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鹏
耳闻新教育是从几年前开始的,在一些公开场合,我曾多次听到过许多教育名家对新教育的好评,但真正近距离接触,还是在2017 年4 月永登县第八中学召开的“新教育”实验工作部署会议上。会后,八中组织我们参加了校级新教育通识培训,系统学习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及其他新教育专家的作品,深入学习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十大行动的内容,还精准学习了实验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策略、步骤等相关材料。2017 年5 月,八中“新教育实验”工作进入了“行动研究”阶段。根据《兰州市“新教育实验”学校工作行动方案》精神,八中从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选取五个方面作为实验重点,详细分工,具体安排到教师个人。在这一阶段,我有幸被八中安排在“缔造完美教室”示范引领组中,探索“生本”班级文化。就这样,我和学生一起揭开了新教育生命叙事的开篇。
早在学校前期组织的学习中,我不但了解了新教育理论的内涵、行动内容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的具体做法、标准要求、考核内容,而且还熟知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成长着,并快乐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即使如此,在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下,我仍觉得新教育的理念太过于“乌托邦”、其价值取向太过于“卖萌”、其“十大行动”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
带着诸如此类的无绪,走进新教育,路程倍感漫长!这正应了余秋雨先生所言:“前面还有一个高爽之地,远远看去云蒸霞蔚,很想快速抵达,但是,低头一看,中间隔着一片丛林。丛林间一定有大量丘壑、沼泽、烟瘴、虎啸、狼嚎吧?让人心生畏怯。然而,对于勇敢的行路者来说,这反而是最想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穿越它而抵达另一个高爽之地,它本身就蕴藏着无限美丽。”
不是吗?很多教师像我一样,初出茅庐时有鸿鹄之志,刚赴工作岗位时豪情万丈。但平时的教学工作却很少惊天动地,每日面对的是种种琐事,随时还伴有挫折与打击的出现。日子一长,像我这样的教师难免眼高手低,哀叹命运不济,被动应付一天又一天的劳动,将心中的高爽之地淹没。但在逐步走进新教育的征程中,我渐渐觉得新教育的理论内涵及行动内容能为我的教育生涯重新树立远大理想!只是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故此,我想我不仅仅要走进新教育,而且还要放眼未来,更要着眼于新教育的当下,以缔造完美教室为行动内容,引领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确定一个个可以触摸、可能实现的小目标,跨越丘壑,走过沼泽,穿越烟瘴,全力以赴保持“走进新教育”的状态,这样才有可能奔向属于我和学生的新教育的高爽之地!
“心动不如行动”。不久,我着手引领学生将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付诸行动。按照缔造完美教室行动过程中提出来的“底线标准”,我和学生群策群力,斟酌再三,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作品呈现,择优录用”为要求,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的操作要领为导向,依次开展了丰富完善教室文化形象符号系统的活动。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教室的名字或意蕴能够不断被发掘,不断被赋予”。基于此,我引领学生为自己的班级命名,并要求写出这个班名所蕴含的意义。经过激烈角逐,学生和我一致认为:吴××同学拟订的班名既能贴近八中的校园文化,又能彰显本班师生成长的关系,还能回应家长的期待,所以胜出!那么吴××同学拟订的班名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呢?她拟定的班名是“用心班”,其所蕴含的意义为:“师生在教室里,凭借洞察入微的观察力、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全心全意的执行力,穿越课程与岁月,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用心学习,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朱永新教授说:“班徽确定可以采取全班征集评选,在优胜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为此,“用心班”的班徽是在擅长美术和电脑创作的同学提供的方案基础上,再经房××、王××两位学生长达三周的精思妙想和巧手制作后,将其高悬于教室正后方的。班徽是由一颗丹心、一支背负书籍的金笔、一张只写三行汉字的纸页为主要设计元素构成的。“丹心”与“金笔”的变形组合,寓意“用心班”的师生正在“用心”,用心干什么呢?一张只写三行汉字的纸页回答了这一提问:毕其一生,要在这恰似一张空白纸的漫长人生路上,不断地用心学习,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誓约)等,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朱永新教授如是说,我们便如此做。在拟订好班名、设计好班徽后,我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先后达成班训为:“用心学习、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唱响班歌《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选定班诗为诸葛亮的《诫子书》、制订了富含民主思想的班规、开展了兴趣小组共11 组。
不管是拟班名、设计班徽,还是达成班训、唱响班歌、选定班诗、制订班规、开展兴趣小组,我和学生均是按照缔造完美教室行动过程中提出来的“底线标准”进行的,用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的理论来说,我们只是用这些行动构建了“用心班”的形象符号系统,只是从空间维度上赋予了教室浅层次上的“教室文化”。要真正将缔造完美教室行动达到“优秀标准”,还需“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颂、午读、暮省,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教室文化”。为此,我和学生相继开展了“有自己个性的教室文化”活动:
“晨诵课程赋予一间教室每个早晨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黎明,擦亮生命中的每一天”,这是朱永新教授对晨诵课程作用诗意的表述,在这一诗意表述的指引下,我和学生巧妙地借用八中校本教材《弟子规》开展了晨诵课程。针对这一课程,我们在精确编排后是如此开展的:(1)《弟子规》诵读。让学生有步骤地按《弟子规》八部分内容依次成韵诵读。(2)《弟子规》讲解。在学生晨诵《弟子规》并将其内容熟练掌握后,我还将其晨诵成果延伸到课堂进行讲解,这样引导学生晨诵《弟子规》是源于新教育所主张的“让知识经历重新发现的过程以及相伴相随的喜悦,通过唤醒沉睡的知识,进而以知识唤醒我们的灵魂,在心灵与知识、与他者、与自我的三重对话中,实现深刻的共鸣,体察到生命与宇宙的庄严”。(3)《弟子规》展演。《弟子规》展演,就是要落实新教育让每位师生“向着世界开出一朵花来”的倡导!《弟子规》展演使我们“用心班”的师生在学校搭建的缔造完美教室行动的路上,“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也让我们师生共同书写出了一段独一无二的晨诵故事。
“整本书阅读为生命寻找理想的镜像,在不同的人物自居与穿越中,面对种种人生抉择并做出决断、担负责任”,朱永新教授对午读课程哲理性的阐述为我指导“用心班”学生午读传记传奇点明了方向。鉴于从教的阅读经验以及对初中生心理、生理特征的熟知和对“用心班”学情状况的掌握,我选择了“苏轼”系列传记传奇作为学生午读课程的教材。对此,我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的:(1)专题课“苏轼介绍”开讲。借此让学生对苏轼产生极大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所选教材产生强烈的阅读欲。(2)“苏轼”系列传记传奇选读。在学生对苏轼产生强烈了解欲的驱使下,我顺势将“苏轼”系列传记传奇的不同作者及其作品风格详细介绍给学生,供其进行选择性阅读。(3)“苏轼”系列传记传奇换读。当每位学生将所读“苏轼”传记传奇后的感悟以“读苏轼,说感悟”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同学之时,还要努力将所读之书推荐给他人再读。这一再读,让学生“把传统文化中那历久弥新的原创精神作为最重要的财富,贯注到教室之中,使其弥散着母语的芬芳、馨香和温度”。
“入暮思省,一天回望:是否勤奋,有无独创?”北京新教育实验小学校歌唱出了暮省课程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一课程的开展,我是依据“用心班”教室叙事和初中生在青春期里的独特生命体验,采用对联形式,把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应进行反思警诫的思想碎片编织成更有教育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展开的:(1)普及对联知识。将学生喜欢、好玩的《笠翁对韵》内容和充满妙趣与谐讽、题赠与庆贺、名胜与古迹、行业与住宅的名联纳入课堂,给学生加以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盎然情趣。(2)撰写暮省嵌名联。在调动学生创作对联的最佳时机,我将对联中能起暮省作用的嵌名联创作方法讲授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暮省嵌名联的撰写。(3)暮省呈风雅。当学生的心灵沉浸在自由、智趣、儒雅的知识乐园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丰富,暮省嵌名联竟然从每位学生的笔底喷薄而出,那些妙笔生花般的暮省嵌名联的撰写过程,不仅到位地再现了“用共谈共写共同生活的方式让一间教室里的师生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的美好”,还“用暮省保存每个日子的黄昏”。
晨诵国学经典、午读传记传奇、暮省对联警诫,这三门课程,正好对应着“用心班”缔造完美教室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如此这般,日子就不断地沉淀下来,竟成了岁月,也成了我和学生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核心内容的生命故事的圆满结尾。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产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进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有效。对于我来说,有幸和学生一起缔造完美教室的行动过程正是这种挑战的场景,有幸迎来的正是新教育这一教育改革行动的践行。
在无数次与学生一起缔造完美教室的行动中,在无数次新教育与现行教育践行的冲击中,我似有所悟地成长起来。比如,作为八中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示范引领组中的一员,我在这一行动过程的每次场景中都经受过观念的洗礼、智慧的交锋。在我和学生一起缔造完美教室的行动中,除了对晨诵、午读、暮省班级课程精心开发外,我们还进行了班报课程的开发,在这一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经历了解读课程标准,进行班报课程的开发调查实验,依靠师生和家长的智慧进行激情开发班报课程的漫长过程。这段过程使我获益匪浅,至今历历在目;又如,我还经历了以《巧用乡土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班级课程研究》为申报内容的兰州市2017 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的申报场景,经历了因此课题的申报形成的挑战自我—迷惘退缩—迎难而上—超越自我—体悟新教育的跌宕冲击,庆幸的是,这一课题最终因课题关乎新教育、研究价值大、实践性强而被立项;再如,我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如何将新教育与学校现行教育合二为一的艰难过程,经历着新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形式与实效、缔造完美教室与传统班级内涵不一的观念碰撞。正是这样数次的场景挑战及观念冲击后的反思,使我有所收获,也使我似有所悟地成长起来,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
当然,在朱永新教授看来,教师的生命叙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叙事,因为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在我的新教育生命叙事中,往往过于凸显我的引导力量,而缺少学生的视角,学生状态往往以群貌呈现。所以我的新教育生命叙事跟其他新教育教师的相比,很是逊色。可是新教育“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核心理念似春雨般滋润着新教育人的心田。故此,我今后要在这平凡的日子里,要以新教育人特有的承诺,和学生在一起,平静地过好当下的每一个日子,和学生在一起,共同书写一段段生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