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瑶,宋炳卉,孙崇勇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从“守望相助”到“乐善好施”,从“积德行善”到“兼济天下”,善良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以其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而闻名,从“孔融让梨”到“大公无私”,处处都体现为他人着想,以自身行动来回馈他人的善举。研究者将个体在社会决策中有意识地关注他人做出让渡他人决策的“小善”定义为社会善念。社会善念(Social Mindfulness)最早由van Doesum[1]等人基于相互依赖提出,是指个体在进行社会互动时可以优先考虑他人的意愿和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人对他自己结果的控制,进一步做出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我国学者窦凯等[2]将社会善念定义成一种心智技能和意愿动机,即对别人可以做出的选择进行关注并能够主动的做出不限制他人选择的决策。田一等[3]人则认为社会善念是一种个人具有的优良品质,这种优良的品质在社会交往场景中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能够感知他人状态、尊重他人的选择、并愿意作出选择的让步。上述关于社会善念的定义都是将社会善念归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做出的主动的让渡他人的利他意愿或行为,但是窦凯[2]等人提出社会善念不仅仅是一种动机或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特质。
国外学者Mischkowski 研究发现社会善念既有状态特征,又有特质特征。社会善念是一个涉及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层面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其定义和内涵可能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对于社会善念这一概念还未达成统一。本文基于以往文献的整理归纳和相关理论成果的梳理,对社会善念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尝试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其产生及影响机制,并探讨了社会善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于社会善念的测量方式,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Van Doesum 等2013 年提出的SoMi 范式。SoMi 范式目前已成为衡量社会善念的重要参考,它是由择笔范式中“唯一或非唯一两种选择”的设定所激发所提出的,它取决于留给或限制他人的选择,是一种决策任务。在双人任务中,第一位选择者从一组三到四个物品中进行选择,并提供另一个人将接着进行选择剩下物品的信息。其中一个物品在某一方面是独一无二的。例如,两块三角形的饼干和一块圆形的饼干(只有形状不同其他均相同)。如果第一个选择者拿走了独特的饼干,那么这位选择者就被认为是缺乏社会善念的。反之则具有社会善念。
这种研究范式被学者广泛应用,2021 年Engel[4]等学者研究发现当实验中物品价值低时会表现出社会善念,但是随着物品价值小幅增加,绝大多数人不再表现出社会正念。所以,研究范式的广泛应用过程中选择物品的价值应该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为了将社会善念这一概念更加本土化,我国学者田一[3]等人通过对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了社会善念在中国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性格特征,并开发出社会善念的自陈量表,为其相关理论及实践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的测量方法,为社会善念在本土的后续实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经生理因素是影响社会善念行为的基础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人类社会认知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包含前额叶皮层、扣带回、杏仁核等多个脑区的活动。学者Lemmers 等通过功能性磁共振研究发现,社会善念与左侧前额叶皮层、右侧顶叶皮层和尾状核的活动有关,个体行为的善良程度与前文提到的脑区高度相关。除了与相关脑区的关联,部分生理激素也被验证可以调节社会善念。例如,催产素是亲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激素,它的产生可以提高个体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并且提高社会认知。根据陈琪[4]等人的研究,催产素能够稳定地激发社会善意,而且不会受到性别和外貌吸引力的影响。除催产素外,一些其他激素也被推测与社会善念相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激素的影响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而且激素的作用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环境、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善念的产生机制。
认知因素影响着个体实施社会善念的能力。具有社会善念的人必须要“看到它”,才能为之而行,所以“看见”的认识要素是社会善念产生的基本要素。而其认知建构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执行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认知建构的认知理解。执行功能是一种有意识地运用和调节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从而实现对认知建构的重要基础。Van Langeetal 认为,善念受认知负荷、时间应激等因素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执行功能。在三种主要的执行功能中“更新”“转换”和“抑制”,其中“抑制”是影响社会善念最重要的部分[5]。一些学者对社会善念与人际响应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善念与同理心、观点采择以及幻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但其与心理理论及性格型信任的相关性不高,感知社会善念却与状态信任具有很高的相关,且具有一定的预测程度[6]。
个人的特质对于感知他人、理解他人、谦让他人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些特质并产生高社会善念。研究表明,六大人格特质中,具有高宜人性的个体社会善念的水平相对更高[7]。有学者研究发现宜人性与参与理解他人信念和处理社会信息过程的后扣带回皮质体积呈正相关,这一区域在人际交往中解读他人的想法和意图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其它特质也能够影响到社会善念,具有外倾性的个体,更加开朗、乐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建立起积极、互助的人际关系,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从而促进社会中的善意和友善。同时他们也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能够促进利他行为的表达,更加自如地向他人传递正能量和帮助[8]。
因此,外倾性特质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成长,而且有助于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善意。除此之外,在个人价值取向和竞争取向中,人们更多地将个人的利益和竞争优势放在一起,而在亲社会价值取向中,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社会的正义和公共福利上,因此,人们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善念。亲社会价值取向者更看重人的社会价值,在社会交往情境中重视双方关系,并且更倾向于支持社会公正和平等,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他们通常更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环境是影响社会善念的重要因素, 如社会距离、社会阶层、社会互动方式、反馈类型、权力感、地位感、社会排斥等。研究表明,相对于陌生人,人们对熟人表现出更多的善意,Van Doesum 和Van Lange[4]还探究了个人与互动者之间的亲密程度对其社会善意的影响,发现在交互过程中,当互动对象是令人厌恶的人或竞争者时,人们表现出较低的社会善意。国内研究结果表明,高、低主观社会阶层的社会善念无显著差异;但受试者对于低社会阶层的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社会善念。学者严益霞[9]等发现社会善念的高低存在情景效应,在合作情境中,积极反馈下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善念,但其在竞争情境下呈现相反趋势。更有学者研究显示,权力感对社会善念行为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受支配性动机的调节。个体在进行社会善念行为时,其所拥有的资源和地位会对其产生影响,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当个体拥有较多资源时,其在进行社会善念行为时会更加主动、积极,但如果个体拥有的资源较少时,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逃避和不做社会善念行为。
大量研究证明正念训练可以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正念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增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提高人们的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和敌对情绪。此外,正念训练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情感智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正念与社会善念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正念引导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持更开放的态度——甚至是赋权的感觉。吕怡清[10]通过实验证明正念训练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社会善念水平,并且这种影响可以持续至少8 个月以上,而这种影响的产生与共情的作用密不可分[11]。因此,正念训练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身心健康,而且可以通过影响共情让个体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移情是导致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移情水平和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12]。Van Doesum 等人在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也通过研究证实,个体的社会善念与移情的三个维度,即同情关怀、观点采择、想象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袁博[13]在研究中验证了移情训练活动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拓宽了移情训练在社会善念领域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移情训练在教育、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综上,当前心理领域对社会善念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目前已有本土化的测量方式。社会善念的生成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它的生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人们对社会善念的内涵逐渐理解。未来可在以下几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首先,未来对于社会善念的内在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探究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善念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为塑造和推广社会善念提供重要参考。通过了解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促进社会善念的方法和策略,明确需要关注的细节和方向。
其次,未来低成本小善可以成为社会善念得以反映的契机,低成本小善可以引导广大民众更好地理解并融入社会善念的理念。它们可以直接体现出社会价值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领悟社会善念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小善行为也更容易接受和实践,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行为习惯。未来低成本小善可以成为社会善念得以反映的契机,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升级,而且有助于培育出更多的善良人才和组织,为社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未来应从群体利益角度探究社会善念,在探究社会善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而且需要从群体利益角度出发,深入探究社会善念的形成和演化的规律和机制。从群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关系,探究不同群体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机制,为建设共同繁荣、和谐稳定的社会提供科学依据。总之,社会善念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