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佳 琦
(甘肃医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甘肃 平凉 744000)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时代”等已然是各领域的热门词汇,这些词汇的不断出现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一种网络链接载体的互联网已经引发了工业、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重大变革。教育作为培育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导致传统的教育、教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互联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代名词,也具备了自己的独特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为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可发展的条件。
“互联网”又称为国际网络(internet),是以通用协议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全球性的网络互联。互联网的出现为全球信息的瞬间传送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信息全球化。而“互联网+”则是在互联网形态上催生出的一种思维实践成果,其含义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其具体内涵就是将传统的行业运用互联网这一全球性的信息载体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信息集成等作用,其为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互联网+”时代追求运用科技、互联网等载体来进行创新,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分享与交流体验。这也给传统的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音乐教学”是在传统音乐教学基础之上将互联网、多媒体、移动终端等运用到音乐教学当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设备,使音乐课堂的形式更加地多样,扩展音乐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互联网+音乐教学”通过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音乐教学延伸到整个网络平台,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方法,转变了师生关系,同时也重构了课程体系。“互联网+音乐教学”是在融合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同时秉持“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在本质上实现了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分享化与学科的跨界融合等[1]。
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是在借鉴西方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上创办而成的,同时受到学堂乐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固定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这种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是以口传心授为主,内容以教材的内容为主。21世纪初,音乐课程标准开始制定,这为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思想观念和行动实践上的改变,中学音乐教学也因此有所改观,但是大部分城市的音乐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直到“互联网+”的出现,才对我国传统中学音乐教学产生了极大冲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所谓传统音乐教学主要是指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大多是以教师主导式的单一化教学方式为主,虽然在一些发达地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很多老师使用,但是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单一教法依然是主流。音乐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传统教学的授课类型则是以讲授、欣赏教学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进行音乐创作;就教学过程而言,也是以讲解音乐、分析音乐为主的传统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呈现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用教师的感受代替了学生自己的体验,以间接的经验代替了直接的经验,并仍有大量的音乐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活动单一、缺乏创意,这不仅泯灭了音乐课程教育的自身魅力,而且会导致学生丢弃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互联网+”的教学将大量的多媒体、现代信息科技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围绕书本和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而且使得学生参与其中,这对传统音乐教学方式构成了极大冲击。
程式化表现为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不关注学生学情,以教师自我为中心,按照分析教材—欣赏音乐—讲解音乐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2]。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一个还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整个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教师的教学流程几乎如出一辙,注重语言的讲述和动作的演示,教学气氛比较沉闷,教师热情不高,教与学的活动就显得机械死板,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美感的追求,扼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互联网+”的出现使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更为多样,打破了音乐教学的程式化,使得音乐教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学应该是以实践为主。但是在目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仍然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音乐实践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科考试成绩、教师本人获得良好的考核,很多中学音乐教师直接运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授课,将复杂的乐理知识、抽象的视唱练耳训练满堂灌,针对教学评估内容进行讲解性、背记性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自主性探究、实践等过程,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对学生潜在的美的教育以及对心灵的感化作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理念没有遵循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最终导致了中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状。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教学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卷面考试,而是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评价,更趋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对传统音乐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培养全面人才的需求,传统中学音乐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互联网+”时代为中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这种便利的信息全球化有效地推动了中西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互联网+”时代下,电脑、多媒体、电子产品(电子合成器、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产品等被大量地引入中学并进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此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在教学课堂中进一步引入“互联网+”的教育理念,将会使常规的课堂形式得到改善并形成互联网应用与音乐课程整合的一种新的授课形式,即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互和传输的功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现代信息科技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充分结合。另外中学生作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类人群,也为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互联网+”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行性。基于对“互联网+”和中学生特征的深入思考,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几方面中学音乐教学改革途径: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教师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后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完成作业并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并且,教师的授课内容基本都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计划进行,很少有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但“互联网+”教学模式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与互联网相关的应用软件,通过各种形式丰富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使原本以单一化方式进行教学的传统中学音乐转变为以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3]。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也可以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扩展,使讲解内容更加地形象化,学生通过真实的听觉感受和观看,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运用平板电脑、音乐软件等电子产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从中获得创造和感受音乐的实践体验;再次,通过建立慕课、微课教学从而对中学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最后,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艺术新课标》中对3-9年级的学习内容设置了“编创与展示”,以教学《十面埋伏》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然后运用音频播放多种版本的《十面埋伏》,再结合ppt展示“十面埋伏”的相关资料,最后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历史文化,运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片段剪辑欣赏,让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同时,让学生运用Garageband音乐软件为《十面埋伏》编配伴奏,最后以小组的方式将编配的伴奏进行展示,相互打分。教师还可以针对《十面埋伏》的演奏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了解琵琶演奏的相关技法。这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抽象的音乐与相关的图像、视频相联系,为学生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作品提供了途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在聆听和实践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如此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得传统的单一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从此音乐教学变成了一种充满启迪和情趣的教育活动。音乐课堂脱离了传统的呆板形象,从此生机盎然,这是传统中学音乐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在“信息爆炸”“资源整合”的“互联网+”新时代,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形色色,对音乐的了解和学习途径也形式多样。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单一知识结构培养的人才未来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才是音乐发展的未来趋势。《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体,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培养理念,要加强优化课程结构内容组织和设计,打破学科的界限[4]。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与其他学科联系的能力[5]。过去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音乐相关文化以及学科综合在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打破以往的局限,形成融合、复合、互联的音乐知识体系。在“互联网+”的中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教学相关内容的各个学科的链接,运用电脑搜索和引擎向学生展示与音乐相关的其他文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打破以往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主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例如,在讲授戏曲课时,学生可能对传统戏曲文化缺乏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先将由戏曲改编的流行音乐播放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将原戏曲片段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还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也可以完美地碰撞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音乐表达形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非平等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仅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传统的教育理念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同时,《艺术新课标》倡导以学为本、学生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主线[6],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是难以实现的,“互联网+”为树立新教学理念提供了契机。在“互联网+”的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产生了转变,需要从原本的教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对话者,从独自的教学表演者转变为能导能演的课堂调度者,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真正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新知识。在信息充斥的强大网络面前,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分子,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的伙伴。“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教学理念注入了新的生命,“互联网+”不仅仅是对互联网以及便利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实践成果,它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理念,寻求创新、合作、探究、体验、实验和检验等一系列系统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运用“互联网+”教育理念,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音乐知识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变常规学习为创新学习,变单方面接受式学习为开放合作式学习等。在“互联网+”的中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具备使用软件、网络等能力,教师的教学已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途径,教师的讲授也不再是以传统的说教为主,而更多的是在教学中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相互借鉴,在师生的交互碰撞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另外,在“互联网+”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以课堂调度者的身份更多地是运用互联网设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发现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以北京三十五中为例,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开设了多门互联网应用音乐课程,如“ipad音乐课堂”。在三十五中的“ipad音乐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部“ipad”,并都安装了Garageband音乐软件。Garageband音乐软件能够模拟乐器的音色、演奏,并能够对音乐原有的调进行移调、转调、改变音色、录制演奏等多项功能。老师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往往以某一个风格音乐为基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乐器音色,小组成员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相互讨论之后创作2-4小节的音乐片段,随后按照乐器的音色特点,以鼓、贝斯、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依次卡农式进入循环演奏,从而形成了自创的一段风格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创造出符合风格的音乐片段往往会去主动查阅资料,在创作中也会相互讨论协商,在演奏过程中进行合作,演奏后运用软件进行自我检验等。这样的中学音乐教学不仅运用了“互联网+”时代的先进信息工具,更主要的是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将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意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使原本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的封闭式音乐课堂变为学生主动发现音乐的魅力并且更多地参与其中的开放式音乐课堂。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比较注重教学的终结性评价。传统的音乐课是通过每学期期末的学科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只看结果的评价方式是片面的、缺乏科学性的,这极大地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性。《艺术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了具体表述,即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7]。总体而言,就是提倡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表现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等,体现学生艺术素养培育与发展的连续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8]。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评价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教师们可以运用互联网的记录功能,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记录在电子文件档案中,把学生的学习阶段性成果在网络互动平台中进行展示,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从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全面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
除了以上四条改革途径外,在“互联网+”的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加点包容,即教师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迎接“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加点新意,即教师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网络为平台,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进行教学创新;加点个性,即教师在新的媒体时代,需要具备一定的个性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成为“美”的代言人。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互联网+”模式是中学音乐教学的时代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音乐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课堂模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以及师生关系的民主性都是“互联网+”音乐课堂的显著特征,这些特点都是传统音乐课堂所不具备的[9]。可以说,“互联网+”音乐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是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它是灵活的、自主的、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在经济、社会、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美育教育,就急需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快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区域间的差异性明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互联网+”音乐教学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互联网+”音乐课堂终会遍及全国,为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