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文 娟
(延安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 陕西 延安 716000)
传统出版是以纸质材料等有形物质为载体、以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种出版方式。传统出版物按照其出版的特点和编辑的方法可以划分为图书、报纸、期刊等类型,高校学报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定期出版的期刊。数字出版是运用数字技术来搭载传统出版内容,并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它以网络为渠道,以数字内容为介质,搭建起由内容提供端、技术支持端和受众构成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高校学报要想在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保持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可观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深入探究在保证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搭建起连接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桥梁,从而推动高校学报出版的转型发展。
高校学报作为一种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宣传国家政策、服务地方发展、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传统高校学报通常以纸质形式出版,读者可以在图书馆、书店和邮局等处购买或订阅其实体刊物(纸质)。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高校学报传统出版受到强烈冲击,并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传统出版物的受众逐渐流失。伴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时间、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学报传统出版的方式,受到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冲击尤为明显,加之高校学报内容审核严格、出版周期较长等特征,使得学报纸质刊物的大量受众被数字出版分流,受众的大量流失直接导致刊物发行量的减少,而订阅学报纸质刊物的受众越少,刊物的发行量就越小。高校学报传统出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形成了固定的出版方式,如果不能做到根据市场需求更新学报内容的载体,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报的健康发展。其次,熟悉传统出版的编辑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逐渐断层。由于传统出版行业发展不景气,高校学报编辑部在老编辑退休后较难吸纳青年人才充实编辑队伍,从而导致了编辑队伍人员老化、年龄结构断层。最后,传统出版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高校学报传统出版主要是通过纸质期刊的编校、印刷、订阅与邮寄来实现传播的。每期学报出刊后,除了编辑部给当期作者还有一些固定的作者及评价机构邮寄期刊,其余大部分是通过邮局或书店发行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如果读者不了解具体的订阅方式与购买渠道,就无法得到刊物。这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也不利于高校学报的高质量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数字出版的兴起不仅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而且也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各式各样,主要包括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地图、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其中手机出版物又有彩铃、彩信、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游戏、手机小说等。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其在出版周期、绿色环保、海量储存、按需出版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其数字出版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学报的数字出版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发展,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数字出版周期性短、时效性强的特点。目前,高校学报一般采用在线采编系统完成投稿、查稿、审稿、返修、编辑、发行等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编辑通过电脑在线操作完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过去传统出版过程中,审稿、编辑、校对等各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如果某一环节出现差错,整个编辑出版的进程都会受到影响。相较而言,数字出版就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风险,并且可以实现网络首发、优先出版。例如,某篇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论文经过编辑三审三校定稿后,可以直接上传到知网上发表,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时效性,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质刊物出版滞后的问题。
高校学报的数字出版还具备查询快捷、绿色环保的特点。如果要在学报纸质刊物中查阅某篇文章,需要逐年逐期逐篇地翻阅,有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数字出版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读者只需要在电脑中简单地输入几个关键词或者作者的姓名、文章的题目就可以检索到文章,大大节省了时间。与此同时,很多学者在做学术研究时,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数字出版物可以使其快捷地查到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此外,绿色环保也是数字出版的一大特征。学报纸质刊物在编辑校对时,要打印相应的文稿以供编辑三审三校,有时遇见复杂的问题,还会多次打印出来以供重复讨论与修改,每期刊物定稿后还要印刷几百册甚至上千册,这不仅要花费大量资金,无形中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数字出版则规避了以上问题。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无纸化阅读,高校学报的数字出版就是响应这一号召的具体实践。
数字出版通常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加工,通过计算机、云操作来进行数据的存储、加工和转化的过程。相对于数字出版而言,传统出版主要依靠印刷品来保存原有的数据,文本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纸质泛黄、字迹模糊不清等问题;加之年代越久,需要保存的期刊过多,导致空间的占用面积不断增加,有些过刊只能被当废纸处理掉,造成资源的浪费。存储量大是数字出版的一大特征,通过计算机、网络、硬盘等载体,不仅可以大量存储信息,还有利于后期对信息的查找与归类。此外,成本低廉也是数字出版的特点。就在线采编系统而言,编辑部只需要一次性支付采编公司费用,就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在线使用编辑、校对、存储、上传等各种功能,避免了传统出版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品支出,花费的成本相对低廉。
高校学报传统出版的流程一般分为“审稿—组稿—编辑校对—定稿—出版—发行”等环节,每一项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程序复杂,而且耗时耗力。一篇文章从收稿之日起,要进行若干次修改、复审、外审直至终审,确定用稿后,还要经过三审三校、互校等环节,最终才能定稿印刷、出版并发行,整个周期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影响整个出版的流程。相反,数字出版则不同,它集所有的流程于一体,通过电脑和网络在线上操作完成,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优化了具体的操作流程。此外,数字出版还有按需出版的特点。传统出版必须事先确定好印刷多少册,有基本的起印数量,都是以一本期刊为出版的最小单位;而数字出版则不同,它的编辑加工过程是无纸化的,出版的最小单元是基于知识版块的,何时出版、出版数量等都是较为灵活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需排版。单就这一点而言,高校学报的数字出版就节省了大量的出版经费,换言之,就是可以将节省的这笔资金投入到技术更新、人才建设等方面,从而提升高校学报的综合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2]高校学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按领域来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但是如果按目的来分析,两种出版方式都以最大程度向受众传播知识为目的,二者有融合发展并形成合力的可能。数字出版相比于传统出版,其传播形态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所承载的功能与责任也更为重大。从总体上比较,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有独特的模式和传播方式,很难简单地认定哪一种出版方式具有决定性优势,一定可以成为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方向。换句话来说,数字出版是对传统出版方式的重新定义,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的内容重新加工,形成一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融合的出版新形态,只是信息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革,故将其视为对传统出版的重新定义更为妥当。高校学报传统出版延续至今,过程的权威性和内容的专业性是其内在的优势,而数字出版在信息化时代也有自身顺应时代潮流的特点。因此,对于整个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如何有机融合与创新是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3]。从这一重要论述中能够捕捉到未来出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即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将成为党的宣传的舆论阵地,都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因此,要用创新融合的思维方式去应对新时代出版领域的各种新问题和新需求,明确媒体融合发展对于整个行业的重大意义。为此,本文基于融合发展的理念,探索了高校学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路径。
所谓一体化全媒体平台是指集采稿、审稿、返修、校对、存储、发行、运营为一体的数字化出版形态。 高校学报在已有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创建一体化全媒体平台, 借力全媒体平台,变“中心式”传播为“发散式”传播, 扩大受众范围,这是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有机融合的基础, 也成为高校学报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学报经过多年的策划与经营, 已经形成了一些品牌效应,树立了一些创刊理念, 设置了众多特色栏目, 积累了较多数量的高质量出版刊物,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体化全媒体平台的搭建夯实了理论基础。 同时,完善出版融合平台的创建, 也需要加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有效协作, 实现资源和管理的共建共享, 继承原有办报模式的可取之处,创新培养互联网思维, 提升各版块之间的线上线下联动, 从而形成一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充分融合的人才队伍, 打造出一套技术资源共用、内容资源共享、渠道资源互补的出版融合协同运作模式。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受众关系和内容形式日益融合互通,挑战与机遇并存。高校学报要牢牢把握新媒体时代全方位、全覆盖和全通道的传播特点,运用媒体管理系统和内容管理系统,不断整合资源、优化共享。同时,还“需要日益强化全媒体出版的理念,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以二维码、链接网址、搭配有声内容等不同形式的附加增值服务”[4]。在全媒体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可参考国家级全媒体采编空间的研发成果,构建属于自己学报的全媒体平台。当然,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理性思考自身在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在搭建一体化全媒体平台的过程中,推动出版融合平台的建设和组织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内容传播全过程的实效性。
高校学报传统出版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以内容优势赢得文化发展优势, 这一理念是所有学报都要坚持的办刊原则。 数字出版物的特点是内容的海量和阅读的便利, 但是如果抛开数字化的载体, 单就内容而言, 数字出版物并不具备传统出版所内含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从业者必须明白数字出版要想出彩, 其重点还是要提升内容的质量, 纸媒要想扩大影响力也必须借助数字出版。 因此,推动融媒体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更新载体的同时要全力提升内容质量, 把高质量内容产出作为核心竞争力摆在关键位置。 对于精品期刊的打造, 需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高校学报不仅要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积极创建特色栏目, 在知识内容方面狠抓落实,保证原创性;而且要创新阅读版式,重视传播手段,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数字出版只有做到在新载体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融合发展, 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高校学报也应该及时总结自身的不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时代的受众更易接受视频、图文融为一体的出版形式。学报必须在传统出版经验的基础上“求变”“求新”,学报编辑也必须学习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在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设置多个版块,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群体的需求,增加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双方的获得感。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指出:“传播媒介的现存形态必须针对新型的媒介作出改变”[6]。当前,高校学报传统出版需要在坚持以编辑为主的基础上,牢牢树立以用户为本的理念,通过换位思考去分析读者的需求,为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出版物,以获得自身长远的发展。高校学报编辑要深入学习数字出版的相关专业知识,改变传统出版编辑的角色定位。
出版活动还要“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原则。”[7]在坚持用户为本的原则基础上,高校学报要充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致力于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高校学报都非常注重自身社会效益的评价考核工作,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本,切实考量用户的真实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效益,努力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8]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有机融合是高校学报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学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其本质是基于前者的内容,采用后者的形式,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出版新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9]高校学报要积极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8],持续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积极探索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高校学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其融合的实质就是“内容+形式”的一种“创新”表达,即传统出版作为高质量内容的提供者,数字出版作为内容的新型载体。从出版业整个发展历程着手考察,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出版方式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合理性,因此,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无优劣之分。数字出版在内容上继承了传统出版的严谨,传统出版在形式上借助数字出版的“外壳”得到了长足发展,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学报既要明确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又要积极应对时代给整个出版行业提出的全新课题,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培养问题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寻求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升编辑队伍的人力资源厚度,提高数字出版机制的建设水平,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全新改变,最终实现高校学报出版的数字化。高校学报只有直面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科学改革出版方式,坚持探索挖掘特色形式、特色栏目,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摸索新路径,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