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指向审美素养的初中音乐体验式教学路径

2023-04-22 14:26缪滢滢
新课程 2023年14期
关键词:乐章作曲家音乐作品

缪滢滢

音乐学习的“体验式课堂”是学生在课堂音乐鉴赏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的有效边际。音乐学习远不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一次心灵之旅,涵盖了对谱曲造词的深度聆听、作曲家情感的细致品析以及文化思想的传承。这个旅程贯穿了直觉、知觉等审美体验的不同阶段,融汇了学生的鉴赏行为、情感体验和思辨活动,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丰富而深刻的音乐体验。

在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直觉阶段涉及对音乐的感性认知,这是一种直观的、情感化的体验。这时,音乐作品会触发内心的情感共鸣,而学生可能会倾听和感受,却不一定能够言之凿凿地解释自己的感受。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进入了知觉阶段,开始解构音乐作品的元素,更系统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创作技巧。然而,音乐学习并不止步于此。学生还要理解音乐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意图。通过这一阶段,学生不仅可以欣赏音乐的美,还可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在特定时代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音乐学习的场域是一个互动和交织的过程,学生在其中通过情感、思考和研究来深化对音乐的理解。这是一种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心智的拓展。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能填补音乐作品中隐晦的情感,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深度。

一、基于审美素养的“直觉”体验式教学路径

人的活动起点源于直觉的体验,这种体验基于生理感官知觉。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景色、听到动人的音乐、触摸到温暖的阳光、嗅到花香或尝到美味的食物时,这些直觉体验会立即触发我们的情感和反应,或愉悦的、悲伤的、惊奇的或其他情感。音乐鉴赏的起点是对音乐作品的直接审美感知,这包括听觉、触觉和情感等感官的参与。当听到音乐时,会受到音乐的声音、旋律、和声、节奏和乐器的影响。这些音响元素直接作用在我们的感官上,引发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一)从感官到想象的体验

审美对象往往是由多重感知元素构成的,其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种感官元素。单一的线条或孤立的颜色通常难以引发深刻的审美感受,因为综合的审美体验通常需要多种感觉元素相互交织和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音乐学习中,学生的感官通常是最早被唤醒的,音乐鉴赏的体验在感官的作用下进行,对音乐信息的搜集也因此变得更加准确。

以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为例,这首乐曲以其细腻而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精致的编曲和精湛的演奏,享有盛誉。词曲以第一段的“江楼钟鼓”为开端,生动描绘了残阳出红丽、微风潜江面的景色,随后以音乐表达了美如歌的主题,通过乐句的和谐相连和大鼓的轻声滚奏,传递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接着,文中的第二和第三段继续展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美景,江水如银,水中的倒影层层叠叠,令人如临其境。在文中的第五段“水深云际”部分,音乐再现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丽景象。乐队的奏响节奏加快,如同白帆点点,渔歌远近传来,构成了宛如画卷一般的场景。第七段通过琵琶的扫弦方式,再次点亮了画面,仿佛渔舟破水、波涛拍岸,呈现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这首乐曲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充分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中,这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领悟到民族管弦乐曲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设计了“如果你是诗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文中的诗人,探索文中描绘的月夜游历路线,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景象。学生依据乐曲内容尝试将自己置身于春夜的江边,感受江楼钟鼓、水深云际的氛围,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渔舟掀起波浪拍打岸边的场景。在这个多维感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乐曲中的江月画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琵琶管弦之美。

(二)从抽象到现实压缩空间的体验

音乐作品,特别是古典音乐,在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方面常常与学生存在巨大的隔阂。学生对这类音乐作品可能会感到陌生,因为它们距离现代生活和文化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然而,要想帮助学生真正欣赏和理解古典音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缩小这种审美差距,使学生与作曲家建立有效的审美对话。其中,关键的方法之一是在鉴赏过程中压缩时空,将学生引导到与歌曲家和作曲家在同一鉴赏场域中交流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首先,学生需要从听众的视角切换到作曲家的视角,尝试理解作曲家当时的情感、思想和创作背景。例如,《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作品。这个乐章的风格可以被描述为急促和戏剧性的。它以强烈的音乐动机开头,立即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乐章的节奏快速而不规则,充满了突然的音乐性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惊愕交响曲》的原因之一。音乐在这里时而突然加快,时而突然减缓,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让人感到充满紧张和惊奇。那为什么会创设出这种富有紧张感的作品呢?原来海顿是为了教训那些强赋风雅、昏昏欲睡的听众而创作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个乐章还以其强烈的动态变化和丰富的乐器编排而著称。不同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复杂而丰富的音乐纹理。乐章中的乐器组合也时常改变,使音乐充满了变化和活力。基于此音乐纹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变奏曲式”的音乐效果,以此来呼应说明为什么将其称之为“惊愕”,让学生学会欣赏此乐曲的魅力所在。

(三)由局部感知走向整体的体验

学生在感官和空间感知中所获取的体验也常常局限于片段式的观察,然而,要真正深刻地领略到审美的乐趣,需要将这些感性元素叠加并重新塑造,将它们融入整个文本或作品的环境中进行审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局部细节对于整体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在一幅画中,一片独立的颜色可能并不引人注目,但当它融入整幅画的色彩调和中时,就会展现出其美感。同样,一段单一的音调在完整的音乐作品中才能表现出其情感和力量。

例如,《第四十交响曲 第一乐章》这个作品包含各种感性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如果仅仅聚焦于其中一个元素,如旋律,学生可能只会听到单一的音乐线条。然而,学生要想真正欣赏这个乐章,就需要将所有元素综合考虑,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K. 550,第一乐章采用了奏鸣曲形式(sonata-allegro form),这是典型的交响曲结构。交响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快速的、充满活力的开场。在这一部分,莫扎特引入了主要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将在整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并且会在后续发展中变化和演绎。这一部分也包含许多音乐元素,如和声、韵律和节奏,以创造音乐的动感和紧张感。第一主题(Primary Theme)是乐章的开头,通常是一个醒目的音乐主题,往往由全体乐团奏响。这个主题的旋律和节奏将在后续发展中被探索和变化。发展部分是乐章的核心,莫扎特在其中对第一主题和其他主题进行了变奏和重新编排,常常包含音乐的高潮和紧张情节,同时对音乐引入了新的想法和主题。再现部分(Recapitulation)莫扎特回顾了乐章的主要音乐主题,但进行了一些变化,以与开头的第一主题相比较。这部分通常在音乐的和声、节奏和情感方面呈现一种回归和重复的感觉。最后,乐章会进入结尾部分,也称为Coda,在这里,莫扎特通常以强烈的音乐表达结束乐章,包含一些乐章中的重要主题元素以及新的音乐构想,以建立乐章的高潮。因此,当学生仅仅聚焦于一个元素,如旋律,他们可能只会看到音乐的一部分,就像观察绘画中的一小部分线条。然而,学生要想真正欣赏这个乐章,就需要将所有元素综合考虑,就像一位画家在画布上综合运用线条、颜色、纹理和材质一样。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整体美感和情感表达,体验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二、基于审美素养的“知觉”体验式教学路径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一首陌生的古典乐曲时,我们的直觉会迅速介入,会觉得音乐的旋律悦耳动听,或者节奏使我们感到愉快。这些都是直觉的体验,它们发生在我们意识到音乐的具体特征之前。然而,要更深入地理解这首古典乐曲,我们需要运用知觉。知觉包括对音乐整体结构的感知,如乐曲的形式、主题的发展以及不同乐器之间的互动。通过知觉,可以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意图,可能会寻找乐曲中的主题变奏,或者注意到乐队如何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这些都是知觉的过程,它们需要更深入的认知加工和思考。

(一)选择体验,激发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作为一种高级感受,是作曲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通过音乐作品进行传达,而听众则需要在鉴赏中去体验和感受这些情感。然而,学生的鉴赏经验有限,可能会存在对作曲家情感理解上的偏差和缺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曲家的情感,学生需要基于音乐本身去发现问题、选择体验,从而激发出审美情感。

以《第六交响曲 悲怆》为例,开始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下《第六交响曲 悲怆》的背景和作曲家的情感,以便学生对乐曲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播放整首乐曲让学生先整体欣赏这首交响曲,教师在此阶段不要提供太多细节。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构,包括标记不同部分的开始和结束,识别主题和重复元素,以及注意乐器的运用。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听音乐时感受到的情感。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如是否觉得乐曲中有悲伤、愁怨、欢愉等情感元素。教师可以选择特定的乐曲片段,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聆听,让学生专注于细节,如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学生可以讨论这些细节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分辨情感,聚焦美感

人的情感受理性支配,不论是作曲家还是听众,在审美情感中都存在理性的影响。人的审美体验并不只是简单的感知和感受的堆积,而是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综合和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朦胧的理解过程。在这种理解中,我们试图对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进行甄别和分辨,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审美态度。

以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这首合唱曲中的情感进行分类,识别出其中表达的情感元素,如激情、壮丽、自豪等,帮助学生明确乐曲中蕴含的多重情感。接下来,学生需要辨别乐曲中不同情感的表现方式。学生要仔细分析音乐元素,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变化、节奏的快慢等以及歌词中的文字表达。通过这种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每种情感是如何通过音乐来传递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进一步甄别和提炼乐曲中的情感,且需要关注乐曲中的高潮部分、静谧部分以及与歌词中相关的关键词汇,从而更准确地捕捉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情感的高潮和变化。学生可以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这首合唱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感和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怒吼吧,黄河》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充满激情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融合了情感、创造力和技巧。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音乐,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创造力,也能够学会欣赏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发现了音乐的美,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成为更全面、更有品位的人。

猜你喜欢
乐章作曲家音乐作品
小小作曲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