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风”字

2024-01-25 09:38■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春风万物太阳

■田 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一、风字解

太阳在天地间运动,水蒸气蒸发出现寒热变化,产生空气的流动,便形成了风。《素问·八正神明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便由此产生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风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升降运动,在空气的运动变化中便产生了热力环流理论。其形成过程,见图1。

二、八风

太阳循黄道作周年视运动,便产生了八方之风。《灵枢·九宫八风》[2]阐述。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其谓“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中宫”就是“地中”,即观测地。在“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古人认为,“地中”就是风调雨顺的地方,在“地中”竖立候“八风”的旗帜,从“地中”候“八风”。甲骨文将“地中”写成“、”,立于地上的立杆上面有旗帜,通过旗帜看风向,即“朝八风”,与立杆测日影,候日影长短同义,一个候风向,一个候日影[3]。通过察看日影,了解日地相互运动的位置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了解风向以候其气。于此可知,风与太阳同步,随着太阳四季运动变化产生了不同的风,春天刮东风,夏天刮南风,秋天刮西风,冬天刮北风。

秋天从西方吹来的凉风和冬天从北方刮来的凛冽寒风伤人阳气,只有从东方吹来的和煦的春风和从南方吹来的暖风带着旺盛的生命力使人体阳气生发,身康体健。《灵枢·九宫八风》以八方来风的强弱引发人体不同疾病的产生,可以说是我国较早人体健康预测的方法,见表1 和图2。

表1 九宫八风内外伤表

图2 地中候八风图

《灵枢经·岁露论》补充出“候四时八风”多在“正月朔日”(见表2)。

表2 正月朔日预测灾害表

东方婴儿风,东南方弱风,南方大弱风,西南方谋风,西方刚风,西北方折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八方来风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为了身体安康,必须避开刚风、凶风对人体的伤害,从而选择弱风处居住,这就是所谓的择吉风水,说明讲究住宅风水不是迷信,而是一项很重要的建筑学理论。那么如何选择避免刚风、凶风而就弱风的居住地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古人“喜东南厌西北”的自然观以及“尊左”的风俗习惯。为了避开伤人的寒冷的刚风、折风、凶风,这就需要有高山挡之;为了获得东、南方吹来的对人体有益的徐徐暖风,则需开怀纳之。根据这一需求,建筑师对宅址基地提出了“山环”——三面环山的选址要求,形成“负阴抱阳”之型,从而挡住东北方的凶风、北方的大刚风、西北方的折风及西方的刚风,而怀纳东方的婴儿风、东南方的弱风、南方的大弱风。由此可知,人们选择宅院基址的自然环境,是由风向风力决定的,追溯其源确是由太阳的运动在起决定性因素,(见图3)。

图3 山环避风示意图(何晓昕《风水探源》[4]

前方河流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河水蒸发升腾,在三面环山的空间内形成了有温度有湿度的舒适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人们居住。这就是古人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是创建国都的“地中”。《周礼·大司徒》说:“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国焉。”[5]在“地中”建国,故称“中国”。首都北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选址的,背靠燕山挡住了北方凛冽的大刚风,西有太行山阻挡住西北方、西方吹来的折风、刚风,东方、东南方开怀面向海河、渤海,是天地造就的风水宝地。

三、风主生

《说文》又说:“风动虫生,从虫,凡声。”说明先有“风”之动,然后才有“虫生”,风的存在是“虫生”的条件。“虫生”之风,是春天的婴儿风,春风生万物。说明古文为本义,从虫风为引申义。

风从日,所以风是太阳的使者。太阳的作用谓阳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风生万物。《河图帝通纪》和《龙鱼河图》称“风者,天地之使也”[6]。刮热风,是在告诉我们太阳来到了我们身边。刮冷风,是告诉我们太阳远离我们而去。《说卦传》[7]“风,入也”“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可以吹拂进入万物,使万物生长,没有比风更为急速的了。《周易》巽卦为风,故巽卦《彖传》说风“以申命”,风的最大特性就是代表太阳号令天下,风性动,万物都要顺从太阳的命令随风而动。《乾坤凿度》说:“巽为风门,亦为地户。圣人曰:乾坤成气,风行。天地运动,由风气成也。上阳下阴,顺体入也,能入万物,成万物,扶天地生散万物,风以性者。圣人居天地之间,性禀阴阳之道,风为性体,因风正圣人性焉。《万形经》曰:二阳一阴,无形道也,风之发,由地出处,故曰地户。户者牖,户通天地之元气,天地不通,万物不蕃。”所以《周易》女后卦《象传》称此为“后以施命诰四方”。后即君后,是皇帝。诰同告,形容太阳的阳气普照大地四方万物。《黄帝内经》里说的八风,代表八方之风,它演绎了太阳的周年运行轨迹,人们通过对风的观察,不但可以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还可以了解万物随太阳生长的规律。

春风的功能是什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世间万物随春风而繁茂,逆之则萎靡。《字汇·风部》记载:“牛马牝牡相诱曰风。”牛马乃泛指动物,牝牡指阴阳男女,相诱即相恋,有了雌雄相交,就能繁衍后代。这一特性,《说文解字》用“风动虫生”概括之,人是倮虫,是对风“生”本义的形象写照,并另创一个“风”字来表示。古文是本义,这个风字是引申义。风的这种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首先就反映在《诗经》国风中,《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的重视,以及对“生”的环境的重视。《礼记·月令》记载在仲春之月,燕子到来的时候,国君要亲自带领后妃九嫔到送子祠堂,祈求子嗣绵延,并在野外交媾,以示繁衍的重要性,还命令一国男女都要去过野合生活,违令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8]风是由气的流动形成的,所以风的核心是“气”,气随一年季节的变化而分风、寒、暑、湿、燥五气,主宰世间万物的生、长、壮、老、死。人虽为万物之灵,亦不出此自然规律。《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风主生的功能,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中外都有此论,印度佛经《大宝积经》卷五十六《佛说入胎经》[9]就记载了此说:

凡入胎者,大数言之,有三十八七日。

初七日时,胎居母腹,如榍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名羯罗蓝。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性,风界动性。

第二七日,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部陀,状如稠酪,或如凝酥。于七日中,内热煎煮。

第三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刀鞘口,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曰闭尸,状如铁箸,或如蚯蚓。

第四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为内门,从先业生,吹击胎箭,名为健南,状如鞋,或如温石。

第五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摄持,此风触胎,有五相现,所谓两臂、两髀及头。譬如春时,天降甘雨。树林郁茂,增长枝条。此亦如是,五相显现。

……

第三十八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蓝花,此风能令胎子转身向下,长舒两臂,趣向产门。次复有风名曰趣下,由业力故,风吹胎子,令头向下,双脚向上,将出产门。

至三十八七日,将欲产时,母受大苦,性命几死,方得出胎。

此以七日为一小周期,三十八个七日为一大周期,共二百六十六日。胎儿每一个七日周期的生长发育是由风来完成的,这不是对“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的活脱脱写照吗?不是对“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最好的注释吗?

四、风生雨布

春天阳气的生发,送来了徐徐温醺的春风。春风吹拂,水气升腾,阳生阴长,鸿雁归来,万物复苏。春天的雨水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反映。《礼记·月令》记载,在古代到了春分前后,君王还要亲自下田耕地,带动民众春耕,现在的植树节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写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春风吹过,野草的生命立刻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铺盖整个大地。诗人用一句“春风吹又生”形象的描绘出了大自然起起伏伏的蓬勃生机,这就是自然规律。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恩惠与快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春风情有独钟,用其生花妙笔尽情地吟咏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孟浩然《咏柳》)、“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代黄庶《探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白居易《春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唐代孟郊《连州吟》)……从众多千姿百态赞美春风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春风的魅力,其魅力是春风给自然界带来的盈盈生机。

春风化雨,滋养万物,古人有“春雨一滴滑如油”(宋代《景德传灯录》卷一)、“春雨贵如油”(明代解缙《春雨》)之赞。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春夜雨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随着春风飘然而下的细雨,诗人用拟人手法赞美春雨是“好雨”,好在适时,好在“润物”,好在无意讨“好”。一个“知”字生动传神的表现出春雨遵循自然规律,适时出现在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潜入夜”“细无声”,和风细雨渗透入物,不流失才能“润物”,不像狂风暴雨毁物伤人,表明“好雨”有意“润物”。其有意“润物”却无意讨“好”,细细密密“无声”地下着,不惊动酣睡的人,却送给人们晨起时满城万紫千红的春的美景。

谚语有云:风是雨的头儿。春风春雨像一对亲姊妹,是生命的使者,使大地盎然生辉。它们总是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为人们无私奉献着,伟大而不邀功,像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赋予人类蓬勃生机。

五、教化之风

风是太阳的使者,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太阳的这一丰功伟绩却是由使者——风来布施的。风无孔不入而恩泽万物,古人利用这一自然现象,由天道推及人事,以国君比太阳,以风喻德教。《古今韵会举要·东韵》说:“风,王者之声教也。”又说:“风,上行下效谓之风。”《汉书·武帝纪》说:“导民以礼,风之以乐。”颜师古注:“风,教也。”这就是风的教育意义。《诗经》中十五国风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风,就是“讽”,以委婉劝告来打动人;风,就是“教”,用光明正大来教化人。《诗·周南·关睢·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天子用风诗教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天子。《论语·阳货》:“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论语》中,孔子经常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强调学习《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

时代在发展,近年来,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跟风吹捧西方文化。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丢,大力提倡传承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家风教。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有着其特殊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强国富民,百姓安乐,这才是国家风教的主题,任重而道远。

六、结语

这就是“风”字的起源和基本含义。

猜你喜欢
春风万物太阳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太阳几点睡觉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