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融入视角下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诉求、问题与改进

2023-04-23 07:20朱小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力职业培训移民

朱小艳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2)

城市建设需要“金字塔尖”的科技人才,需要服务社会的“大国工匠”,还需要分散于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力。城市融入是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之后的空间融入、身份融入、心理融入的过程。劳力型新移民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探究该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对稳定劳力型新移民队伍、保障城市建设用工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有着重要意义。相对于投资型、技能型移民而言,劳力型新移民属于弱势群体,在迁入城市之后很容易被边缘化,难以有效融入城市,也就难以在城市真正“扎根”并长期服务于城市[1]。职业培训是提升劳力型新移民素质,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城市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其在促进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结合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职业培训诉求,改进职业培训体系、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是做好劳力型新移民培训服务工作、促进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一、城市融入视角下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诉求

(一)基于空间融入的职业培训诉求

完成从农村到城市、从“流动者”向“定居者”的转型,实现“空间融入”是劳力型移民融入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基于“空间融入”的职业培训诉求,一是实现“稳定就业”,并通过稳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劳力型移民普遍知识水平不高、劳动技能不强,进入城市之后,大多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工作,这些岗位就业环境差、劳动报酬低、保障水平低、工作不稳定。通过职业培训获得在城市体面就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现“稳定就业”、改变“经济弱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劳力型移民参加职业培训的关键诉求。二是实现在城市“定居”,解决“居无定所”的问题。“家”之于劳力型移民城市融入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城市认同的基础和动力。真正实现城市融入的“定居”,绝非仅仅是“个体迁入”,更应该是“举家迁入”,这就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在收入水平难以承受城市高房价的当今时代,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政府公共性、福利性住房由于申请条件苛刻,基本上与劳力型移民无缘,绝大多数劳力型移民靠住单位宿舍、自主租房、住工地等方式解决居住问题[2]。在“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劳力型移民的流动性很强,也很难实现城市空间融入,而依靠职业培训获得“可持续生计能力”,最终实现从“流动者”向“定居者”转型,是劳力型移民职业培训的现实诉求。

(二)基于身份融入的职业培训诉求

从“流动者”向“定居者”转变,劳力型新移民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转移,开启了城市稳定生活,这为劳力型新移民融入城市奠定了基础。但劳力型新移民要在城市“扎根”,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赋予其“市民”待遇,帮助其完成从“移民”向“市民”的转变,其中最根本的是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权益,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平等的政治权。劳力型新移民难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固然与其“经济弱势”密不可分,但也与其对政策把握不准、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不强等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讲,基于身份融入的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诉求有两条。一是要把握城市移民政策。政府规定劳力型新移民可以享受、应该享受的许多权益和待遇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原因是有的城市公共服务部门没有把劳力型新移民纳入服务范围,造成劳力型新移民不能像市民那样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服务。也有部分原因是劳力型新移民自身认知不足、自身流动性强的原因造成的[3]。事实上,不同城市的移民政策往往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城市的移民政策也是动态调整的。通过职业培训和政策宣讲帮助劳力型新移民把握所在城市的实时移民政策,是帮助他们争取、享受应有权益的前提。二是要提升权益保护能力。主要是通过职业培训增强劳力型新移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帮助其把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援助、劳动仲裁、民事诉讼方面的知识,从而构建起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最终摆脱“权益弱势化、政治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三)基于心理融入的职业培训诉求

社交诉求是劳力型新移民实现城市心理融入的直接体现。劳力型新移民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转移,实现从“移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并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城市融入。只有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认和接纳,有效融入城市社交圈,才能消除劳力型新移民的心理隔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融入。社交关系包括基于亲缘、地缘而建立的原始社交关系,如亲戚、邻居、同乡、同事等,以及基于业缘、趣缘而建立的新型社交关系,如客户、朋友等。劳力型新移民定居城市之后,基于心理融入的职业培训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新型社交关系。进入城市之后,劳力型新移民会努力发展基于业缘、趣缘的新型社交关系,但受其自身快速流动性、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权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隔阂,劳力型新移民很难深度融入城市社交圈。要通过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礼貌待人、文明行事、团结协作、规范做事、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劳力型新移民的新形象,达到改变自我、成就自我的目的。二是力求获得心理资本的提升。主要是通过职业培训消除源自农民身份的自卑意识和对城市社会的心理疏远,从而在基于新缘、地缘的原始社交关系因地理位置隔阂而逐渐淡化之后,能够及时建立起基于业缘、趣缘的新型社交关系,最终达到去农民化和深度融入城市社交圈的目的。

二、城市融入视角下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问题

技能约束和职业培训的缺失是影响就业稳定性、制约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核心因素[4]。结合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诉求分析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探寻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改革路径、促进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重要前提。

(一)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思想认知不足

目前,社会对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思想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是否参与职业培训上,认为劳力型新移民从事最简单的体力活动,只要有“力气”干苦力就可以,不需要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不仅造成社会对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忽视,也会影响劳力型新移民参与职业培训的意愿,也就难以扭转劳力型新移民的弱势性,进而影响其城市融入的能力和进程。二是在参与职业培训的模式探索上,“以师带徒”的传统模式仍然是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尽管现代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多以职业型“学历教育”为主要发展目标,尚未形成针对“劳力型新移民”的批量化、专业化、非学历化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技能培训的供给偏弱,也就难以发挥职业培训在促进劳力型新移民技能提升和城市融入中的作用[5]。三是在参与职业培训的现实条件上,由于缺乏对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规律的研究,目前针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主要有政府支持的农民工学校、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行业协会,以及数量众多的民办培训机构。而教学资源丰富、设施条件完善、师资力量强大、收费相对低廉的城市职业院校,很少提供针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服务,这既是对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认知偏见,也是制约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

(二)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思想认知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改进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服务,关键是要将劳力型新移民纳入公共职业培训管理体系,同时强化职业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现行的管理机制来看,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劳力型新移民的培训缺乏统筹安排和有序管理,涉及教育、劳动、人社、工商等多部门。各部门看似责任明确,事实上却是职能分散,很容易出现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空缺管理和政出多门,各部门之间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信息失效、信息失真、联系脱节等问题,因而很难形成管理合力,还可能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条块分割,从而影响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效率。二是职业院校内部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培训服务的主体较多,不仅各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开展培训服务,有的学院校企合作、招生就业、教务管理等职能部门也提供对外培训服务,不仅容易形成内部同质化竞争,还可能因培训不专业、服务不到位、内部管理混乱而影响职业培训效果。

(三)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内容缺乏创新

基于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视角的职业培训,既要立足促进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成长,也要符合劳力型新移民的个性化需要,保持课程在促进职业成长、促进城市融入、满足个性化需要之间的平衡。目前,针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内容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职业培训供给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服务于学历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授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课程考核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针对劳力型新移民开展职业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很难获得相应的资金和项目支持,造成职业培训内容供给陈旧。二是表现在职业培训需求方。劳力型新移民缺乏获取信息资源的有效渠道,加上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的缺失,他们对劳动力市场和城市融入的需求缺乏充分认知,难以准确把握自身融入城市的知识和技能,也就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难以有针对性地收集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参加职业培训,造成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四)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方法相对传统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的选取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特点、学生特征、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只有尊重成人教育的教学规律,结合劳力型新移民特征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创新职业培训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职业培训效果。从施教者的角度来讲,目前职业培训机构和任课教师习惯于统一、固定、班级式的授课模式,较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互式学习平台开展远程视频教学、翻转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不仅很难体现“互联网+职业培训”的交互性、便捷性、实时性和自主性,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法、因人施教。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讲,劳力型新移民参加职业培训容易受投资意愿、知识素养、时间精力、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其自身的弱势性决定其对职业培训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不强,可以用来学习知识技能的闲暇时间有限,加上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较长,学习的环境条件和氛围较差。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力型新移民拥有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施,但多数对信息化、虚拟化的学习平台缺乏了解,真正利用智能化设备学习知识、获取技能的受益者并不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职业培训任重道远。

(五)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经费分担不合理

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是稳定城市就业队伍、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彰显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因而需要构建合理的培训经费分担机制。事实上,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是财政资金支持不足:基于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的职业教育财政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资金的划拨主要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确定,且主要用于弥补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的不足,而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又主要用于学历教育。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不属于学历教育的范畴,不仅公共财政投入对此缺乏专项支持,一些职业院校还将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当作单位创收手段,抬高了职业培训的收费标准。二是用人单位投入不足:劳力型新移民的就业并不稳定,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劳力型新移民只是“临时工”,用人单位倾向于根据岗位需要直接从劳动力市场招聘,不愿意对临时雇用的劳力型新移民进行大力度的职业培训投资。三是劳力型新移民自身投入不足:劳力型新移民属于弱势群体,多数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力,难以承担高额的职业培训费用,也是影响其职业培训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融入视角下劳力型移民职业培训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宣传引导

劳力型新移民融入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其身居城市就能有效融入,更需要其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是提升其城市生活适应能力的必然选择。思想是认知的先导,制约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关键因素,是他们自身思想认知不足。因此,强化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一是要解决其思想认知问题,主要结合这一群体的习惯和爱好,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媒介加强宣传,包括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政策解读、职业培训的方向引导,以及职业培训的前景分析,等等。要通过必要的宣传引导,帮助劳力型新移民理解职业培训的重要性,明确职业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职业培训的参与度,从而加快其城市融入的进程。二是要强化职业培训的社会认知。只有增强劳力型新移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才能避免其被边缘化,帮助其长期扎根并服务于城市。因此,加强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支持职业培训的合力。三是要提高政府部门的思想认知。劳力型新移民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职业培训是促进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二)完善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管理制度

职业培训管理制度的根本作用在于为职业培训活动提供有效的制度框架,使职业培训沿着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运行。完善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管理机制:一是要针对职业培训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在广泛征求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过程中职业培训诉求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关键要厘清管理部门的职责,既要避免重复管理、职能交叉,也要避免无序管理、管理缺位,才能形成支持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政策合力;二是要加强培训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整合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等各方面的职业培训资源,拓展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规模、提高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质量;三是要结合劳力型新移民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构建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为目标的短期轮训制度,形成长期、中期、短期教育相结合,职前、职中、职后培训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培训体系,从而充分满足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经济诉求、权益诉求、社交诉求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精神文化。

(三)丰富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教学内容

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中必须秉承的基本原则。从城市融入视角来讲,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诉求可以分解为基于生存弱势的经济诉求,基于身份弱势的权益诉求,以及基于发展弱势的社交诉求。一是要突出职业培训的就业导向:生存诉求是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的基本诉求,提高劳力型新移民城市就业能力、生存能力是职业培训的首要目标。对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内容要能及时变现,要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加强新职业发展的预判和评估,突出职业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注重培训内容与专业考证相结合,以此提高劳力型新移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帮助其完成从“进入者”向“定居者”身份的转变[6]。二是突出职业培训的社会导向:劳力型新移民融入城市的就业,实质是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相比,城市就业和生活更加复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更加严格。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不能单纯以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既要利用职业培训契机加强城市移民政策宣讲,也要在职业培训中加入职业规划、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综合性内容,以此提升劳力型新移民的城市适应能力和权益保护能力,帮助其完成从“民工”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三是突出职业培训的文化导向:在物质文明日趋丰富的当今时代,劳力型新移民融入城市的精神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对劳力型新移民的职业培训可以适当增加广场舞、太极拳、健美操、声乐表演,以及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内容,以此丰富劳力型新移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劳力型新移民的文化素养、文明意识和社交能力,帮助其完成从“移居者”向“融入者”身份的转变。

(四)改进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

教育要遵循客观规律。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不仅特征不同,而且诉求各异,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方法因人而异。劳力型新移民融入城市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基于其城市融入诉求的职业培训要充分考虑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时长等实际情况,尽可能降低劳力型新移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成本。一是完善“互联网+”应用支持机制。要结合劳力型新移民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组建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劳力型新移民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减少时间、地点、资金等对其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职业培训联盟,结合劳力型新移民城市融入诉求和数字化趋势,强化职业培训资源的整合、建立职业培训数字资源库,形成职业培训教育资源良性分享机制,帮助更多学习者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喜闻多见的方式完成知识建构、技能掌握和素质养成[7]。二是要提高职业培训的系统化水平,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握劳力型新移民的流动轨迹和培训诉求,统筹职业院校、用工单位、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政府主管部门、技术支持机构的资源,广泛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综合安排针对性强、市场适应能力突出的职业培训活动,并配合各种资格认证考核和专业证书的发放,让劳力型新移民循序渐进地增进知识、练就技能、提升素养,为他们顺利实现城市融入创造有利条件。

(五)优化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投入机制

增加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优化培训费用分担机制,是提高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参与度、扩大职业培训规模、提高职业培训质量的内在要求。一是构建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专项投入机制,主要是将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经费从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总投入中单列出来,加强对职业培训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公共财政经费的有效供给、刚性增长和专项使用,形成普惠性人力资本供给机制[8]。二是努力提高财政补贴对社会资金、企业资金的引领作用,主要是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整合各项财政补贴资金,督促企业按相关规定及时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引导企业加大对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的专项投

入,允许企业和社会各界联合投入资金,广泛开展形式各异的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活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职业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三是优化劳力型新移民职业培训经费分担机制,特别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弱势性,降低他们参与职业培训的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劳力型新移民提供免费职业培训服务,并出台相应的助学政策,激发劳力型新移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其城市融入能力。

猜你喜欢
劳力职业培训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签证移民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