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明毅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草地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草-畜季节性营养不平衡,畜牧业经营管理能力差,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吸收能力低,导致牧民增收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组紧密围绕河南社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的思路,集成创新示范一批适宜当地生产实际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以参与式方法和理念为核心,以社区牧民为主体,将社区能力建设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以社区传统知识为基础,有机结合现代科技,实现社区牧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培养专家型的民间能人。以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生态、有机畜牧业为主线,加强定向培育,促进草畜平衡,以本土品种选育及有机养殖为技术核心,打造欧拉羊和“兰龙”牦牛品牌,开发社区特色畜产品,形成了河南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1.1 打造社区欧拉羊品牌
充分利用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长期在河南县开展的欧拉羊选育基础,以本土品种选育及有机养殖为技术核心,继续加强欧拉羊种羊选育和标准化生产,使项目区欧拉羊种羊体型外貌趋于一致,成年公羊平均体重稳定在80 kg左右,达到欧拉羊分布区的体重最高水平,优良种公羊的最高售价达到3万元/只;成年母羊平均体重从55.41 kg 提高到59.24 kg;种公羔平均售价2 000~3 000元之间,促进了欧拉羊种畜产业的发展。
1.2 集成欧拉羊有机养殖生产及繁育技术模式
在高寒牧区牲畜生产分户经营体制下,通过组建核心繁育群,成立良种繁育场,采用种公羊集中与分散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欧拉羊良种繁育基地,探索出了群众性繁育和推广的新模式,建立了欧拉羊有机养殖档案,制定了有机养殖技术标准,使其优良性状得到稳定遗传,扩大了优秀畜群数量,形成了依托专业合作社,群众自主繁育为主,技术单位鉴定把关,重点培育、标准化生产的欧拉羊种羊生产体系,整体提高了欧拉羊的良种化程度,促进了标准化生产。项目实施以来,河南社区有机养殖欧拉羊数量达6 000只。
1.3 开展种羊比赛,提高种畜培育积极性
社区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欧拉羊种羊比赛及选育现场培训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繁育欧拉羊种羊的积极性,对提高种羊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赛以种羊的体型外貌、体重及体尺为指标,加权平均数得分相加为最后得分,决出各组优胜奖,对获奖欧拉羊种羊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奖金、奖品、证书)。该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种畜选育和培育工作,使社区欧拉羊的生产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牧民群众培育优良种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4 建立了以牧民为主体的参与式科技示范管理模式
项目通过在社区建立田间学校,组建牧民兴趣小组等形式,培养出一批科技示范带头人,以引领方向转变思路、牧民主体共同合作、用心用情陪伴成长以及整合资源开放合作的示范方式,使社区牧民群众从过去的“要我做”变成现在“我要做”的主动意识,增强了社区的活力,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牧民的自信心。
2.1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了社区项目领导小组,各专项及时与领导小组沟通科技活动执行情况。此外,各专项安排社区负责人统筹协调各专项在社区的工作,各示范社区组建项目执行组,明确责任分工,链接社区项目实施小组和地方领导小组,社区各专项工作与社区示范内容紧密衔接,围绕社区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试验及示范工作。
2.2项目实施以来,始终以参与式方法和理念为核心,以社区牧民为主体,注重社区牧民参与课题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全过程,建立由牧民组成的示范社区课题实施小组,提高社区牧民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持续性。课题活动计划要与社区牧民的生产生活规律相适应,以牧民为主体,课题专家协助建立社区畜牧业生产管理制度和机制,注重社区内在需求,激发内在发展动力。
2.3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积极调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讨论、挖掘、整理传统畜牧业乡土知识和技术,并与现代生态畜牧业科学技术相结合,发挥社区畜牧业养殖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传播畜牧业生产经营和草原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经验知识,提升牧民自身发展能力。重视课题实施地村委会、合作社和村民小组的作用,做好跟踪服务与调研,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寻求新的解决途径。
河南社区项目组通过欧拉羊繁育基地的建设,以及欧拉羊选育、种公羊培育、羔羊育肥、疫病防治和有机畜牧业生产等技术的应用,培养了一批藏区专业技术人才,夯实了基层开展课题的人才基础。成立“河南县尕庆欧拉羊繁育牧民专业合作社”和“河南县尕庆村生态(有机)畜牧业合作社”,提高社区集体组织经营能力。依托合作社,建立社区特色有机畜产品加工厂,开展青藏高原特色有机畜产品加工生产,为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益和持续增加社区自身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
项目组在青藏高原河南社区畜牧业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用与适用性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生产应用示范,未来几年将是社区畜牧业成果的释放关键期,推广应用价值大,市场前景广,对构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具有引领和导向意义。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包含的发展思路、相关技术成果以及参与式理念和方法,为青藏高原地区在新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实现草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双赢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技术途径,在构建青藏高原及类似地区精准扶贫、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1依托项目建立的社区畜产品加工厂是针对高原地区气压低、电力设施不完善和原料分散等特点而开发的,主要通过适应高原生产的小型化轻简化加工设备,示范生产了部分特色牦牛、藏羊肉制品,在增加附加值和试销反应方面较好,但是产品规模有限,且生产的季节性较强。为此,加工企业应加强与周边合作社的联系,在夏秋季节多收购活畜,及时进行特色肉品加工,通过实体店及网络营销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4.2河南社区天然草场总体情况较好,但依然存在牲畜超载过牧、草畜季节性不平衡的问题。各合作社应充分利用本省关于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和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契机,积极申报相关工程项目并将其落实到社区,进一步促进社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3示范社区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牧民,但由于牧户生产生活条件不一,示范成效不尽相同,因此要重视发挥合作社、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作用,加强牧民的培训,循序渐进地向牧户推广轻简技术,特别是要重视对示范骨干牧户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