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4-20 16:49:42郑晓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郑晓卉

(福建省委党校古田分校,福建 龙岩 364000)

创新是人类社会对世界进行不断探索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创新,从人工取火到蒸汽机、电力、计算机等科技的革新,每一个创新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并没对创新思想在概念上给出统一的定义,但其在思想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审视和洞察社会发展与创新关系的视角,对创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功能与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看来,创新是一种全面的、深层次的变革,它不仅包括技术、制度的创新,还包括思想、文化的创新。同时,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中看到创新的双重作用。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创新一方面其有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表现,另一方面其也有着不可消除的内在困境。

一、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根基

马克思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宗教神学影响甚广,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人们习惯于把人的存在、生存够归于外部力量,“造物主”“主宰”“恩典”等观念在人们思想领域根深蒂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人们对“创造”的狭隘性理解:“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1]这里的“创造”等创新思想来自于“我”之外的力量,而人自身是一个被动的附属,必须依靠其他力量来维持生活。马克思从自然辩证法划时代的区别于过去的思想,他评价到“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马克思从人的立场对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扬弃,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马克思从自然辩证领域对宗教神学的批判看到了创新的主体也就是人的主体,在根本上指明创新的主体向人的自身的回归。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关注到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技术的创新带来的经济深刻影响。马克思观察到人们认为创新是属于机器的、资本的力量,而不是劳动者的创造。劳动人民在技术的创新和生产的进步进程中,非但不能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相反,创新和进步似乎让劳动者在革新前显得“愚昧无力”贬值,“道德的败坏”的奴役。对创新的认识,超越了一般经济学家对技术创新的单一观点,纠正了社会学家对新技术带来社会影响的担忧。他不断用辩证法看待洞察技术、制度的创新给生产和劳动者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提倡拿起唯物辩证法的武器,用真理去维护客观事实,从剩余价值的角度开展了,指出创新的必然性源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论证生产方式的创新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使社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变化。

二、马克思创新思想的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基本矛盾中理解创新的作用。马克思科学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就是调和生产力矛盾运动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手段和机制。“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定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生产方式的创新问题主要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的作用更深远,也是最具有革命性力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创新将造成僵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没有创新将桎梏生产力的发展,这势必会引起更大的冲突。因此,对待旧生产关系的约束只有通过谋求新的生产力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简单来说,以革新的发展的来解决发展的矛盾。

一种制度形成和演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关系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其也禁锢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时,就能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其也会是发展生产力路上的重大阻碍。所以,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每个节点的变化。因此,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本质相适应,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生产的社会关系等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科学技术,无法摆脱消除私有制制度下的剥削、周期性的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造福人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发展舞台。[4]

第二个维度是剩余价值视角下的创新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中,谈到个别的一些资本家通过采用更好的工作方法在一些特定的生产部门中实现超额利润。例如:新发明、改进生产机器、制造新的配方等来提高生产力。即先进科技和管理方式,对生产力起着核心作用。马克思深刻指出,创新其实就是生产要素的科学组织与剩余价值的完全利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现代化来发展生产力。其实质归结到底就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和劳动条件的革命。资本家们追求的创新其实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压力,另一部分是外在动力。资本主义的竞争从实质上来讲其实就是创新的外部压力,同时也是新技术竞争中的重要内容,资本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创新的外部牵引力成为市场需求的动力,因此也可以说消费一面是创新的目标,一面是发展的动力。如何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结构的升级和方式的演变从一定角度都可以提升。从生产的角度看,创新是必然,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商品符合市场需求,建立新兴的产业部门和提高产品的创新会从根本上扩大社会分工和交换价值体系,同时也促进了资本的积累,释放了相应的资本和劳动力,从而创造了新生产部门和新工艺从而提供新的价值来源。

三、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守正创新。创新是人类活动的形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回应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认识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一)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人的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是创新实践的主体,一是重视关键人才。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在人才工作中坚持系统观点,既要重点抓好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的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也要立足长远,培养、引进、用好各方面人才,给基础研究、冷门绝学等领域人才支持和关注。在全社会都营造尊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人才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有才能的人有平台有。优化人事管理方式让人才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在各自专业领域上创新。二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即创新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创新更是融入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实践活动中。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氛围,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专业技术评价体系,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创新意识、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在奋斗和劳动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型人才辈出,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5]的生动局面,以创新引领人的全面发展,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伟大力量。

(二)把握创新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倡的思想意识必须要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发现客观规律。创新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关键引擎。在科技、管理和教育领域最能集中体现创新的含量。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的基础平台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方式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高校优化培养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平台、队伍和人才。企业梳理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重视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创新的技术、服务和体制提高竞争力。搭建创新平台,吸引更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集中技术人才到研发创新的建设中,形成良性互动,为我国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注入力量。切实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三)深化拓展创新领域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创新尽管在一定程度下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但最终成果无法由大多数人共享,甚至加剧了异化程度。因此,只有建立新的,有利于大多数人的生产关系才能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创新实践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创新依靠全体人民,创新成果应该惠及全体人民。要以技术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生产、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中,敢于全面深化改革,树立改革不止步,改革无禁区,改革生产关系中制约创新发展,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方面。改变自主创新不足的薄弱环节,弘扬创新精神,突出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创新制度支撑。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优化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历史规律地不断发展。[6]

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是实践和思维的进步,也同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不仅仅代表着实践和思维的发展,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泉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创新表征着实践的发展性和思维的进步性本质。通过不断地创新,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其次,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没有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其他动力也就不会发生作用。如果社会中没有创新,那么推动社会进步的其他动力也就没有了力量来源。生产力会停滞不前,新的生产关系也不会产生,从而影响上层建筑的发展。创新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创新可以带来更加高效的生产方式,减少对传统土地、资源等要素依赖,提高生产力的利用率。创新也可以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方式,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的发展。[7]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忽视,重视创新在民族精神中的弘扬和发展,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在创新性活动中只有人民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善于从发展的实际中抽象、反映探寻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根本问题。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实质及其中国价值,就在于要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维护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我们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8]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组织上有领导核心,在思想上有理论指引,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全面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把握发展阶段和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