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2023-04-20 16:49:42艾力江努尔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效性时代政治

艾力江·努尔拉

(新疆大学 生态与环境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们相应需求、实现人们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征[1]。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重塑了社会结构与大众生活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下,国内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客体的自主意识也逐渐被唤醒,对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了迫切要求[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革新、方式优化与内容升级,有利于高校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特性与信息技术科技理性的合流,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趋势转向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受到波及,发生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从线性到离散、从质性到量化、从碎片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的深层次变革[3]。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充斥着巨量的数字资源,智能设备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与普及势头迅猛,这使得信息的生成、传播及获取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也推动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一些开放化、共享化、平等化、个性化的信息要素吸引了用户的视线,也对作为网络社会“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一定冲击。在这种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不断创新育人思维、创造信息文化,并主动吸收外界多元化信息,借助信息化潮流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大数据教学模式的优化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等革命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带来了数据支撑,也逐渐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实践模式与主客体关系。依托大数据技术收集有关学生思想行为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再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对学生行为实施提前干预,逐渐成为高校将学生问题行为掐灭在苗头阶段的重要路径,这无异于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造。

(三)教育大数据市场的繁荣发展

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不仅强化了信息传播效率,也使得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应时而生,让教学过程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在打破教育时空壁垒的同时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交流与共享。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困境

(一)“数字鸿沟”对教育实践的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

所谓“数字鸿沟”指的是以英特网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在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力的倾斜与结构失调现象[4]。促进地域均衡发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性手段,但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的专业性与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容易引发“数字鸿沟”问题。一方面,“数字鸿沟”加大了各区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占比差距。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等技术可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空限制,为大学生提供影、音、画、形等多元化感官体验。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依托于一定的配套硬件设施,这导致经济水平欠发达、基础建设滞后地区很难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信息获取、输出等方面均存在劣势,这也导致欠发达地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源与教学经验难以得到及时、全面、准确的审定与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受到抑制,并可能进一步引发决策失误、反馈失真等问题。

(二)“思维惯性”阻碍教育理念与工作方式的优化升级

在大数据时代,部分高校仍固守旧有的教育实践思维导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难以摆脱传统惯性的影响。也有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念陈旧,过分依赖填鸭式教育方法,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浅尝辄止,只得其形、不知其理,不具备有效整合传统教育模式与大数据思维特质的能力,更没有构建起“形神兼备”的“数据思政”新范式。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意识,却在教学实践中落入了“为了技术而技术”的窠臼,导致教育内容与新兴信息技术间的生硬拼凑和粗糙转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主体没有在理念上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据化趋势,导致数据化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积极拥抱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群体更需要个性化、趣味化的知识内容,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理念滞后,无法为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体验。

二是教育主体在观念上没有接受信息化的内容生产和传递方式。大数据时代,大部分教育工作都发生了看重过程性、交互性的重要转向,受教育者也更喜欢简明、风趣的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但相当比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这一转变的体察不够敏锐,没有及时摆脱旧有的模块化、严肃风格的话语方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单方面说教。由于吃不准大数据时代教育主客体间的信息交互要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有效满足青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精神渴望与心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信息茧房”加剧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同质化

优化内容质量、彰显理性色彩、输出人文温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但在大数据时代,基于用户点击习惯的精准推送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信息黑箱”“信息茧房”现象,加剧青年人思维同质性,进而容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客观性与价值导向性[5]。受“信息茧房”影响,部分学生容易被不良意识形态的思想诱导,形成单一化、非理性的认知并沉迷于自我话语体系建构中,这在无形中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引领、舆论引导的难度。同时“信息茧房”对教育者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碎片化、同质化和单一化,不利于差异化实践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贯彻落实。出于自我保护,学生们会对超出认知舒适区的信息资源产生认知疲劳,隐私侵犯、数据伪造、技术歧视等伦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信息恐慌[6]。此外,即便学生具备打破“信息茧房”的意愿,也很容易迷失在泛滥的“信息海洋”中。“信息茧房”不仅伤害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间接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基本遵循

大数据时代,高校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吃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主动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实时性原则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直观的变革是教育方式的增拓。实时性原则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快速应变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高效辨别有利信息与有害信息,借助数据技术追踪学生发展情况并实时给予正确引导,以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二)平等性原则

“数据思政”所带来的形式创新,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多元化数据资源使得学生在信息选择上的自由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同网络空间中的多元意识形态争夺话语主导权。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特质,对学生遭遇的现实困境与精神困惑展开平等而有针对性的沟通疏导。

(三)个性化原则

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不断朝着差异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发展势态。新势态催生新要求,高校必须紧密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优势与成长潜能,以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进步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还要有较高的战略眼界和一定的前瞻性思维,做到长远规划、着眼未来,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新困境提前布局、整体施策。要围绕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与载体的突出特点优化教育工作结构,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进步色彩。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以共享精神为指导增强教育公平性

大数据时代,数据平台的便捷性与组块化拉近了每一位用户的社会距离,学生、教师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集合体。这种协同化的社交新形态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带来了新契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巧妙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思维、协作手段与共享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为公平的方向发展。

一是尊重每一位大学生价值需求的独特性,营造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优良学习氛围,弥合“数字鸿沟”所产生的价值间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教研与行政机构应当恪守共享、共建与共治理念,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信息共享和不同区域协调发展。各教育主体应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主动参与到对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规划和评价工作中去,打破区域教学思维定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公平化。

二是在积极融入大数据潮流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整体化思维避免唯技术、唯数据倾向的产生。每一个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大数据时代,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力举措。要从个体全生命周期发展的视角看待教育客体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趋势,让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立德树人的本真力量。还要运用大数据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与创造性转化,在技术虚幻与人文实际之间找到平衡支点,主动适应、积极融入时代变化的要势之中,缩短小个体与大时代之间的数字距离。

(二)运用多样化手段推动“精准思政”

在大数据时代,运用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数据手段把握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赋能教育主体教学实践、拓展教育载体形式,依托分众化思维打造精众化教育内容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与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建“精确滴灌”的教育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主动适应社会整体与教育工作的数据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革新教育理念,发挥集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品德涵养、知识教育等为一体的主体知识优势,构建从泛化“电灌”到精确“滴灌”,从线下教育到线上线下结合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甚至多对一的“数据思政”新模式。

二是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构建“分众—精众”教育体系。遵循学生认知的动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关联性,建立集成学生多样化信息数据的数据库并构建分析模型,对库中数据进行精准化提炼、精确性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参数,进而把握不同层级个体间在思维方式、学习模式、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异同。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画像、人工智能、智能识别等高新技术高效生产并精确推送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话语相契合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把握教育对象的整体性需求,并在分类、分化、分众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健全“精准思政”教学体系。

三是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展开隐性资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根据主客体的特点精确选择介体,落实分众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导向,确保教育载体合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规律。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表现形式,并产生了诸多趣味、生动的隐性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敏锐的技术洞察力不断发掘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推动育人实效性的增长。

(三)依托互动思维打破同质化怪圈

除共享精神与多样性手段外,融入互动思维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之举。要应用互动思维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破除“信息茧房”所编织的同质化桎梏,增强受教育者思维的差异性。

一是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一方面,要增强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同新时代互联网话语体系的耦合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不应局限在书本、课堂、高校,而要聚焦生活、回归社会,让线下的教育活动以及与其相交织的现实生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来源。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与价值引导机制,划分网络活动的风险等级,并依据等级针对网络交流中可能产生的价值冲突、话语矛盾展开跟踪处理。在此基础上,贯通虚实场景,建立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交流协作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域拓展到虚拟空间,将虚拟世界中的新颖元素纳入到思想政治课堂,打造出接地气、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是建立混合型反馈评价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大数据时代,涌现出了林林总总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为教育客体观点的表达、思想的发散开拓了空间。得益于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的隐匿性、个人形象的符号化,用户来自权威审视的压力较小,较容易抹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身份差别,营造出畅所欲言、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人文性、专业性设置评价机制,再利用评价主题的多元化推动主客体交流互动,将评价的主体从教师拓展到学生,打造出师生、生生互评的评价体系,以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教学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并在教育过程中出具针对性预案,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态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在网络社交活动中主要是和影、音、画等要素打交道,这种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暖流很容易被网络世界中的技术冰冷所覆盖。因此,在构建互动机制、打造“精准思政”等实效性提升路径外,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认清大数据时代思政工作的系统性特质,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育为前提、以大数据技术为辅助,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育并举。

猜你喜欢
实效性时代政治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