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影响因素探析
——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3-12-13 12:15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公平信任

孙 蕾

(青岛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青岛 2660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转型的思潮中,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全球化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显现,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鱼龙混杂,这些都给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马得勇教授主持的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库的公开数据,分析了政治层面的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关注,文化层面的官方媒体信任、非官方媒体信任和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公平诉求和社会信任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以期探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从而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爱国主义情感

目前学术界对爱国主义最普遍的看法均指向了情感维度,认为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对国家根本利益的关心和维护。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建立起来的对国家最深沉的感情[1]。金斯顿强调,爱国主义是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2]。国内有学者认为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为对国家的感情,即对自己国家的归属、认同和忠诚,并进一步将爱国主义定义为情感系统和行为准则两个方面[3]。还有研究从情感、理性、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五个方面来探讨爱国主义[4]。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包含了多层含义,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对祖国的深厚情感[5]。学术界大多从情感出发理解爱国主义,本研究也主要从情感出发探讨爱国主义这一变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1.政治层面。政府信任是公共机构本身权威的外部表现,体现了公众认同公权力合法性的这一心理状态,其实质是来自公众一种政治认同[6]。政府信任与认同感往往呈正相关[7]。同时,爱国主义包含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以及文化认同,并以此要求公民加强对国家的政治忠诚[8]。因此,爱国主义与本质是政治认同的政府信任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政治效能可以被看作是政治认同的一种实践机制[9]。也有研究表明,中国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偏低,政治参与活动不积极,因此对政府的信任感也有限[10]。也有研究是针对爱国主义、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三者间相互关系的,因此本研究假设爱国主义与政治效能感之间有某种正向关系。就政治关注度而言,已有研究表明,爱国主义与公共生活存在一定的关系,爱国主义精神越强,越有可能对政治感兴趣[11]。这一研究将爱国主义看作自变量,将对政治的感兴趣程度作为因变量,认为爱国主义能够正向影响政治兴趣程度。但是,本研究认为爱国主义与政治关注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政治关注也是衡量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的首要因素,大学生的政治关注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的态度,以及未来介入社会的方式,体现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倾向,其中孕育着爱国主义精神[12]。基于以上的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1:高校大学生的政府信任与爱国主义有显著正向关系。

假设1.2: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与爱国主义有显著正向关系。

假设1.3: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与爱国主义有显著正向关系。

2.文化层面。官方媒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最主要的宣传者,官方媒体能够通过其发布的内容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影响国家在公众心中的印象,最终影响公众对国家的情感[13]。已有研究表明,媒体能够通过围绕国家话语权进行宏大的叙事,极大地促进民众爱国主义情绪的提升[14]。根据框架理论,经常使用官方媒体的公众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官方媒体新闻中爱国主义框架的影响,从而逐渐提高爱国主义情感;就非官方媒介而言,有研究发现,官方媒体信息正向影响公众的政府信任,而非官方媒体信息则负向影响公众的政府信任,也即官方媒体和非官方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够形成一正一负的框架效应[15]。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多元价值观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非官方媒体获取外界信息,社会中的一些负面信息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观[16]。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遵循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等的相信和认同[17]。已有研究指出,文化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或者认同某种文化价值,形成精神共同体,进而形成民族命运共同体[18]。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与文化认同必然具有相应的联系,基于以上的讨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1:高校大学生的官方媒介信任与爱国主义有显著正向关系。

假设2.2:高校大学生的非官方媒介信任与爱国主义有显著负向关系。

假设2.3: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有显著正向关系。

3.社会层面。有学者从法学的角度探讨公民权利与爱国情感之间的关系,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为争取或保有权利的独立战争激发了第一代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公民权利不仅是爱国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公民权利与爱国情感之间形成的一种正相关,而公民的权利与爱国情感的关系中则隐含着一个关键的要素——公平[19]。还有学者从公共行政精神出发探讨爱国,乐善好施作为公民精神的代表,对以推广政体价值并保护公民的政府来说,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必要条件。乐善好施强调热爱公民、公平地满足公民需要,实现公共利益,对应的是群众的社会公平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共行政精神、社会公平诉求以及爱国主义是紧密联系的[20]。基于以上的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1: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平诉求与爱国主义有显著正向关系。

假设3.2: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信任与爱国主义有显著正向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马得勇教授主持的《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该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研究中国普通大众社会意识的具体情况;调查共有2379个样本。本文主要讨论影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因素,因此,本文在使用数据时将职业限定为“在校读书(大学或高中)”,将受教育程度限制为专科(高职等)及以上学历,共抽取出422个样本用于本次研究。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的测量。本次研究的因变量为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因变量操作化为问卷中的具体问题,分别为“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以及“每当升国旗奏国歌时我总是觉得这一刻很庄严。”对三个问题的测量使用李克特的五点量表,赋值1至5分,1为非常反对,5为非常满意。因变量是以上三个问题组合起来的量表进行测量,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7228。通常,科隆巴赫系数大于0.6则表明量表的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本研究中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的量表信度良好。本研究在分析时将三个问题的得分计算平均值,作为因变量的数值。

2.自变量的测量。在本研究中,影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因素分为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政治层面操作化为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关注三个维度;文化层面操作化为官方媒体信任、非官方媒体信任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社会层面操作化为社会公平诉求和社会信任两个维度。

政治层面操作化为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关注三个变量。政府信任通过询问受访者对法院、警察、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态度来测量,赋值1至4分,1为完全不信任,4为非常信任。由于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受基层政府的指导,对人们的政府信任感知有最直接的影响[21],因此,本研究在讨论政府信任时将村委会也纳入进来。政府信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837,信度良好。本研究在分析时将不同层级政府信任量表取平均值,作为政府信任这一变量的数值;政治效能感是公民积极参加政治生活的动力来源,体现了公众对自身在政治生活中能够发挥多大作用的感知[22]。政治效能感通过“我觉得我有能力参与政治或公共事务”来测量,赋值1至5分,1为强烈反对,5为非常同意;政治关注这一变量用以下五个问题进行测量:第一个问题是“总体来说,您对时政类消息感兴趣吗?”1为完全没兴趣,5为很感兴趣。第二个问题是“您上网主要是做什么?”对“了解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类消息”这一选项的回答:1为几乎没有,4为几乎每天如此。第三个问题是“请问您平时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杂志、书籍或网络文章?”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分析类”这一选项的回答:1为完全不喜欢,5为非常喜欢。第四个问题是“请问您平时喜欢看什么内容的电影、电视节目?”对“政治经济社会新闻(新闻联播等)”这一选项的回答:1为完全不喜欢,5为非常喜欢。第五个问题为“您经常和别人谈论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吗?”1为从来不讨论,4为经常。由于政治关注变量的测量涉及的量表有四点量表和五点量表,因此在对五个问题的得分取平均值之前,对不同问题均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政治关注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7947,量表信度良好。政治关注变量值为对五个原始问题标准化得分的平均值。

文化层面操作化为文化认同、官方媒体信任和非官方媒体信任。文化认同变量由以下两个观点进行测量:“尊崇我们的儒家传统文化和习俗很重要”(赋值1至5分,1为强烈反对,5为非常同意)以及“我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而骄傲”(赋值1至5分,1为非常反对,5为非常同意)。文化认同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6165,量表的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媒介信任分为官方媒介信任和非官方媒介信任。媒介信任由“假如发生突发事件(腐败案件、群体性事件等),下面这些信息渠道发布的信息您在多大程度上觉得可信?”来测量。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用对相关政府机构(公安、法院等)和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信任程度打分来衡量高校大学生对官方媒体的信任度,将地方性商业媒体、自媒体、网站自采媒体、国外媒体以及朋友圈、熟人等小圈子分享的消息的信任程度打分作为对非官方媒介信任的衡量(赋值1至5分,1为完全不可信,5为非常可信)。对官方媒介信任和非官方媒介的信任程度打分分别取平均值,作为官方媒介信任得分和非官方媒介的信任得分。经过数据分析,官方媒介信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273,非官方媒介信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109,这表明量表信度均较好。

社会层面操作化为社会公平诉求和社会信任两个变量。社会公平诉求是通过询问受访者对“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以及“国家应该加大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保护”两个观点的态度来测量。赋值1至5分,1为强烈反对,5为非常同意,最后对两个观点的打分取平均值。经过数据分析,社会公平感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6773,信度较好。社会信任主要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稳定程度的感知来衡量,通过询问受访者对以下两种观点持何种态度来测量社会信任程度:“现在的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恶人当道,好人得不到好报。”以及“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不安全和混乱,随时有可能出大乱子。”对回答选项进行反向编码,编码后选项为1为非常同意,5为非常反对。对社会信任的两个问题的回答取平均值,得到社会信任变量的得分,数据分析显示该变量的信度系数为0.71,信度较好。

3.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有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性别为虚拟变量,1代表“男”,2代表“女”。年龄为分类变量。由于本文探讨的群体是高校大学生,因此将受教育程度进行条件约束,1为博士,2为硕士,3为本科,4为专科(高职等)。政治面貌为类别变量,1为中共党员,2为民主党派,3为一般群众。

三、数据分析结果

本研究将高校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作为因变量,以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政治关注度、官方媒体信任、非官方媒体信任、文化认同,社会信任与社会公平诉求作为自变量,以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变量间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采用多元回归分析(OLS)的方法,利用stata15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检验,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为0.51,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爱国主义情感的解释力达51%,拟合度良好,方差膨胀因子均低于10,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表1 变量间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政治层面的政府信任、文化层面的官方媒体信任、非官方媒体信任和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公平诉求均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详见表2)。

政治层面,政府信任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β=0.399,P<0.00),这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政府信任每增加一个单位,爱国主义情感平均会增加0.399,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1.1。政治效能感与爱国主义情感之间具有负向关系(β=-0.366,P=0.243),但其P值大于0.05,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假设1.2未得到支持。政治关注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之间具有正向关系(β=0.410,P=0.211),但其P值大于0.05,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假设1.3未得到支持。

表2 爱国主义情感影响因素多元回归结果(OLS)

文化层面,官方媒体信任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显著正向关系(β=0.184,P<0.00),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官方媒介信任每增加一个单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平均会增加0.184,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2.1。非官方媒体信任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负向关系(β=-0.231,P<0.0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非官方媒体的信任每增加一个单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平均会下降0.231,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2.2。文化认同感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系(β=0.293,P<0.00),即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文化认同每增加一个单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平均会增加0.293,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2.3。

社会层面,社会信任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显著负向关系(β=-0.514,P=0.102),其P值大于0.05,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假设3.1未得到支持。社会公平诉求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显著正向关系(β=0.213,P<0.00),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公平诉求每增加一个单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平均会增加0.213个单位,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3.1。

控制变量中,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均显著地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相对男性来讲,女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平均要低0.17(β=-0.17,P=0.02)。年龄对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对于18至24岁的大学生,25到29岁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要平均高0.22(β=-0.22,P=0.013);30至34岁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平均要高0.38(β=0.38,P=0.116),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相对于专科生来讲,本科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要低0.27,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硕士研究生要低0.44(β=-0.44,P=0.006);博士研究生要低0.63(β=-0.63,P=0.003)。相对于一般群众来讲,中共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感平均要高0.56,民主党派平均要低0.61,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将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政治面貌作为控制变量,讨论了政治因素中的政府信任、政治效能感、政治关注,文化层面的官方媒介信任、非官方媒介信任、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公平诉求和社会信任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情感的影响,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政府信任的关键作用

当代的爱国主义突出体现为公民对祖国的信任[23],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强化了人们对国家这一概念的认知,因此,那些政府信任水平高的个体,其本身就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校大学生群体与社会其他年龄段的公众不同之处有两点,即一方面,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政府的信任受到互联网上复杂、多重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从个人成长的阶段来看,青年阶段是一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关注大学生群体对政府信任的程度和对政府支持的程度对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祖国认同感和信念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时事政治、大政方针等内容的宣传与讲解,开展红色主题讲座、先进事迹分享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导向,增强学生的政府信任感和政治认同感;另一方面,发挥实践“第二课堂”的作用,打通大学生群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保障大学生在社会决策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在参与中提高政府信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大官方媒介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媒介信任可以根据信息提供的主体不同分为官方媒介和非官方媒介。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媒介信任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影响,就是研究对媒介背后的主体的信任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官方媒介信任能够正向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而非官方媒介的分析结果能够负向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而具体来说,对官方媒介的正向影响作用有两种解释:其一就是更加信任官方媒介的大学生,其本身就是因为信任政府,才更倾向于选择官方媒介作为信息的获取渠道,而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往往会使这部分大学生具有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种解释是官方媒介是政府进行政治信息传播宣传的主阵地,所报道的新闻以正面宣传为主。这种纯粹的正面导向性是以营利性为特征的非官方媒介所不具备的。官方媒介这种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权威性通过发布正面信息、肃清谣言和负面舆论等予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的信任程度逐渐提高,进而提高了对国家的信任和爱国主义情感。而非官方媒介的负向影响作用,可能的解释为,非官方媒介在内容的发布上更加倾向于即时性和营利性,同时由于政府“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导致非官方媒介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并且非官方媒介在发布新闻时,可能会通过框架效应制造爆点,对受众产生负面效应。以突发事件为例,政府信任容易被社会突发事件影响,而大学生对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往往都是通过社会媒体网络等非官方媒介获得[24]。因此,非官方媒介会对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带来负向影响,而政府信任水平低,爱国主义情感也相对较低。因此,高校要做官方媒介信息的宣传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利用官方媒介的正向舆论引导作用,创新宣传的方法和手段,将官方媒介提供的正面政治信息作为素材贯彻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的方方面面,加大官方媒介政治信息在高校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大学生对这部分信息的接触频率和接受程度,通过弘扬正面内容突出国家发展的进步与成就,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高校构建正向的舆论引导格局,提高大学生对政府及国家的信任,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5]。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家国情怀

十六大报告定义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提示了民族精神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26]。因此,文化认同与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必然具有某种联系。文化赋予了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和公共性,因此爱国主义也必然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意蕴。文化认同的最终归属就是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引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注重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其家国情怀,将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将爱国情感与国家认同相结合,培育理性的爱国者,增强共同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基于文化认同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更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国家共同体中的责任和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发挥青年的力量。

(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公平观教育

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导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27]。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公平诉求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针对这一结果,可能的解释是,社会公平诉求的程度是衡量公众对于公平的要求是否得到实现的重要指标。大学生相对于普通大众,其神经元更加敏感,更可能关注到社会的不公平。他们具有受教育者和社会公民的双重身份,自身思想的解放和外在不公平现象的矛盾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使他们具备了较为清醒的公民意识。在对社会公平进行观察和体悟的基础上,公民意识和对权益的诉求驱使大学生群体要求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公平。而爱国,代表每一个国家公民对祖国的政治认同,以及基于这一认同所担负的为国家的强大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基本政治责任[28]。而这种政治认同不仅是对国家层面情感的归属和认同,也是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身份和意义的认同。实现公平公正就是基本政治责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诉求越强烈,其自身担负的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政治责任就越强烈,而这种政治责任就源于爱国的期望,源于对国家发展向好的期盼。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公平观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公平的科学认知,纠正极端、不正确的公平观。同时加强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忠诚,在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中找到并实现其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公平信任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表示信任
公平比较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信任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