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斌,刘世高,刘影波,洪美锐
(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3)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政府驻地,公路、铁路均东接楚雄、南联临沧、西进保山、北上丽江,是滇西交通枢纽中心、滇西旅游集散地。目前,大理市生猪存栏10.82万头,年出栏22万头;牛存栏1.45万头,年出栏0.8万头,生鲜乳产量2.46万t;禽存栏189.10万羽,年出栏133.68万羽,产蛋量0.88万t。随着物流产业和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越来越方便,随之而来的是动物疫病传播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给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不仅事关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畜禽产品有效供给,还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1]。
根据大理市人民政府设立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相关文件、大理市农业农村局三定方案及2022年大理市机构编制文件,大理市市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设置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科、畜牧兽医中心。大理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为大理市委、市政府直属领导的非法人机构,负责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整体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由农业农村、财政、公安等多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主要围绕动物疫情开展动物疫病信息收集、评估、上报和疫情扑灭协调指挥工作。大理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科现有工作人员3人,主要负责拟定辖区内畜牧业、兽医事业、畜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监督管理兽医医政、兽药及兽医器械经营并核发相关证明。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属于公益一类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原大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畜牧工作站、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合并职能职责设立,核定编制总数52个,实际在编46人。涉及动物防疫的职能主要是承担全市动物疫病的排查、采样、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负责突发动物疫情的预警、应急响应和应急物资储备、技术培训;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运输、屠宰环节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乡(镇、街道)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机构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组为主。大理市在1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各设立一个畜牧兽医工作组,目前在编在岗34人,承担辖区内畜牧生产指导、服务,并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排查、疫情报告、疫情处置、无害化处理、动物产地检疫等工作。
村级防疫力量主要是村级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主要由各乡(镇)根据养殖情况选拔有一定畜牧兽医基础的临时人员组成,由乡(镇)负责培训、考核管理,报请市农业农村局备案。主要职责是在市、乡(镇、街道)指导下协助开展畜牧兽医科技推广、重大动物强制免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人畜共患病监测净化,并协助官方兽医开展产地检疫等工作。目前,全市在册村级防疫员有174名,其中30岁以下4人,占2.3%;31~40岁33人,占19%;41~50岁53人,占30.5%;51~60岁56人,占32.2%;60岁以上28人,占16%。
大理市动物疫病防控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州、市动物防疫资金补助预算。畜牧兽医机构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经费列入市级公共应急财政预算。2020—2022年各级到位资金分别为168万元、220万元、201万元,主要用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检疫及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工作经费基本满足需求。
大理市动物疫病检测技术支撑主要依托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兽医实验室,实验室始建于2004年,负责大理市动物疫病诊断,动物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预警预报、风险评估,动物疫情收集、汇总和上报。实验室总面积305 m2,有12个分区,配备主要仪器设备57台(件)。2017年,通过云南省农业厅兽医实验室考核,成为BLS-1生物安全实验室,2022年5月,通过省级兽医实验室续展考核升级为BLS-2生物安全实验室。兽医实验室设置专业技术人员4人,从事检验工作10年以上1人,5年以上1人,检测人员通过省、州两级业务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能较好完成各级部门下达的监测任务。通过大量的实践,实验室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能熟练掌握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技术,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开展工作。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非洲猪瘟等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大理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并及时更新《大理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工作方案》,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在动物疫病应急工作中,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市级预备队由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从相关部门临时抽调,乡(镇、街道)预备队由乡(镇、街道)工作组人员组成,村级由村两委成员和村级防疫员组成。在日常工作中,结合春、秋两季畜禽强制免疫,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业知识培训,并定期组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全面行动,及时控制疫情。
大理市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在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建立了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1个,乡(镇、街道)临时应急物资储备处13个,市级储备库配备冷链设备和专用仓库,储备动物疫苗、消毒物资和人员防护用品,实行专人、专库、专账管理,定期盘点检查,及时补充更新,确保应急物资种类齐全、储备充足、性能良好。乡(镇、街道)临时储备库配备冰箱、冰柜等冷藏设备,储备常规的应急消毒药物、人员防护用品、动物疫苗,满足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需求。
2022年,全市完成生猪集中免疫口蹄疫20.96万头(次)、猪瘟18.86万头(次)、蓝耳病16.85万头(次)、仔猪副伤寒15 851头、猪肺疫1 875头;牛集中免疫口蹄疫2.64万头(次);羊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各1.42万头(次);家禽禽流感290.77万羽(次)、新城疫(Ⅰ、Ⅱ)各188.22万羽(次)、禽霍乱4 000羽、马立克氏病3 000羽、法氏囊病2 700羽;犬、猫狂犬病9 058只。通过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针,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
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大理市启动市、乡(镇、街道)、村三级网络疫情报告机制,着力保护全市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安全与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从2017年实验室认证通过到2022年,兽医实验室已完成BLS-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现有设备能够满足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项目的要求。2017—2022年,累计完成监测87 260份,其中免疫效果监测27 141份、疫情紧急监测1 867份、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监测19 074份、高致病性禽流感及非洲猪瘟等重点动物疫病监测7 520份、血吸虫病监测31 658份。在巩固监测成果的同时,2022年,大理市申报了1个疫病净化场和1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大理市兽医实验室为疫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承担起日常监测任务,市、乡(镇、街道)两级防疫体系机构承担起官方日常监管任务。目前,疫病净化场和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已完成省级验收,正在申报国家级验收。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主要依托设置在各乡(镇、街道)的13个动物防疫机构实施,动物产品检疫工作由市畜牧兽医中心派驻官方兽医至屠宰场实施,市、乡(镇、街道)两级检疫人员均通过派出学习、现场培训、线上学习等不同方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有效推进了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大理市农业农村局定期开展畜禽调运监管、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规程等各项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培训,并及时更新技术规范,在养殖、屠宰、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等高风险环节严密布控,确保全市肉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自我国发生非洲猪瘟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以来,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给养殖业带来极大威胁。大理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立即抽调农业、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预备队,及时布控,迅速建立和完善防控机制,压实防控责任。大理市农业农村局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导小组,实行责任挂包制度,包乡挂点人员协助和督促乡(镇、街道)做好疫情排查和处置等防控措施,完善值班带班制度,保持信息畅通。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加大对生猪养殖、经营、屠宰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动物疫病防控意识,减少了大理市非洲猪瘟疫情风险,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
大理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是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2009年全市达到省级传播控制标准,2019年达到省级传播阻断标准。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各乡(镇、街道)至少完成6 000头以上家畜血吸虫病检查和5 000头以上预防性投药,目前,已陆续完成市级传播消除达标验收74个村委会,计划2025年全市达到传播消除标准。
面对奶牛结核病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方法检测耗时、准确性不高的弊端,大理市畜牧兽医中心针对性地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比对测试,最终选定准确性较高的γ-干扰素检测方法进行推广应用,2021年申报并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审批,作为2022年农业科技主推技术,在全省推广。
根据文献数据,动物防疫人员力量薄弱是普遍问题[2]。由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洱海保护等重点工作需要,市、乡(镇、街道)两级畜牧兽医编制人员被借用、抽调到其他部门的现象十分突出,个别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组甚至没有配备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另外,自2014年生猪屠宰监管职能由商务部门划转到农业农村部门以来,没有遵守“编随人走、人随事走”的原则落实畜禽屠宰检疫及监管人员编制,导致检疫人员紧缺,真正能落实到防疫体系的固定人员严重不足。
以2022年为例,全年收到中央资金和省、州配套动物疫病防控资金201万元,用于采购动物疫苗的资金需要120万元,用于检验检疫、物资储备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资金至少需要80万元,用于疫病监测试剂和设备维护更新的资金非常有限。随着动物疫情的复杂变化、检测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国家标准的不断革新,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对疫病防控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大理市兽医实验室57台(件)设施设备中46台(件)是2010年以前防疫体系建设采购的,部分设备已经无法使用,设备更新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
大理独有的民俗美食“生皮”需要生猪屠宰企业生产加工火烧猪,考虑到安全因素,火烧过程无法将猪胴体挂在输送架上,烧制完成后更难将猪胴体挂上架,生产工艺不能按照《畜禽屠宰操作规程 生猪》的要求进行屠宰,导致派驻屠宰场的检疫人员不能按照技术规范实施,给屠宰检疫工作增加了严重的困难和职业风险。
传统观念认为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就等同于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及动物疫病常规诊疗处置,主要服务于畜牧业生产发展,还没有提升到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高度上来。其实,目前发生于动物之间的疫病,如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Q热、猴痘、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已威胁到人类健康。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畜牧业养殖经济效益始终是第一位,动物防疫工作反而是附属工作的观点依然存在。因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体现于畜牧生产中不发生重大疫情,因此很容易被社会忽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畜牧业经济工作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没有改变[3]。
6.1.1厘清职能职责
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特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优势。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新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特点,认真梳理、修改、完善职能职责,合理设置岗位,匹配相应的人员,实现岗位高效化运行。同时,各级政府要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上升到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来抓,切实改变动物疫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让专业技术人员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
6.1.2优化配置防疫队伍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如织网,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和防疫员应具备基本的生物安全知识和诊断动物疾病能力,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长期抽调到其他岗位后,参与培训和实操的机会减少,一旦发生疫情,意识跟不上形势发展,错判、误判会影响整个疫情扑灭的效果。建议地方主管部门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优化村级防疫队伍,不断完善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保障,筑牢基层防疫体系。
6.2.1健全人畜共患病及外来动物疫病信息共享机制
农业农村、卫健、林草、城市管理等部门要继续加强人畜共患病及外来动物疫病信息共享,及时沟通、联合执法,加强对未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或者免疫技术规范实施免疫接种饲养动物,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开办动物饲养场所、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和无害化处理场所等风险隐患的跟踪监督和执法监管;协同开展流浪犬治理、迁徙鸟类和野生动物调查,解决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问题;协同督促城乡犬只定期驱虫、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工作;协同开展草原灭鼠工作,强化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降低鼠疫传播风险;协同开展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共同促进建立、健全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长效机制。
6.2.2完善疫情监测预警及分级响应机制,畅通疫情报告渠道
按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进一步完善疫情应急报告制度、应急值班制度,按照分级报告制度落实疫情排查、疫情报告、监测预警、检疫监管、应急处置等工作,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防控体系,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各项工作措施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6.2.3完善分级联动机制,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
动物疫情防控跟新冠疫情防控类似[4],需要各级上下联动,横向相互协调,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养殖户、贩运户、屠宰企业共同提高防疫意识才能最大限度防止疫情传入引起大范围传播。要做好动物疫情防控,需要各级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共同建立防控机构,以社区、村委会为基础,利用好基层组织力量,建立动物疫病网格化管理。市、乡(镇、街道)、村三级防疫人员做好养殖户宣传指导,充分调动养殖户的自我防控意识,全民防控,联防联控才能减少动物疫情大范围传播,降低动物疫病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