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婵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选择致力于构建面向市场、能力以及社会的教育体系,在全新的发展格局下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提出全新高要求,而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无法满足会计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可通过产教融合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技术型人才。[1]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环节需要从职业岗位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培养发展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转变我国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水平偏低情况,充分利用岗课赛证深度融合前提,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2]
1.课程体系与岗位对接
在岗课赛证深度融合背景下构建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期间,需要从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角度出发,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设置专业未来发展岗位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同时也要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衔接岗位标准,保证学生个人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3]同时行业产业新技术标准、岗位需求是高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行动指南,而相关信息往往掌握在企业手中,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水平才能实现与岗位的精准化对接。会计专业需要通过调研来明确会计专业所对应的专业岗位,以岗位作为主线开展工作分析,并设置专业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岗位真实需求安排不同阶段的培训内容,由企业以及院校导师共同合作构建教学队伍,校内教师作为校内导师,企业员工作为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导师,利用校企合作来强化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可根据岗位技能标准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借用学徒制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至企业项目任务,同时通过编制岗位实践手册以及实践教学标准来提升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2.教材内容与岗位对接
高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二者协作下为学生搭建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与实施高精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高校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实现高校会计人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组,通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活动,重构课堂教学系统,继而实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的互通。此外,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有效厘清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水平,通过设立专业用于新形态教材的开发项目,全面推动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
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职业特殊性,要求会计专业毕业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以及中级会计师等证书。为确保高校学生能够顺利考下各种资格证书,专业课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需尽可能与会计考证内容保持一致。为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以及高质量就业,需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中,选择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课程的相同点与衔接点作为切入点,逐步优化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学期、分学年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解后进行融合,确保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进度无缝衔接,同时也要将职业技能培养内容纳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培养中所采用的新标准、新规范引入日常教学活动,确保高校会计日常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于生产实践内容。
对于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对基础能力培养阶段、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以及拓展能力培养阶段,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考核需要由院校教师考核、企业教师考核、竞赛成绩考核以及职业技能考核共同构成。在将“1+X”证书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过程中,需要对接行业企业的证书评价标准,并开展模块化的课程改革活动,将职业技能培训模块纳入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水平,提升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借助校企合作搭建以岗位实操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利用课程融通制度以及学分制度来鼓励学生获得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获得相应的计算学分。此外,将职业技能培训的新课程、新规范以及新工艺引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来,确保高校会计专业日常教学活动贴近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内容,升级与改造专业实践基地,确保职业技能培养内容能够融入课程日常教学环节中。
高校为充分发挥大赛对于教学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的引领价值作用,需要构建“校-省-国家”三级大赛体系,将会计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以及新规范纳入专业课程标准,将大赛训练与实践教学环节充分结合,搭建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
第一,实现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融合。在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与评价过程中,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以岗位能力作为导向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以行业企业标准作为引领来传授学生一定的职业知识。[5]
第二,实现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在设计技能竞赛项目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要校企专家共同来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将竞赛项目与教学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真实岗位任务设计竞赛内容,将会计新法规与国家新政策纳入课程设计与会计设计环节中。
第三,实现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活动结合。需要构建院系两级联动技能竞赛组织体系,量身定做各种项目并将其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将每一次实践课变成小型竞赛,进行每项操作规范性、准确性以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训练,同时也要将竞赛训练方法融入常规教学活动,根据技能竞赛项目开展现场教学、案例教学。
高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教师需全面掌握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基础,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校定岗实训实习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同时需要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基础,严格按照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以及账务审计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校外定岗学习与校内实训结合,实现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化。
现如今,高校所开展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其二则是校内实践活动。而校内实践活动则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来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会计手工模拟实训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的实践教学活动,尽可能确保校内实践教学内容满足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与此同时,高校管理层可邀请行业领域内的顶尖人才参与院校举办的活动,利用企业会计中发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学习,提升学生对于岗位实际能力的问题解决能力。校内所设置的实训基地需要与企业岗位要求一致。为向学生营造企业氛围下的职工环境,高校需要为学生设置实训室、装置会计实训软件、举办开展信息化竞赛平台等,在强化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技能的前提下,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受到会计专业岗位特殊性的影响,高校合作的企业所需求的学生数量并不多,无法满足专业全部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不同形式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高校专业学生的实践,妥善解决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校外实训困难的问题。[6]
在岗课赛证深度融合背景下对于高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在构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时,可不断整合各类型的社会资源,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活动,同时高校也可派遣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访问学习,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逐步拓展教师视野范围,强化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让会计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其次,高校需要鼓励高校教师开展参与教研活动,通过在教研室内与其他教师进行问题探讨以及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为院校内其他教师的教学技能竞赛提供支持,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最后,高校需要拓展自身的人才引进渠道,在聘用兼职教师时,可选择从企事业单位中聘请资质深的会计专家到学校内部兼职,通过讲座以及实习指导的方法,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方面的知识。高校通过搭建企业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继而丰富专业教师的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教师与会计专业的交流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在专业会计教学中教师通常将重点放在会计理论的教学上,这种模式下很难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为此高校教师需要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期间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改善。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十分多样,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将其应用至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形成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衔接,综合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相应教学目标。另外,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增进知识理解、丰富知识储备,全面提升高校课程教学效率。同时需要重视对于配套教材的开发工作,根据会计专业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依照教材内容合理布置任务为学生提供导向,促使其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按照教学安排的差异,教师要立足实际,结合自己的了解和经验,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生涯规划,切实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并有力培养其实践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岗课赛证深度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岗、课、赛、证纳入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竞赛以及社会能力全面融入会计专业中,进一步突出实践教育需求,达到“教、学、做、训”一体化内容,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直接进入企业岗位中。将技能竞赛、岗位需求以及证书纳入教学改革环境中,优化常规课堂教学活动。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需要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借助校内实践平台活动推动顶岗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同时需要充分结合高校会计专业特点,合理化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保障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成效。此外,需要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将企业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与任务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取得职业证书,全面提升高校会计专业的办学竞争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日后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