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作用与策略

2023-12-11 07:30郭建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跨文化国际化

郭建伟

(黄河科技学院 国际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冲击着国内各行各业的用人标准,促使国内高等教育朝着国际化趋势发展。在此背景下,跨文化人才培养成为高校办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国际交往

高校进行跨文化人才培养对于学生的国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在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多种语言能力,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多文化理解能力、多文化整合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开放、包容的跨文化精神,从而使学生形成“国际理解”素养。高校学生只有在拥有国际理解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够推己及人,正确认识本国、他国,以及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继而自如行走在多元文化之间,成为一名合格的推动本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实践者。

(二)有助于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更关注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虽然文化交流是多元的、多向的,但无论是剖析他国文化,还是基于他国文化反观本国文化,均需要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且采取正确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高校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为学生比较和深层次理解多元文化提供契机,使学生站在古今中外的政治视野、经济视野之中理解中华文明,形成文化自信,并采取其他国家人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化交流方式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

(三)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深入。同时,在商贸洽谈、战略合作等领域,均需要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参与其中。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中涉及跨民族文化、学科文化、专业文化等诸多跨文化形态,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能够立足国际视野去看待民族、学科、专业。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持续贴近国际标准。由此可见,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基于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新一代青年也更具开放、包容的品质和跨国界的思维。

二、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确立跨文化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在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中需率先确立人才培养理念,为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明确的指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可以确立以下跨文化人才培养理念。

1.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开设的各个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均指向了相应行业领域的用人需求,而各行业各领域若想走向世界,就需要拥有跨文化人才。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行业领域的跨文化人才需求是广泛的、复合的,仅仅依靠本国教育资源并不能保证跨文化人才培养实效。所以,高校应秉持“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同国外合作,最大限度获取国外的教育资源,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法规、民俗等。

2.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是各个行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主体,而各行业企业不仅是跨文化人才的需求主体,还应是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企业人才需求。因此,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应遵循“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充分整合。

(二)制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使命就是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2]。目标对于实践有引导作用,因此,高校要保证跨文化人才培养实效,必须重视制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结合高校的育人实践,拟定了初步的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二是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学生能够尊重、理解异国文化;四是学生具备在跨文化的环境下协作的能力。在此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专业领域等细化跨文化人才培养总目标。以会计专业为例,跨文化人才培养总目标中的“熟悉国际规则”则可以细化为“学生熟悉国际会计准则(IASB)及其核心原则”。跨文化人才培养总目标中的“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则可细化为“学生能够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看待跨国公司的财务信息与资本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跨文化人才培养总目标中的“跨文化环境下的协作能力”则可细化为“学生能够按照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标准制作会计报告,并在跨国公司同事的协作下确定、核算会计报告中的各项参数”。同理,若以资产评估专业为例,跨文化人才培养总目标中的“熟悉国际规则”则可细化为“学生熟悉国际评估准则体系、评估方法以及佐证分析、折现率的确定等”。

具体操作中,高校各专业课教师应秉持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梳理本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并将其纳入跨文化人才培养计划之中,由此引导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本节不再赘述。

(三)优化跨文化人才培养方式

1.资源交换与人才交换

基于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可以从资源交换与人才交换两个维度提高跨文化人才培养实效。

在资源交换方面,高校应积极加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联盟,召集国内外各大高校参与联盟,实现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共享。目前“PTE ACADEMIC(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在国内部分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中已经得到尝试性应用。PTE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联盟作为英国培生教育集团PTE考试中心特许授权机构,能够使国内高校学生接触到国际上一流的教育、一流的高校和最新的科技。与此同时,国际教育共享平台集国际教育资源、国际教育全球渠道、国际教育综合法律援助服务为一体,能够为中国的高校、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走向国际社会的企业、个人提供完整系统的公益性咨询、评估、规划、申请、境外服务等的全产业链服务。因此,可以将PTE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联盟作为国际高校教育资源交换和整合的桥梁。国际教育共享平台的各个子模块见图1。

图1 国际教育共享平台的子模块

由图1可知,国际教育共享平台为高校获取国际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在此条件下,因为高校教学课程是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跨文化特色的国际人才为目标[3],所以高校方面还应积极开设独具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例如国际关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课程。同时,为提升国际化课程对于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助力价值,建议高校将国际化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之中,由此提升高校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使高校学生在学习国际化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跨文化能力。

在人才交换方面,高校一方面应整合本校目前的留学项目,并辅助高校学生科学选择留学项目;另一方面,则应结合国际留学项目主动与国外高校对接,从而为国际高校人才有序交换奠定良好基础。高校留学项目主要是指高校与外国大学签订的校际合作协议,经过1—3年的学习,学生通过考试后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出国留学机会。关于留学项目的选择,高校可引导学生按照“国家→专业→高校”的顺序去选择目标留学学校,如荷兰、丹麦、瑞典为非英语类留学国家。而对于国外来华留学生,国内高校则应积极辅助国外高校做好人才交换的相关工作,如核对HSK证书、及时邮寄国内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与《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等。

2.校企动态联动

基于“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在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主动与各行业领域中经营对外贸易业务的企业对接,并保证高校与此类企业之间的动态联动。首先,高校将本校专业课程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作为基础,寻找国内各地区同产业领域经营对外贸易业务的企业,并与之洽谈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其次,建立动态联动模式,即“专业培养+能力强化”模式。第一阶段由高校对学生进行基础专业培养与专业教育,并在企业对外贸易业务相关工作者的建议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跨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某一专业知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阶段由企业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对外贸易业务掌控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国际规则。最后,校企双主体协同归纳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如企业将对外贸易业务中工作人员跨文化能力与全球胜任力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反映给高校,与高校共同制定解决对策,并持续总结跨文化人才培养经验,由此提高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实效。

3.开展国际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高校学生深层次理解专业知识,强化自身知识运用的有效方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也应尝试通过开展国际学术活动,为高校学生“走出去”创设契机,使高校学生能够基于国际意识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学术活动中已经设置了“国外研究动态”的学术研究要求,这一研究要求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在跨文化的学术对话中了解世界各国学术在理论陈述、研究方法、研究动态等方面的差异。若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为本校学生搭建与留学生交流的平台,使交流平台成为本校学生扩大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学术动向的载体,或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学术研究项目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具备在跨文化的环境下协作的能力。

(四)设立跨文化人才培养组织

专设的管理组织可以促进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高校应设立跨文化人才培养组织。首先,成立管理组织。由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一个高效运作的跨文化人才培养管理层,由海外教研人员和中介机构组成一个高效服务的跨文化人才培养辅助层。管理层与辅助层联合拟定跨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并由该管理组织负责做好国际教育资源交换、国际高校间人才交换、校企动态联动等跨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其次,定期反馈成效。由管理组织定期评估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效果,定期向高校领导反馈。最后,加强人才交流。将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入本校,必要时本校教师可申请出境参观学习,借鉴国际著名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

(五)更新跨文化人才培养评价

高校在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关注人才评价方式的革新,即立足国际视野,结合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去评价高校学生是否具备跨文化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高校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一套评价体系,例如,设置本专业知识在国际应用方面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然后结合学生的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学生是否熟悉国际规则。在跨文化人才培养实效总结中,专设的管理组织可以通过开展校内或校际的问卷调查活动,设置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全球胜任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相关的问卷问题,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工具与统计软件了解校内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对比校际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实效差距,从而提升跨文化人才培养评价的针对性。

三、结语

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围绕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论述了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作用,同时从理念、目标、方法、组织、评价五个维度论述了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策略。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国内高校进行跨文化人才培养已成必然趋势,而且现阶段国内各行业对于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此趋势下,高校亟须持续探索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方法,发挥高校人才输送职能,并注重校内教师国际化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助力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上使国内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跨文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