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文,张峰轶,王传明,李般程,马钤,朱林
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 610200)
牛油火锅是川渝地区的特色美食,也是川渝地区融合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牛油火锅以牛油为核心,添加豆瓣、花椒、姜蒜、香辛料等辛辣食材作为辅料,经过高温翻炒、融合的火锅底料成品麻辣醇香,脂香浓郁。香辛料的应用是火锅的另一大特色,牛油火锅中添加香辛料能有效抑制牛油的膻味,同时与其他食材搭配起到增香、提色、调味作用,提升火锅熬煮过程中的风味层次感,同时提高火锅的留香风味,使牛油火锅底料的风味厚重而不油腻。
对于火锅底料的研究集中在火锅底料配方优化[1]、不同熬煮时间火锅底料品质变化[2-3]、火锅菜品及烫漂次数对品质的影响[4]及油脂种类对火锅底料整体风味的影响[5-6]等,而香辛料作为火锅底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对其在火锅底料中风味贡献仍缺少系统研究。
牛油火锅风味由滋味前体化合物及风味化合物组成,基于感官快速描述剖面法[7](flash profile,FP)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8],以最优香辛料配方牛油火锅及未添加香辛料牛油火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试样的感官、风味化合物及滋味指标分析,探究香辛料对牛油火锅的风味贡献程度,解析火锅底料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为进一步选择香辛料种类及香辛料添加量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牛油(四川森态源食品有限公司);郫县豆瓣酱(成都市亿城食品有限公司);复合香辛料(四川森海香料科技有限公司);花椒、辣椒、食盐、葱姜蒜、味精等(均购自成都白家农贸市场)。
9000-5977B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DB-WAX(30 m×0.25 mm×0.25 μm)色谱柱(美国安捷伦公司)。
1.3.1 火锅底料生产工艺流程
复配香辛料:根据前期研究得到香辛料最优配比添加八角、小茴香、草果、白芷、肉豆蔻、丁香;混合香辛料在火锅底料的添加量为2.2%[9]。香辛料通过粉碎机粉碎过2 mm筛网并称取相应重量后,添加白酒浸润并搅拌均匀备用;有添加香辛料熬煮工艺时添加香辛料,混匀后完成炒料。对照样采用同样工艺,仅未添加复配香辛料。
制样完成后,对样品进行编号:A样为试验样(添加香辛料的火锅底料样品);B样为对照样(未添加香辛料的火锅底料样品)。
1.3.2 辣度测定
按照GB/T 21266—2007《辣椒及辣椒制品中辣椒素类物质测定及辣度表示方法》的方法测定二氢辣椒素含量、辣椒素含量及辣椒素类物质总量。
1.3.3 酸度测定
按照GB 5009.239—2016《食品酸度的测定》的方法测定样品酸度。
1.3.4 盐分测定
按照GB 5009.44—2016《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的方法测定样品盐分。
1.3.5 游离氨基酸测定
按照GB 5009.124—2016《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的方法测定样品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1.3.6 感官品评方法
参考叶颖君[10]对祁门红茶香气的FP方法基础上,根据火锅样品特性做一定优化;由10名具有感官评价经验的专家组成品评小组,根据嗅闻频次建立感官描述词库,并在感官描述词库中筛选主要词汇并通过讨论得到各维度分值。
1.3.7 GC-MS测定
1.3.7.1 样品预处理
称取样品共5 g于20 mL顶空瓶中,将样品放入水浴锅60 ℃水浴加热平衡30 min,SPME吸附30 min后250 ℃脱附3 min。
1.3.7.2 GC-MS分析条件
GC条件[11]:色谱柱DB-WAX(30 m×0.25 mm× 0.2 μm);载气为氦气,色谱柱流速1 mL/min;进样口温度250 ℃,压力15.74 psi;分流比设置为不分流模式。梯度升温程序:起始温度35 ℃,保持3 min;以5 ℃/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250 ℃,保持9 min。
MS条件:离子源温度设置为230 ℃,传输线温度设置为280 ℃,四极杆温度设置为150 ℃,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 eV,质量扫描范围m/z设置为35~500 amu,溶剂延迟时间设置为4 min。
1.3.7.3 火锅底料ROAV确定方法
参照郝旭东等[12]对花椒挥发性风味贡献评价方法,以ROAV表征火锅底料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对其风味贡献,进而确定火锅底料的主体风味。结合化合物的气味阈值,定义火锅底料中对整体风味贡献最大组分的ROAVmax为100,其他组分计算方式如式(1)所示。
式中:Ci为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Ti为各化合物的感觉阈值,μg/kg;Cmax为风味贡献最大组分的相对含量,%;Tmax为风味贡献最大组分的感觉阈值,μg/kg。
1.3.8 数据处理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进行显著性分析,使用Origin 9作图。
由10名感官品评人员共筛选出表1中的20个描述词,以及综合喜好、整体香气描述2个样品,并通过讨论得到描述词的强度分数,最终得到图1的感官结果雷达图。其中,品评人员认为A样(试样)的综合喜好度和整体香气均高于B样(对照样)。
添加香辛料的试验样品辣味、鲜味、咸味和甜味强度均高于对照样,此外,其酸味较对照样更低。根据王建新等[13]在香辛料原理与应用中的描述,八角、小茴等香辛料具有回甘的特点,其非糖类甜味成分含量较高,因此综合提升了试样的甜味强度。
香辛料对试样的感官香气贡献主要体现在赋予试样辛香、焦甜香、油炸辣椒香气和花椒香气提升,火锅底料的复合香气,同时能有效调和牛油的脂肪感,赋予火锅底料香气层次感和香气融合度,平衡火锅底料的风味。
2.2.1 辣度差异对比
根据图2结果得到,A样的辣椒素含量、二氢辣椒素含量及辣椒素类物质总量均显著高于B样(P< 0.05),即A样的辣感显著高于B样,与感官结果一致。王建新等[13]将呈辣味的香辛料根据辣味特征分为热辣味、辛辣味、刺激辣味3种辣感,而肉豆蔻、丁香等香辛料除有辛辣味以外,同时伴随强烈的挥发性芳香。火锅中辣椒的占比较高,因此香辛料与辣椒的复配能有效提升火锅底料的辣味层次感和回味,同时协调火锅底料的香气。
2.2.2 酸度及咸度差异对比
根据图3中A样与B样的盐分和总酸对比,得到添加香辛料的火锅底料盐分和总酸均略高于对照样,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合感官结果,试样的酸感降低而咸感增强,根据刘彤等[14]对“吃辣减盐”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试验者食用低浓度盐溶液中添加极低浓度的辣椒素(并不会产生明显辛辣感)样品,脑区代谢活性明显强于食用同等浓度甚至更高浓度盐溶液。因此牛油火锅对照样和试验样的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品评结果认为添加香辛料的试验样咸味较对照样更强,可能是由于香辛料的辛辣味刺激作用导致。
图3 样品盐分和总酸含量对比
2.2.3 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对比
由表2中对试验样和对照样的游离氨基酸对比,得到添加香辛料的试验样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样;其中,除蛋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样其他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体现在鲜味和甜味氨基酸的占比。其中鲜味氨基酸含量约为对照样的1.41倍,甜味氨基酸的含量约为对照样的1.70倍,即香辛料提升火锅底料的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提高样品鲜味和甜味的强度,且结果与感官一致。
2.3.1 化合物种类占比对照
通过GC-MS分析,2个产品中共检测到化合物153种,其中添加香辛料的样品中醇类、其他类的占比和种类数均高于未添加香辛料的火锅样品,如图4~图5所示。
图4 火锅底料化合物占比对照
根据刘江等[16]、袁华伟等[17]对常用火锅香辛料的特征风味解析,在八角、小茴香中检测到的主要化合物包括反式茴香脑、草蒿脑、肉桂醛、β-蒎烯、桉叶油素等萜烯类、醚类化合物,是香辛料中辛香、果香、药味和清凉感的重要来源。结合A样和B样中各类化合物的峰面积占比,得到在A样中茴香脑、桉叶油素、草蒿脑、α-蒎烯、γ-萜品烯、月桂烯的占比较高,而在B样中均未检测到,即尽管A样中仅添加2.2%香辛料,香辛料的风味在火锅底料熬煮过程中能充分溶出,为火锅底料提供其特殊的辛香、青香、果香气味。
火锅底料中的醛类、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牛油高温作用下的氧化反应[18],其中(E,E)-2, 4-癸二烯醛、(E)-2-癸烯醛、(E)-2-壬烯醛、癸醛等是牛油的主要风味来源,赋予火锅底料浓郁的牛油脂香、青草味和清新风味。
火锅底料中的醇类和酯类化合物,一般来源于辣椒、豆瓣、花椒等,为火锅底料提供酯香、果香和醇香风味[20]。其中,芳樟醇、乙酸芳樟酯、α-蒎烯等是花椒的关键风味组成物质,提供花椒的柑橘香、花香味[21],在2个样品中检测到的醇类、醛类化合物占比及种类差异均较小。
此外,在2个样品中检测到较高占比的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等硫醚类化合物,其主要由葱、洋葱、姜等原料在油炸过程中溶出的具有葱香的刺激气味[22]。因火锅底料长时间高温炒制,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在美拉德反应作用下生成2, 3-二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2-乙酰基呋喃、2-羟基-5-甲基吡啶等化合物,赋予火锅底料烤香、爆米花、烤土豆等香气[23]。
2.3.2 相对气味活度值对比
ROAV反映各风味组分对火锅底料的风味贡献情况,通常情况下0.1≤ROAV<1,即该化合物对主体风味有较重要贡献;ROAV≥1时该化合物为主体风味成分。通过计算得到表3中两个样品ROAV>0.1的化合物汇总,其中2个火锅底料样品中共检测到28个ROAV>0.1的化合物。在2个样品中,(E,E)-2, 4-癸二烯醛(脂肪、黄瓜)、芳樟醇(花香味、薰衣草味)、(E)-2-癸烯醛(牛脂味)、D-柠檬烯(柑橘味、薄荷味)、壬醛(脂肪味、柑橘味)的ROAV均>10,即2个产品中牛油脂香风味,以及花椒、辣椒等的花香、果香风味组成火锅底料的主体风味。
表3
表3 2种火锅底料ROAV对比
此外,草蒿脑(甘草味、茴香味)、茴香脑(茴香味、药味)、α-蒎烯(松节油味)、β-蒎烯(木头味、松木味)仅在A样品中检测到且ROAV>5,这些化合物均来源于香辛料,为火锅底料提供辛香、木香和甜味;且对火锅底料的风味贡献较大。
通过对添加香辛料和未添加香辛料的火锅底料样品感官、滋味前体物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析,得到添加量2.2%香辛料对火锅底料的整体风味有较大的贡献。结合感官及辣椒素含量、酸度、盐分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得到香辛料能提高消费者对牛油火锅咸味、辣味、鲜味和甜味的感知强度,同时能有效平衡牛油火锅的酸味,协调牛油火锅的整体香气,使牛油火锅香气更具层次感且更加协调。进一步通过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ROAV值计算,得到茴香脑、桉叶油素、草蒿脑、α-蒎烯、γ-萜品烯、月桂烯等ROAV>0.1的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香辛料,且赋予牛油火锅特征辛香、木香和甜味等风味特征,使牛油火锅的头香更突出且整体风味更柔和。试验结果为后续火锅香气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对不同油料的火锅中香辛料种类和含量的配比做更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