层的思维逻辑结构。语文教学的“组织律”,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什么句式、什么段式、什么篇式,而是在特定语境下探究语言结构以及这种结构下的思维逻辑,将文本的起承转合、教学的起承转合有机融通起来,给学生铺就通畅的、科学的、理想的学习之“道”。我们在进行教材解读和教学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把握文章构式。作者在创作时,思路存在于作者大脑的“黑箱”之中。但透过千姿百态的文章结构,能够找到共有的思维规律和方法。比如,有的文章表现事件的发展顺序,有的表现事物的演变过程,有的揭示现象的因果关系,这是历时性思路在创作时的运用,文章一般表现为纵向结构。再比如,有的作品表现空间的位置和次序,或介绍事物的种属和类别,或揭示问题的正面与反面, 或表现外在事物与内在情意的应和,这是共时性思路在创作时的运用,文章大多表现为横向结构。又比如,有的文章采用意象思维去表达,有的文章采用抽象思维去表达,不同思维外化出来的结构也不尽相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更要透过内容把握文本内在的思维结构。把握住了文本内在的思维逻辑结构,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言语动机及作品所表现的意义。

第二,建构教学构式。架构教学结构就像是“铺道”。一套发达的交通系统是一个科学的结构,有高速路,有街道,有的平交,有的立交。设置了好的语言活动且呈现出好的结构,这就是给学生铺就言语理解和表达的“道”。怎样架构科学的结构呢?现实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结构往往存在“板结化”的问题,如根据课文的顺序理理脉、分分段,然后按照脉络进行读解课文;或根据知识要素,如根据“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架构教学结构。这样的教学忽略了作为言语活动主体的“人”。教学时应遵循作者的思路优化教学思维,在“语用功能+语言实践”的框架下架构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三,外化言语构式。句脉、段脉、篇脉生成的规则很多,教学时应结合文本的表达形式,巧妙地搭建思维支架,采用儿童化、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感悟。外化文本结构的方式很多,根据课文的表现特点可以通过“山形图”“时间轴”“情绪折线图”“鱼骨架图”等各种思维导图样态,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作者是如何“组织语篇”的。可视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得“文本结构”和“学习结构”有机融合,同构共生,有效带来言语图式的迁移与创造。

需要再次特别指出:文本是有尊严的生命。文本结构不是物理的、静态的结构,而是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经验和意义。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呈现文本的骨架、脉络而框住学生的思维,必须把这种脉络和作者的思维有机联系起来,和学生的学习逻辑有机联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扁鹊构式文本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扁鹊与牛黄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