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早期兵运工作的实践及贡献

2023-12-13 12:15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团刘志丹共产党人

张 亮 亮

(陇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认真贯彻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结合陕甘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色”建军思想,积极开展兵运工作,为创建和壮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陕甘边兵运的背景

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形势,客观分析陕甘边地区当时的势力分布、敌我力量对比和自然环境,这是做好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早期兵运工作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一)革命低潮下的选择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势力残酷屠杀共产党人、镇压革命群众、破坏党的组织,中国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为挽救革命危局,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序幕。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地区组织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等都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领导者实行错误政策或客观条件不成熟而告失败,革命形势依然处于低潮。一时期,党在陕甘地区建立的党组织几乎全部遭到破坏,早期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有的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有的被追捕和通缉,有的被“礼送出境”,曾经一度高涨的陕甘革命形势转入低谷。为此,开展兵运工作,便成为陕甘共产党人在革命低潮下的必然选择。

(二)夹缝中求生存的现状

在大小军阀盘踞的夹缝中开展兵运活动,壮大革命军队,创建革命根据地,是对毛泽东提出的“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2]的践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都是在两省或多省交界处,在多股军阀势力盘踞处建立起来的。在陕甘地区,用兵运的方法来发展壮大武装力量,创建革命根据地,既是贯彻中共中央有关士兵运动计划的要求,也是在大小军阀割据现状下的必然选择。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陕甘边地区因远离国民党统治的省会城市西安和兰州,属于鞭长莫及的“三不管”区域。陕甘宁三省交界处分别被国民党不同部队或地方民团控制,这些大小军阀之间矛盾重重,钩心斗角,极不统一,这便为处于夹缝中的陕甘早期共产党人利用合法身份,打入军阀部队和民团武装,等待恰当时机,发动士兵兵变或武装暴动提供了契机。

二、陕甘边早期兵运实践

鉴于陕甘边革命形势,刘志丹在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色”建军思想。即“红色”建立革命武装;“白色”改造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灰色”争取团结土匪武装[3]。“三色”建军思想提出后,兵运工作成为陕甘地区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大批共产党员深入陕甘交界地区开展兵运工作。

陕甘早期共产党人在国民党部队开展兵运情况(部分)

(一)自力更生:发动工农群众,组建人民军队

“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4]7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团结调动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在陕甘边早期兵运斗争中,共产党人也认识到只有将士兵运动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才能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宣传党的主张,唤醒民众意识。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建立红色革命武装的主要方式。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早期,共产党人经常性地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以拉家常、侃大山的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主张,鼓励群众参军,教育引导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不损害群众利益,经常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的军队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才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积极参加革命,宣传革命理论,保卫胜利果实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开展土地革命,赢得群众支持。军事斗争是扩大革命根据地的有效途径,土地革命是保卫根据地的关键举措。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早期,刘志丹、习仲勋等将军事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依据中央政府土地法令及本地实际,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大致内容是:没收地主及富农封建部分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雇农和中农;土地与青苗一齐分配;按照生活资料来源与被剥削程度划分阶级成分;红军家属有分地的优先权,红军战士参加分地;白军士兵不分土地等[5]。通过这些土地政策的实施,激发了贫雇农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也适度降低了地主、富农对共产党军队的抵触情绪,最大程度地团结了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

第三,改编农民武装,发展壮大红军。关于农民武装,毛泽东指出:“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4]7刘志丹主持中共陕北特委工作时也多次强调:“枪杆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现成的办法是把各种民间的武装和敌人的武装变成革命的武装。”[6]基于对农民武装重要性的认识,共产党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适时打入农民武装队伍,加强党的主张、革命理想和革命意识引导教育,尽最大努力将农民武装改造为革命武装。1931年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集合失散多年的兵运工作骨干,对聚集在子午岭梢林的杨培盛、贾生财和赵连璧所领导的400余人旧式农民武装进行了整编,史称“倒水湾整编”。倒水湾整编后形成的“南梁游击队”,成为一支由我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助推陕甘边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借水养鱼:深入军阀部队,适时组织兵变

借水养鱼,深入国民党和地方军阀部队,秘密建设党组织,加强对军阀部队军官和知识分子的感情联络与统战工作,教育引导下层士兵,适时组织兵变,既是贯彻红石峡会议关于“白色”革命思想的举措,也是发展壮大革命队伍的做法。

第一,加强国民党部队中的党组织建设。在中央、陕西省委统一领导下,陕甘地区一大批共产党认真落实“三色”建军思想,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利用合法身份进入军阀部队担任军事干部,积极在军阀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1931年前后,深入国民党军阀部队的共产党员先后在驻靖远警3旅,驻两当警3旅2团1营,驻庆阳新编11旅、驻平凉刘宝堂部、驻天水马青苑部、驻定西段家武部、驻兰州邓宝珊部都秘密建立了党的组织。同时,在国民党部队的学兵队、机枪连等发展党员,随着这些学兵的分配,在陕甘各个军阀部队的基层建立了逐渐增多的党支部,加强对革命思想、革命意识的宣传引导,扩大党的政治影响,赢得国民党军官和士兵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加强对国民党下层官兵的统战工作。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而陕甘早期共产党人的统战工作为兵运工作提供了支撑。经历了早期兵运失败后,刘志丹等陕甘早期共产党人对统战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如刘志丹在渭华起义失败后指出:“对待地主豪绅、民团、商号没有实行区别对待,采取了一律打倒的政策,结果把中间分子推到敌人那边去了。”[7]为此,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充分利用在国民党军阀部队中的合法身份,通过个别串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组织召开秘密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国民党上层军官和下层士兵的统战工作。陕甘早期共产党人通过一系列的统战工作,为开展兵运工作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组织国民党士兵发动兵变。深入国民党部队组织士兵起义,变反革命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这既是破坏瓦解敌军的主要方式,也是兵运工作的主要形式。1929年6月22日,中共中央通过的《陕西问题决议案》指出:“士兵运动不当限于已有线索的一部分,更不应依靠下级军官班干部去做士兵工作,要指导各级党部注意这一工作,深入一切反革命军队士兵群众中去,使他们从日常斗争中接受我们的政治影响,组成党的士兵支部,以备成为武装暴动中的主要力量之一。”[8]陕甘早期共产党人组织的具有代表性的兵变有: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太白起义打响了甘肃反抗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第一枪;两当兵变为建设人民军队积累了丰富经验;靖远兵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领导的爆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参加党员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武装起义;西华池起义是陕甘边地区唯一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起义。

(三)兼收并蓄:争取改编土匪绿林和民团武装

争取、教育、改编土匪绿林和民团武装与红石峡会议精神中的“灰色”兵运理论是一致的,也是特殊时期发展壮大革命武装,破坏国民党军阀扩充实力,净化陕甘边地区社会环境的有力举措,为发展壮大红军,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力,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政治、军事和群众基础。

第一,争取和改造土匪武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陕甘交界匪患严重,民不聊生。这一时期,陕甘边界知名的土匪有张廷芝、杨庚武、高志清、梁占魁、贾德功、郭宝珊、杨谋子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土匪,陕甘边早期革命领导人根据其对游击队、红军的态度,先是采取争取、改造的政策,引导其投身革命;实在不能争取改造、群众十分痛恨的,予以坚决打击,彻底消灭。如对宜川凤凰山的土匪进行改造,收编了杨庚武、高志清部的部分部队;对张廷芝、杨谋子、梁占魁、贾德功等土匪武装或匪首,则坚决打击、彻底消灭。争取和改造土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收编黄龙山“山大王”郭宝珊部。1934年秋,经多方争取,郭宝珊率5个连200多人,来到南梁苏区,接受改编。郭宝珊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

第二,争取团结封建帮会。陕甘边区一带的民间会道门组织较多,势力最大的是哥老会,其成员主要是富有民族思想的侠义之士及下层的贫民、手工业者和城市游民,也有一些地主分子渗入其中。为了争取、改造和团结哥老会众参加革命,陕甘早期共产党人因事而化,因势而定,深入哥老会开展争取改造工作。如1930年春,陕甘早期共产党人刘志丹经人介绍加入哥老会,号称“西北堂刘大爷”,利用“大爷”身份,先争取大爷入伙,后争取兄弟入伙,教育他们走革命道路。在刘志丹的影响下,陕甘宁地区的哥老会积极拥护共产党的主张,踊跃参加革命。比如,保安县哥老会大爷马锡五,1930年春就带数百成员参加革命,1936年当选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安定县哥老会龙头大爷李仲英率部参加革命,1936年当了红二十九军军长。

第三,区别对待地方民团。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早期兵运斗争中,红军游击队不仅随时有被大军阀吃掉或打散的可能,而且还会处处受到小股民团的掣肘。为减少民团对革命的影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通过“争取一切不反动的民团,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民团,欢迎一切有革命要求的民团,争取一切可以中立的民团,消灭一切与我为敌的民团”[10]186等方式,区别对待民团。如:改编了华池唐青山民团,与宜君小石崖的罗连成民团达成了“不反对共产党,不反对红军,不干涉共产党工作人员的行动”[10]186协议,与正宁县徐文德民团达成互不侵犯协议。此外,坚决消灭了黄毓麟、赵老五、梁保定等民团。通过区别对待民团的方式,净化了陕甘边地区的政治环境,团结了一部分民团武装,壮大了革命力量。

三、陕甘边兵运的贡献

陕甘边早期共产党人开展的“红”“白”“灰”三种方式的兵运斗争,唤醒了群众革命意识、扩大了党的影响、壮大了革命军队、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播撒了革命火种,唤醒了民众意识

八七会议之后,中共中央相继发出了《中央关于士兵运动计划》《关于组织兵变的路线与策略》《目前中国士兵状况与我党兵运的策略及工作路线》和《中央关于目前兵运工作的决议》等,陕西省委做出了《接受中央八七会议决议案及其指示精神之决议案》《政治形势与工作方针决议案》《军事运动决议案》等一系列决议,为兵运工作指明了方向。红石峡会议提出“三色”建军思想,为开展兵运工作提供了具体方案。由此,陕甘地区大批共产党员深入人民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火种;深入国民党军队中宣讲党的主张,改造下层士兵思想,适时组织兵变和起义;深入地方民团和土匪武装中,积极争取改造其为游击队和红军。这一系列兵运工作,点亮了陕甘边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变贫穷,摆脱压迫,实现自由和参加革命的意识和信念,激发了国民党士兵和土匪民团武装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热情。正如当时“信天游”传唱的“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11]。虽然在国民党军阀的围追堵截、大肆绞杀下,陕甘边早期的兵运工作大多都失败了,但却在军阀部队、土匪和民团武装及贫苦大众心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革命意识。

(二)宣传了革命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早期的兵运工作,宣传了党的革命主张,在政治上、思想上、群众基础上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政治上,兵运过程中的一系列宣传引导教育,使陕甘边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革命主张和革命目的有了一定认识,奠定了开展兵运工作的政治基础;思想上,遍布陕甘边地区的兵运活动,进一步启发了民智,使人民群众接受了党的革命主张,积极参加革命。党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统战工作,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革命胜利果实,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队伍才是人民的队伍,只有人民的队伍才能为人民当家作主和撑腰。比如,为提高国民党下层士兵的政治觉悟,陕甘早期共产党人通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册、组织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国民党下层士兵和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使他们接受了革命思想和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

(三)积蓄了革命力量,壮大了革命军队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早期的兵运工作不仅从内部瓦解削弱了敌军,更重要的是通过兵运培养锻炼了一批军事干部和政治骨干,发展了一批党员,从而无形中壮大了党的力量,积蓄了革命力量。领导兵运工作的早期共产党人,后来都成长为陕甘边和陕北红军及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很多共产党员成长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军事干部和政治骨干,更为后来的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早期的兵运工作还壮大了革命军队的力量,使革命军队从“倒水湾整编”到“林锦庙会师”再到正式改编为工农红军,从改编饥民武装到成立红军游击队,再到成立正式工农红军,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创建陕甘宁边区及北上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随着兵运工作的深入开展,陕甘边地区的革命军队不断壮大,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展。

(四)总结了经验教训,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是陕甘早期共产党人领导兵运工作,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在开展兵运过程中,陕甘早期共产党人通过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积累了党的建设经验;通过建立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积累了政权建设经验;通过领导组织国民党士兵起义,积累了军事斗争经验;通过争取改编绿林武装,积累了统战工作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发展壮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宝贵财富。最重要的是通过兵运工作的开展,使得陕甘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开始转变,意识到单纯的兵运斗争,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要走“井冈山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为此,陕甘早期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兵运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井冈山道路”,深入桥山山脉,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7日,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由此,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坚强后盾,挺起了中国革命的脊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革命失败,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按照中共六大的擘画,陕甘早期共产党人深入分析陕甘边地区处于夹缝中的现状,在国民党层层围剿,地方民团处处掣肘,土匪武装时时骚扰,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色”建军思想,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兵运工作。在开展兵运工作过程中,宣传了革命思想,发展了党的组织,有效打击和瓦解了敌军,壮大了红军队伍,最终建立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因此,陕甘地区的兵运工作为陕甘红军队伍发展壮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民团刘志丹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图解美国海军RA-5C“民团团员”舰载侦查攻击机
宛西自治中“官”与“匪”
——试述别廷芳的内乡民团建设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