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新文科建设为视域

2023-04-20 06:3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科专业课程专业

王 才 章

(井冈山大学 政法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自2015年始,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出支持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2020年11月,社会工作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提出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1]。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国家政策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成为社会服务行业的紧缺人才。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提到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主动适应社会服务产业发展需要[2]。当前,社会服务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但从行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发现,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了岗位上需要继续培训,而且其知识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已有研究也指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3]。与此同时,也有社会工作毕业生反馈,所学的知识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能直接运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又没有完全掌握。“十四五”规划提到“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1],这一政策从宏观层面推动高校专业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知,进一步强化了高校人才培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相关教学改革实践也将围绕这一原则展开[4]。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来自用人单位和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反馈,使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亟需思考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如何回应社会需求,如何缩小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这是本文需要探究的问题。根据《社会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伦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课程[5],本文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界定即依据此定义。

一、 新文科建设视域:回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教学

当前,高校专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专业本身也需要更新观念和创新培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新文科建设最重要的理念和内涵之一是要求高校文科专业教育需要注重回应社会需求。

1. 新文科建设推动文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更新

在2020年11月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重要抓手”[6]。新文科建设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强调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7]。针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有效实现新文科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需要采取把准文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文科人才培养改革等措施[8]。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等领域的众多文科专业开始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其根本在于新文科建设所引发的对专业生存环境的重新思考,引发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变化。特别是传统意义上强调高校在知识贡献和引领上的作用受到一定的挑战,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更趋于紧密,文科教育需要打破专业界限,及时回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从教育方法上来说,新文科建设进一步引发了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特别是强化了文科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课堂实训与课外实践得到了更多重视。

2. 新文科建设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一个特别强调应用性的专业。在新文科建设正式提出之前,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就已经在开展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如“校-政-机构”合作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模式[9],“田野+项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0],“三重整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11]。除了这些培养模式之外,也有基于具体课程改革的探讨,如在“农村社会工作”课程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弥补传授式教学对实践环节忽视的不足和缺陷[12],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13]。受新文科建设的影响,目前也有研究者提出循证实践模式和新文科建设可能存在教学方法的“表”和成效产生机制的“里”的互构性关系[14],也有基于“家庭社会工作”这一具体课程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的“以本为本”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15]。新文科建设引发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更注重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回应社会需求。

总体来说,新文科建设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但是社会工作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及课堂教学探索,其实已经初步具备了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基于新文科建设视域探讨专业发展,其中比较主要的方面是立足于专业课程探索如何进行设计与教学,特别是如何通过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缩小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二、 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设计,重点是了解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他们对于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了解每个专任教师的专长,提升教师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胜任力。以下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论述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1. 把握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高校专业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参照《社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但其只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方向,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高校具有一定的灵活度。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愈加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形势,这导致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这首先需要了解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社会服务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这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类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也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了解行业的需求,需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社区、民政类事业单位等组织进行访问调查,同时关注当前行业的招聘需求,特别是招聘需求中关于人才核心能力的需求。此外,参加行业交流会议,与实务界同行交流,也是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一种渠道。根据近年来对行业的访问调查,当前行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聚焦于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策划与执行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这些能力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可以重点培养的,而要培养这些能力则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吸收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议

由于没有接触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机会,当前行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是不了解的,而如果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与行业缺乏联系的话,行业也不可能给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课程建议。行业对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受教育阶段,以及从刚毕业学生中间接了解,这使得行业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了解非常匮乏。从对于行业专业人才的访问调查中发现,他们对于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类课程设置表达了相应的建议,而这些建议主要围绕行业需求展开。如:当前国家政策倡导和行业需求相结合,实务类课程可以增设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党建社会工作等方向,以及增加公益项目策划与管理、SPSS软件应用、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等课程。这些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及培养的能力是行业比较急需的。与此同时,由行业相关人员的调查中了解到,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来说,不能因循旧有的理论教授方法,而应该开展相关的实践操作,鼓励学生根据课程所学自主开展项目实践或课题研究。

3. 完善培养方案与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了解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能力要求,以及了解行业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议之后,需要参照行业的要求和建议,从完善培养方案入手。一般来说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等内容,培养方案要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行业需求等定期完善,这样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目前,多数院校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加重了专业实践模块的学分,进一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同时,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根据当前社会服务行业对医务、禁毒、志愿服务管理等人才的需求,增加和调整了一些课程。与培养方案对应的是,为了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更适合行业需求,需要对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特别是突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对应,以及根据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议,适当的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回应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回应行业的需求和建议。教学大纲的修订一般具有周期性,能够及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近年来,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也逐步对教学大纲修订进行制度化及流程化的建设,从而定期指导相关专业开展教学大纲修订。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教学大纲的修订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修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

4. 提升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胜任力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最终由任课教师来推动和执行,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动力和能力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那么再好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也难以发挥作用,专业课程教学也难以回应社会需求。所以,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教学水平好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为了使得自身的课堂教学更贴合社会需求,一方面是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如承担“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师,通过参加“萨提亚家庭治疗工作坊”培训,使自己更了解比较前沿的家庭社会工作方法;承担“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学术交流研讨,了解更多有关社区工作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特别是根据自身教学专长,主动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提高课堂效率。此外,任课教师也需要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利用行业最新的资源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更贴合社会需求。

三、 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效果评估展开。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在这四个方面将社会需求导向贯彻进去,可以起到强化社会需求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的引导作用。

1. 以社会需求的价值、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

专业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般分为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价值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情感,以及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知识目标则是围绕行业需要的知识展开培养,特别是有关专业发展的最新知识;能力目标表现为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技巧,并能够在实务情境中操作,解决具体的问题。在探索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围绕社会需求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但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强调对专业价值认同的培养,以及强化对最新知识的教授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完善培养方案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来实现。当前,行业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专业教师的课堂目标设定,特别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专业课程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教学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价值、知识和能力逐步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倡导和要求。

2. 根据行业需求调整和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社会倡导的价值及需要人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促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背后体现了任课教师需要从“我要教”向“要我教”的观念过度,“要我教”体现出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我教”更凸显出任课教师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不是完全被动适应。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内容的合理性及新颖性,已有高校通过收集当前社会工作行业的最新案例,整理成案例数据库,然后依此进行实务类课程教学,从而使课堂内容相对更丰富,更能反映行业的需求和发展状况。除了通过建立最新的社会工作案例数据库之外,还可通过修订教材及自编教材等方式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行业的现实需求。此外,通过增加专业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特别是课外实践内容,带领学生到社会服务机构、社区、民政事业单位等地开展参访、交流及开展服务实践,这使学生更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其中就强调了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6]。任课教师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接触实务部门,就是这种合作的具体体现。

3. 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以回应教学与培养目标

为帮助教师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同时也为了使得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更贴近, 需要评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和是否回应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并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 以及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 通过建立合理的、系统的评估机制, 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来监测教学质量, 并推动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进[6]。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主要由教师自评、教学督导、上课学生、教师同行来评价, 但是为了回应当前社会需求, 需要优化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来说, 特别需要注重引入行业评价。 当前,已有很多高校通过每年定期进行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来了解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但是针对具体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还是较少。 此外,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始注重过程评价, 探索不同形式的过程评价方式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的过程中, 注重听取来自行业关于学生课外实践效果, 以及他们对于课堂教学改进等方面的意见。

4.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面对越来越丰富、新颖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课堂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的学生,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需要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转变传统的“以教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迈进,这也符合新文科建设“坚持学生中心”的倡导。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在小组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服务情境来策划和带领小组,任课教师进行同步指导。在个案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相应的故事情境,赋予参与的学生相应的角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情境模拟体会到服务对象的心理,并联系相应的服务技巧。同时,也可采用视频教学方法,通过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视频,呈现课程所教的知识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现实情境中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此外,也可以通过开放课堂弥合课堂与社会边界的方式,聘请行业的兼职教师、创造条件邀请国内知名社工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督导及案例分享等。加强课后实践,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同步实践环节,如通过小型调研、项目策划与执行、社区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吸收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

四、 结 语

新文科建设作为未来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对于推动当前偏向应用型的文科专业转向具有显著影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应用型的专业,其在培养过程中对于应用型的回应主要看其是否贴近社会需求。新文科建设契合了文科专业,特别是偏向应用型文科专业转型发展的形势要求。基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探讨,目前只是触及了新文科建设中对于优化课程建设的要求,未来需要基于课程建设迈向专业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理念更新等更深层次的探索。

社会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探讨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回应社会需求,这是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趋势。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这种回应主要依赖于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社会工作专任教师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来自学校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阻碍。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越来越强调专业培养如何更好回应社会需求,这需要从学校制度建设层面进行优化,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以及相关行业支持,探索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与社会行业的合作,推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专业课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豆文科作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孙文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