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峰
近年来,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视频常见于网络,“痛哭流涕”似乎成了“标配”。这引发了关于感恩教育形式及效果的讨论。
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 《尔雅》 对“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说:“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再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可见,“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是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仍是中国道德罗盘的中心,孝亲敬老模范在中华大地层出不穷,中小学感恩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认的是,形式主义的感恩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学校组织“感恩教育”,浮夸的“一哭二跪三洗脚”成了保留项目。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学会感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通过这种“粗糙”的下跪、洗脚和痛哭流涕等作秀方式。
学校组织感恩教育很有意义,但要多在内容上下功夫,找对正确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感恩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教学生多唱感恩主题的歌,还可布置些“孝心作业”。有学校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完成一份“五个一”的“作业”,即每天对父母有一句温馨问候、端一杯热茶、进行一次亲情谈话、为父母真诚服务一次(如替母亲梳一次头、给父亲捶一次背)、假期中为家里做一次饭。“孝心作业”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庆一所中学曾对学生做过调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结果显示,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这看似小事,其实反映出孩子对长辈的一种淡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还应引导孩子懂得做人、懂得感恩,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得到弘扬与光大。
(本欄编辑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