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丹丹,施红珍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体系的重要力量,其不仅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且心理状态也比较敏感和活跃。因此,高职院校要保证大学生心理状态完整,利用积极调试手段引导大学生调整心理情绪。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对大学生心理影响越发严重,在面对就业时,大学生心理状态复杂多变,既存在步入社会的新奇与激动,又要面对就业压力所带来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挖掘大学生内心想法,利用有效的形式调试大学生心理状态,使其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就业动力,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
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其本质是从事一项固定职业,保证劳动行为得到社会认可。就业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事社会劳动;二是社会认可劳动价值;三是劳动必须得到报酬。在开展就业活动时人们都具备基础的就业心理,其是指就业者对自身就业行为和就业状况的思考,为取得合适的职业岗位所做出的准备工作。而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主力,其就业心理可以分为情绪心理、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能够基于这三种就业心理概念进行就业规划,保证就业心态完整[2]。大学生就业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三方面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塑造正向性就业思维,保证具有动力性心理素质,能够推动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实施。
压力作为一项物理学概念,能够通过躯体变化进行直观观察,还能被用于表达心理状态上。心理压力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刺激超过个体承受限度,使得个体心理出现有别于往的负面发展。心理压力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在要求高,自身能力无法满足;二个是个体能力有限,无法保证外部要求落实,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压力对个体状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可控状态,以认知、情绪和行为三种心理本质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建设,缓解就业行为带来的持续性紧张心理状态,避免过大就业心理压力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特征进行深度研究,可以有效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发展情形,为后续心理压力调适提供基础条件,保证大学生心理情绪稳定。第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具有普遍性[3]。当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面临毕业时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恐慌心理,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状况不甚乐观,无法有效保持心理稳定,严重者会影响生活状态。第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具备差异性。心理压力的影响能力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其会受到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在不同大学生心理压力体现中,有些学生抗压能力强,心理受影响状态就轻;而有些学生抗压能力弱,受影响状态就严重。
就业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够保证大学生稳定步入社会体系发挥自身力量。找到满意工作是每一位大学生的本质需求,但是由于当下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岗位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大学毕业生,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增,进而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要积极调适大学生心理状态,保证大学生心理状态稳定,使其能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实现就业目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利用心理调适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其准确认知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避免出现盲目追求岗位的情况,影响其情绪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推动大学生完整心理建设[4],避免出现逃避竞争行为,消弭负面心理状态带来的就业困难,保证大学生积极开展就业行为,以良好状态实现就业愿景。这样还能帮助大学生完成负面情绪排解,降低心理负担的影响力。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积极投身社会体系建设之中,利用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就业压力影响范围较大,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毕业存在焦虑感,对就业存在一定逃避心理,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完成就业,找到满意工作,又不利于彰显大学生社会价值。因此,高校应利用心理调适能力引导大学生改变心理状态,让其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难题,通过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完成就业任务,最大限度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大学生人生价值体现在劳动奉献方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成长需求,是大学生后续进步的关键因素。所以,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人生价值内涵,保证大学生通过岗位职业实现劳动创造,为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同时利用心理调适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改善认知偏差情况,抚慰焦虑情绪,促使大学生实现正确择业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培养主阵地,其教育目的本质是培养综合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大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不仅要保证大学生有效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重视大学生心理状态。健康的心理状况需要适当压力进行激励,以此维持大学生的上进心,但由于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突破阈值,使大学生心理情绪复杂,压力过大影响整体心态平衡度。所以,要应用全面心理调适体系引导大学生舒缓自身压力,加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活动变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5],需要时刻注意大学生心理变化情况,促使大学生在就业抉择时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就业动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需求,成功就业。
当今,“00”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优越。但是,在大社会环境中,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从重速度、重规模转向重质量、重效益。就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此时发挥得愈发重要,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也显得更加灵活,大学生就业呈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震痛”[6]。
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下社会就业环境较差,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加。政府调控手段不够深入,无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且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市场运转机制利用能力,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转不畅。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体系,无法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无法保证大学生就业理念塑造。同时,高职院校缺少完整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影响就业效果。
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形成与其家庭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学生就业观的建立与完善深受父母择业观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目标受到父母价值观念的主导,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提高。父母缺乏现代化就业理念,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还处于传统思维体系之中,为子女带来了心理压力。同时,父母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期望与现实冲突,激发心理情绪波动。
大学生缺乏有效自我调适手段,对就业心理压力缺少纾解方法,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建设不完整,心理压力过大。大学生自我认知调节能力不足,缺少正确就业观念。同时,缺乏情绪宣泄渠道,导致大学生心理负面情绪无法排解。
社会就业环境是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采用改善社会就业环境的方法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避免压力突破承受阈值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深化政府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应结合大学生毕业情况和人数进行就业市场宏观调整,结合经济发展和人才应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降低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经济建设,推动生产力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人才应用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应利用“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这样既能够实现基层工作新鲜血液注入,还能全面提高基层工作技术含量。二是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市场运转机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引导,保证市场资源倾斜与应用,完善市场就业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基础条件。同时,提高就业市场协作能力,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联动性,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实现为大学生服务的目的。政府还应激发公共就业服务水准,完善公共服务机构功能,保证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落实与适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是大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根本要素,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本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基础上进行心理状态疏导,避免大学生受到就业心理压力影响。一是应加强思政教育引导作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作为思想体系建设,认知能力加强的重点课程,能够实现对大学生观念的塑造与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观念引导,避免其陷入就业压力囹圄,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这就要利用思政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需求,结合现实情况和自身能力选择就业目标,保证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岗位发展的趋同性。二是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职业规划,以此降低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保证教育内容的心理调适能力发挥作用。三是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充分整合校园心理教育资源,推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综合性服务,有效纾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同时,加强创业教育内容落实,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样不仅能迎合创新创业发展理念,而且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7]。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点部分,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需要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父母的作用,推动家庭教育效果的发挥,以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一是优化父母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压力一部分来自社会环境,另一部分来自父母的期许与愿景。父母的就业观念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要重视父母就业观念内涵,引导父母改变传统就业理念,主动参与大学生就业情况总结,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与能力本质,提高子女就业竞争力。父母应鼓励子女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不要将自身想法强加到子女身上,以此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保证心理调适作用。二是降低父母对子女的预期期望值。父母应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变化,改变自身想法,打破传统就业思维桎梏,发挥父母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结合大学生自身能力素养进行灵活就业岗位选择,保证他们对自身实际能力准确掌握,降低对子女预期期望,避免高期望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同时,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提供基础条件,保证大学生就业自主权,降低压力困扰。
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在缓解就业压力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激发大学生自我调适功能,以心理学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状态改变,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对超过承受阈值的心理压力具备良好的排解方法。一是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调节能力高职院校应利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具备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在就业问题上能有效结合认知心理进行岗位选择,实现就业目标。大学生加强对外部就业环境的准确认知,实现对外部就业环境发展态势的准确掌握,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理念,避免产生心理焦虑。二是提高自身意志品质。高职院校应全面注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加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为就业行为提供基础条件。大学生应明确就业目的,基于自身能力与素养进行就业方向选择,秉持坚强意志内涵进行就业目标实现。以正确心理状态看待就业挫折,将心理压力转变为就业动力,推动大学生实现就业需求。三是定期宣泄不良情绪。大学生应注重自身情绪变化,避免就业压力导致心理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大学生应定期进行情绪宣泄,缓解心理压力同时推动情绪稳定,应利用倾诉法、转移法等形式调节自身情绪状态。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越发严峻,这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带来就业压力,倒逼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进行心理情绪引导,实现心理调适,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在实际缓解压力过程中应从塑造良好就业环境、推动教育指导工作落实、加强家庭教育作用和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入手,构建集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于一体的多维度压力调适体系,形成“3+1+N”的调适方法助推大学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