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渝婉,李同奇
(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260;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大势,对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问题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城市“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政策、方针,重庆市创新推进社区治理工作,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陆续确立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区,以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社区居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此,本课题选取重庆市三个“互嵌式”社区作为调研对象,对其治理现状开展实地调研,为政府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建言献策。
重庆市是一座拥有56 个民族的城市,据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3205.4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17 万人,占人口总量的6.77%,69%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城镇居住。
课题组属于多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常常通过多个研究对象之间的横向比较来发现规律,研究其共性和特性得出结论,共性相互印证,特性相互补充,以此提高研究设计的周延性和外在效度,提高结论的说服力。在选择案例时,“典型性”是案例选择的标准,可以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完成。对此,课题组选择了重庆市江北区Y 社区、大渡口区H 社区和涪陵区G 社区三个“互嵌式”社区作为案例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个体访谈(见表1),被调研对象有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
表1 被调研社区居民分布基本特征
课题研究过程中,向三个社区共发放问卷336 份,回收有效问卷307 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1.4%,其中Y社区97 份,H 社区83 份,G 社区127 份;共进行个体访谈27 例,其中社区居民22 例,社区工作人员5 例,有效访谈率100%。有效问卷对象的基本信息和人数分布如附表1、图1 所示。
附表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图1 个体访谈对象人数分布
为了解重庆城市“互嵌式”社区目前的现实特征,课题组设计了考量维度并具体化为评价指标,选取了三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为案例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个体访谈与结果分析。其中,问卷调查主要搜集综合数据并加以分析;个体访谈主要考察社区居民的现实困难、听取各方意见。
实现城市“互嵌式”社区的建设目标,把握其实质是为了实现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关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以现代社区治理的科学原则为依据,明确社区组织是促进社区居民关系的抓手和助力平台。基于处理好各族居民关系和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双重价值取向,课题组设计调研考量维度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即社区居民共同体意识、社区居民关系、社区治理工作认知与社区事务活动参与、社区治理评价(见附表2)。
附表2 “互嵌式”社区调研测量指标
从三个社区的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情况来看,重庆城市“互嵌式”社区治理既有显著成绩,又有现实困境。
1.社区居民关系和谐稳定
从调研中的三个样本社区均可以看到社区良性互动现象,足以佐证其对各族居民和谐关系形成了重大影响。调研数据显示,均有95%以上的问卷调查居民认为与邻居的关系“非常和谐”或“比较和谐”。其中Y 社区5位不同民族的居民表示经常与邻居串门,G 社区2 位少数民族居民表示与小区不少汉族居民关系较好。从这些数据看出,目前在重庆城市“互嵌式”社区场域中,具备较为和谐的居民关系基础,这将有利于城市“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的展开,进一步通过推进社区的稳定与发展带动城市的稳定与发展。
2.社区居委会的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在三个“互嵌式”社区中,均有80%以上的问卷调查居民和80%以上的受访居民表示,社区的政务信息公开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均有50%以上的问卷调查居民和50%以上的受访居民表示,社区居委会在对社区重要事项决策时会征求社区居民意见,特别是50%以上的受访居民表示社区重要事项由居民代表大会决策;向社区居委会反映过问题的被调研居民中,均有80%以上的问卷调查居民和50%以上的受访居民表示“问题都一一解决”或“问题解决了一部分”。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Y 社区在居委会的努力下,为62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搭起“你教我学新疆舞,我教你学普通话”为主题的“你教我学”大舞台,努力建设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园。H 社区精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习交流园地、宣传教育基地、服务管理阵地、组织领导高地“四块地”,建设了“家和”文化广场、图书室、排练厅、健康小屋、健身步道、“老吾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室等公共服务场所。
1.居民交往交流行为存在差异
图2 呈现了三个“互嵌式”社区被调研居民分别在邻里交往、邻里交流等方面的状况。可以看出,在社区各族居民交流方面,G 社区认为“有隔阂”的比例最高,这是因为该社区民族类型比较多,各族居民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相互交流有一定困难。例如,G 社区受访居民曾女士谈道:“总的来讲,我们社区的氛围还是很好的,我看到社区经常举办一些活动,街道和社区领导也很关心我们。但我们是少数民族,很多人都语言不通,所有互相交流不多,因此我们很少参加社区的活动,大家彼此之间不太认识。”Y 社区和H 社区的邻里交流“没有隔阂”的比例较高,互动交往频繁,这是因为它们地处主城繁华地段,互嵌格局形成较早,属于标杆型互嵌社区。对类似于G 社区这样居民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的社区来说,首要目标是消除社区范围内相对闭锁内向的小群体意识,因为这会使社区中出现以小群体利益为基础的意识冲突,加剧社区治理的内源性损耗,导致治理决策效能降低,进而带来“集体行动困境”。
图2 调研社区居民交流交往情况
2.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强烈但较少付诸行动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互嵌式”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意愿是比较强烈的。当问及“是否愿意参加由社区自治组织举办的各种社区活动和社区会议”时,均有80%以上的问卷调查居民选择了“比较愿意”或者体现更高参与意愿的选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主观参与的积极性在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动时,还有一定阻碍,主观数据的可观性和实际统计的参与度有一定偏差。例如,H 社区受访居民赵先生谈道:“我隔壁住的是一户少数民族同胞,平时进出碰到会点头打个招呼,但有几次邀请他们参加社区活动,他们都拒绝了,可能还是不太适应社区的生活和管理方式吧,也可能对我们还不够信任吧,我很希望和他们交朋友的,也希望他们以后多参加社区活动,联络民族感情吧。”由此可见,扩大参与行动应成为建设“互嵌式”社区的重要切入点。从三个“互嵌式”社区来看,尽管60%以上的社区居民对国家政策、社区治理相关政策制度、社区居委会治理工作等有一定了解,但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或不公平对待时,75%以上都是向亲友寻求帮助,而很少向社区管理部门寻求解决办法。例如,G 社区受访工作人员黄女士谈道:“我们平时很关心社区居民的,也经常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他们还是很愿意跟我们讲。但是还没等我们处理,他们已经自己寻求亲友的帮助了。”由此可见,社区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帮扶作用、助民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发挥。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是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其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调研数据显示,三个“互嵌式”社区中均有90%以上的被调查居民参加了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城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等,有近50%的被调查居民购买了商业性医疗保险,20%左右的被调查居民购买了商业性养老保险。但均有近50%的被调查居民对于当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评价持“一般”或“不太满意”的态度。可以说,按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与要求,上述“互嵌式”社区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调查中反映出的数据为社区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在包容性、自我弹性和公平公正性方面要根据“互嵌式”社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改进。
通过上述重庆市三个城市“互嵌式”社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重庆城市“互嵌式”社区建设初步取得成效,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互嵌式”社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二是社区居民心理有一定隔阂,统一的社区认同感建设仍存在巨大阻力;三是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准备不足。由此可见,重庆城市“互嵌式”社区治理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精准化,结合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政府应对社区治理实行抓大放小、总体掌控、过程监督,既要避免因事设岗导致政府组织臃肿不便,又要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基层政府应主动调整治权结构,放权瘦身,建设有力社区自治组织,下沉治权接地气,强健治权促稳定。在科学民主原则的指导下,基层政府要建立科学、有效、权责分明的居民代表委员会或居民议事会,要严格按照民族、年龄层次、性别、工作等指标确定居民代表的结构和人数,这是充分反映、吸收社区居民意见、提出有效社区治理措施的前提保障。候选、议事、换届和退出改选机制都要参考已有经验和社区实际进行制订,并考虑到可能的突发变化,给组织架构设置留出调整和容错空间,从而保证“互嵌式”社区公共治理的核心架构具有可持续性、长效性和对社区的全覆盖性。
“互嵌式”社区治理组织除了建设一般性社区居民共同活动外,还应针对社区实际情况,组织有利于民族互融、文化互通的各种活动或安排。一方面,开展“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实践活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持续深入各族居民家中,与其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共同工作,在共同生活中了解他们的习惯和文化,在共同工作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共同居住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例如,在社区居民家庭中选出性格外向易于沟通的代表,参与较为大型的家务活动,共同度过周末或节日,互相理解和欣赏各自的民族生活方式,推动民族共情;又如,鼓励青少年互相认识,互相介绍,互相分享各自的民族故事,参与特色游戏活动,通过共同的活动体验,促进各族青少年的情感共融,发展民族情谊。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特色的节日,开展和组织文化活动,在形式上采用大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方式;在内容上以简单、有趣和鼓励协同参与为主,在共同体验中增加各族居民间的文化认同。通过以上非固定、动态的互嵌举措,进一步增进居民之间彼此了解、尊重、包容、欣赏、学习和帮助,形成独特的具有包容性的社区文化,从而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重庆“互嵌式”社区目前的发展程度看,社区服务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但是为了满足多元需求,对“互嵌式”社区在服务的种类、质量方面有更高要求。社区治理组织需要充分利用上级财政支持和社会、社区自身资源,拓展社区传统的半行政半社区公益(即居委会主导的各种常见社区服务)的服务形式,引入社会资源(如正规慈善组织、学生团体、志愿者组织等)和社区人力(有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热心居民),进行非营利性质的社区服务,如义捐、义诊、义务修理、衣服缝补、免费法律援助、用工信息发布、民族歌舞培训、民族绘画绣工培训等。还可以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引入有资质、有信誉的企业等社会营利组织,针对小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捷的有偿服务,如汽车检修、土特产销售、民族文化旅游推荐、技能培训项目、银行卡办理、家用电器销售等,方便社区居民享受便民利民服务。“互嵌式”社区提供的社区服务,还应在服务内容上针对社区居民的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对社区内居民有家庭成员偏老弱、经济收入不高的情况,可申请专项扶贫经费设立定期的“儿童和老人餐桌”;对社区内的贫困人口开展扶贫工作,举办“社区送温暖”活动;配套建立专门服务流动人口的服务站、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政策咨询、事务处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在文化生活方面,要满足社区居民在风俗习惯、饮食习惯、殡葬服务、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可以开设文化交流窗口,举办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推动社区居民间的联谊,让社区“内互嵌”的状态内生为和谐互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