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茄铭 葛梦雨 李谨仪 宁佳乐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群体比重的逐步增大,老年群体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也有显著提升。近年来,“金融欺诈”由于其“影响力大”“危害深”等特点,被视为老年群体正常生活的潜在威胁。由此可见,提高老年群体防欺诈能力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了老年群体金融素养与金融防欺诈的基本能力,并提出了提高相关能力的政策性和方法性建议。
关键词:老年群体;金融素养;金融防欺诈;老龄化;资产分配
一、引言
据2020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与2010年相比,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在老龄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现代社会,老年群体的经济行为对于整体经济情况的影响力已经无法忽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而老年群体作为具有收入较低、拥有存款、判断能力弱等特点的人群,容易遭受金融欺诈,造成财产损失,对生活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为了准确把握老年群体的信贷习惯、资产分配习惯等,了解老年群体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防欺诈能力,进一步做好金融相关知识普及工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得出数据后分析,制定出提高老年群体此类能力的方案,帮助老年群体防范金融欺诈、合理安排投资。
二、文献综述
(一)老年群体金融素养
1. 金融素养定义
王磊玲、邢琪瑄(2021)在对国内外金融素养研究综述中发现,由于国外对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更为看重,故其对于金融素养的研究相较于国内更早、研究成果更为丰富。Noctor等(1992)最早提出的金融素養定义为其是一种管理金融资源的能力,帮助居民做出正确判断和有效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多的学者对该定义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其中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素养是指人们对现有金融知识的理解并对其加以运用,还有部分学者对金融素养的核心理解为实践能力,即为金融能力和金融技能。第三类学者认为金融素养是前两种定义的结合,将知识与能力结合从而达到经济效用最大化。
2. 金融素养测度与影响因素
金融素养测度是对金融素养高低的客观衡量,是决定不同个体金融素养水平的标尺,其大多运用于调查问卷中,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地发放起到了重要作用。Chen 和 Volpe(1998)在对个人金融素养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学历水平、性别、是否有经济学知识以及是否有工作经验对金融知识的丰富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金融素养具有群体差异性。
该结论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准确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区分群体来分析个体的金融知识了解程度。王丹丹(2014)在调查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复利计算、通货膨胀的影响及风险分散的问题来对受调查者进行信息衡量。康琛宇 胡日东(2020)认为评价金融素养的指标分为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两种,主观金融素养是自我评估,客观金融素养则是对金融知识的考察。并且,根据回答答案的不同也应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Lusardi 和 Mitchell(2011)与尹志超等(2014)认为回答错误与回答不知道体现了不同的金融素养水平,应分别构建虚拟变量,使调查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二)老年群体防范金融欺诈研究现状
1. 金融欺诈手段
彭玉伟(2013)通过对89起老年诈骗犯罪被害案件分析,认为老年群体被害类型主要分为六类,即:迷信诈骗、投资诈骗、假物诈骗、情感诈骗、电信诈骗、销售诈骗(一般为保健品诈骗)。
2. 老年群体遭受金融欺诈的原因
闫昕等(2021)认为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信息的能力减弱,遭受诈骗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与之类似,徐进(2019)在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的原因中,主要分析了孤独感的作用。老年人的孤独感越强,则遭受欺诈的可能性越大。朱柏睿(2021)提出,老年群体对于死亡有着更高的恐惧性,故保健品对该群体有着极强的诱惑力。保健品厂商正是看中了该类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欺诈。
除了老年人个人的原因,仍有许多外界因素造成了金融欺诈率的提升。张才行(2019)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老年人手机网络的广告以及老年人微信圈谣言的传播,成为影响老年人判断力的重要因素。而对于犯罪分子,邓翠平(2021)基于大数据背景分析发现其犯罪具有职业化、犯罪对象范围明确、犯罪手段多元、隐蔽且变异性强等特点,会造成老年群体极易掉入陷阱且无法及时报案从而错过破案良机。
(三)金融素养与金融防欺诈之间的关系
金融素养的高低与金融防欺诈能力存在着必然联系,而其相关性关系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
宫慧欣(2020)利用 2015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通过构建 Logit模型和 OLS 模型,发现金融素养高的家庭,由于其对风险性金融资产选择可能性大,故可能遭受的金融诈骗的种类更多、损失金额也更大,其遭受金融欺诈的可能性越大。
与之相反,王丹丹(2014)在微观层面研究居民金融素养对家庭遭受诈骗的影响,发现金融素养对不同教育水平家庭受损概率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三、老龄化社会变化现状
吴卫星等(2007)和尹志超等(2014)通过构建二元选择模型,发现在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过程中老龄化和金融素养存在交互效应。因此,我国老龄化变化现状对老年群体金融素养水平有着必然影响。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分析以及未来情况预测,对进一步了解老年群体金融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老年群体数量逐渐增大,老龄化程度也随之加深。截至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以上人口达到20%以上的省市共有10个,10%~20%的共有20个,10%以下的仅有1个。
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老龄化程度在短期内仍会呈上升趋势。根据预测,预计到2026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会突破20%,创造新的转折点。
四、老年群体金融素养与金融防欺诈能力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样本结构
本次调查在全国多省市开展,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东、山西、江西、湖南等省份,在各省份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三个层面随机抽取了240名老年人,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达到92.9%。
(二)老年群体金融素养现状分析
1. 资产来源及分配
在老年群体资产来源中,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资产来源为退休金,其次是子女赡养。而在调查人群中有16.14%的老年人会选择理财作为资产来源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来源,由此可见目前有部分老年人存在较为强烈的金融意识,并不满足于简单的现金流。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当下老年群体资产较为丰厚,调查中仅有8.52%的老年人需要社会低保维持生活,因此整体经济水平较高。
在资产分配问题上,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稳定性高且有基本收益的银行存款形式。但也有21.52%的老年人选择了具有较高风险但同样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可见部分老年人对于理财有一定的了解,且拥有一定的金融素养。14.35%的老年人选择了商業投资的形式分配自己的资产,具有一定的商业眼光。15.70%的老年人因种种原因选择将大额资产以现金形式放置于家中隐蔽处,这显然是金融素养相对较低的选择。而这部分老年人的共同特点为学历低、收入水平不高,基本无经济和管理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选择其他的老年人,均将原因解释为要将大额资产转赠子女,这同样也是较为理性的选择。
2. 信贷习惯
58.30%的老年人没有信用卡,可见老年群体对于资金的选择方式都较为保守,很少有预支资金的情况发生。22.32%的老年人能够选择全额还款这种最经济的还款方式,但也有部分老年人选择有多少钱还多少钱或以最低还款额还款,甚至存在有信用卡但并不清楚还款方式的情况。由此可见,从信用卡使用方式上能够看出部分老年人在信贷习惯方面的金融素养相对较低。
通过数据定量分析,是否有经济和管理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与信用卡还款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有相关经验的老年人,在选择还款方式时大多选择全额还款。而无相关经验的老年人会选择其他的还款方式或没有信用卡。
3. 基础金融知识水平
问卷中设立了四道基础金融知识题,旨在通过专业知识,较为准确地了解老年群体的金融素养情况。每道题满分5分,选择正确答案得5分,选择不清楚得3分,而选择错误答案仅得1分,未选择不得分(未出现该情况)。
“请问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该问题的正确答案为现金。在本道题中,正确率仅为14.80%。总分为505分,加权平均分为2.26分。
“若您有一笔1年期2万元的存款,年利率为2%,则到期后银行账户中有多少存款?”该问题的正确答案为20400。在本道题中,正确率相对较高,达到44.84%。总分为815分,加权平均分为3.65分。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一百元人民币可买到的东西将会逐渐变少,您是否认可?”该题按照当下经济形势分析,正确答案为认可。在本道题中,正确率达到60.99%,故总分达到901,加权平均分为4.04。
“您认为法院冻结个人银行账户后,会以何种形式通知个人?”该问题的正确答案为法院文书。在本道题中,正确率达到50.22%,总分达到825分,加权平均分为3.70。
总结:根据统计,四道题总分为3046分,平均得分为13.659分。故统计案例平均得分超过及格线。可以得出老年群体的基础金融知识具有基本水平,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老年群体金融防欺诈现状分析
1. 金融欺诈经历及相关措施
在调查人群中,33人有遭受金融欺诈的经历,比例达到14.8%,而在经历金融欺诈的人群中,21.2%是电话冒充熟人诈骗的方式,12.1%是骗子冒充官方人员,36.4%是推销虚假产品,21.2%是网络诈骗,9.1%是中奖短信的形式。
推销虚假产品在受骗人群中占比最高,而通过访谈也可以得知,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遇到保健品、药品推销等情况,其中绝大部分都存在金融欺诈。老年人对衰老的恐惧及专业知识的薄弱,经常会不自觉地购买大量产品,以至于掉入金融欺诈陷阱。因此老年人应提高对该类场景的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从而减少这种现象发生。
2. 金融防欺诈教育接受情况及途径
在调查中,老年群体金融防欺诈专业教育的普及率约为46.2%,远远低于全覆盖的标准。因此,金融防欺诈教育的普及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都曾对金融防欺诈有部分了解,但也存在部分老年人完全未接收过相关信息。在本次调查中,70.4%的老年人主要通过社区宣传的方式了解相关信息,5.4%的老年人通过网络了解,而有15.7%的老年人是依靠子女或朋友告知的途径了解相关信息。故应拓宽对老年人进行金融防欺诈教育的途径,不能完全依靠社区宣传,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专业性更强的金融防欺诈教育在老年群体中普及。
3. 基础风险认知情况
在问卷中,设置了常见金融欺诈场景有关的问题,测试老年人能否正确看待该类场景,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若有工作人员上门推荐高额利息贷款项目,利润可观,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您会选择该项目吗?”该问题在欺诈类型中属于高利息型金融欺诈,其看重老年人对各类贷款项目并不熟悉但求利心切的心理,引诱老年人投入大量资金,从而实现金融欺诈。但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能够对该类场景有明确判断。82.96%的老年人不会选择该类项目,14.35%的老年人选择视情况而定,仅有2.69%的老年人会选择该类项目。
而经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该题与居住地有明显负相关关系。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大多选择视情况而定或会选择该类项目。这可以说明对于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而言,信息相对闭塞,又渴望通过某些机会提升生活质量,故对此类型的骗局判断能力低,容易受骗。
“您会为了礼品(如鸡蛋、洗衣粉等)去参加某些机构组织的产品宣讲讲座吗?”此问题针对的场景为最常见的保健品、药品类推销活动,活动组织者通过礼品吸引老年人参会,而在会中其通过推销高价产品,从而获取利益,老年人也因此蒙受损失。
在调查人群中,选择会参与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达到了27.4%,13.9%的老年人选择视情况而定,而58.7%的老年人选择拒绝此类讲座。参加产品宣传讲座本质而言并无问题,但若因其宣传而冲动消费产生金钱损失,则有违初衷。
“若您接到自称是某公安局的人员索要您的银行卡信息、身份信息等,您会如何处理?”该类型的诈骗属于常见的冒充工作人员索要信息的诈骗,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类型很难鉴别,因为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对于信息的敏感性较弱,很容易放松警惕从而泄露信息进而造成财产损失。
在调查人群中,57.85%的老年人能够做到立即挂断不予理会,但不会选择进一步行动。而有17.49%的老年人能够在挂断通话后,选择拨打警方热线进行举报,存在很强的反诈意识。而对于21.1%的老年人对该类电话没有明确的判断,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子女进行求证核实,该类行为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老年人遭受欺诈。然而,仍有3.59%的老年人对该类诈骗没有明确的防范意识,选择如实提供信息。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综上,本文通过结合相关文献、案例以及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老年群体金融素养及金融防欺诈能力。首先,根据历年数据预测,我国老龄化将会愈发严重,故针对老年群体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和必然性。在针对老年群体金融素养的调查中,能够了解到老年群体具有资产来源丰富、低风险偏好等特点,在基础金融知识的相关问答中,调查对象表现出对其存在基本了解,但了解程度不高的情况。由此可见,针对老年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在针对老年群体金融防欺诈能力的相关调查中,可以得知老年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人群遭受过金融欺诈的伤害,且存在着因法律知识淡薄而没有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我权益的现象。在金融防欺诈教育应当全面普及的现代社会,部分老年人仍未接受过相关教育,而接收过教育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接受的也是浅层教育,实践性较差。老年群体金融素养的不完善,金融防欺诈意识的淡薄,为社会各界敲响警钟,相关工作的开展时不我待。
(二)未来展望
1. 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依法追责,若罪重处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对于金融欺诈,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的相关法律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在老年人遭受欺诈时,无法有效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并且,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与详细,会导致不法分子“钻制度的空子”,利用法律漏洞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损害社会稳定。对于违法分子应当依法追责,若罪重处,这样才能对后来者加以警醒,避免其误入歧途。
2. 社区定期开展金融相关讲座,进行走访调查
老年群体了解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社区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社区开展的金融知识宣传频率较低,且专业性不高。建议专门出台政策,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宣讲,让老年人能够真切地了解到金融欺诈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警惕,避免被骗。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应定期进行走访调查,对老年人的相关知识水平进行考察,切实保障金融宣传全覆盖。
3. 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传播“孝德”教育
在前期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中,了解到老年群体易受骗的原因有因孤独感强烈,导致辨别能力差,从而遭受欺诈的情况。在后期调查中,也能发现,在遭受欺诈的过程中或遭受欺诈之后,老年人大多希望寻求子女的帮助。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子女應当提高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传播“孝德”教育,对老年人多一些温暖与爱护,能够对金融欺诈事件的减少起到重要作用。
4. 完善大数据网络,对金融欺诈团伙进行有效追踪
在大数据时代,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金融欺诈团伙进行精准打击是挽回损失、避免案件愈演愈烈的先进手段。在金融欺诈案件发生时,侦查部门应及时依托大数据,收集案件线索,及时破案并追回受害人损失。同时,强大的技术也应在案件未发生时及时预警,将案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丹丹.北京居民金融素养与退休规划相关性研究[J].时代金融,2014(23):40-41.
[2]罗文颖.年龄、金融素养与股市参与——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河北金融,2020(11):48-54+69.
[3]郑御文,段晓航,沈佳仪,束简.涉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研究——基于犯罪人角度[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6):109-110.
[4]黄攀.涉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犯罪的特性与治理路径[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0(02):68-75.
[5]邓翠平.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犯罪侦查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01):76-83.
[6]张才行.老年人受网络诈骗或网络谣言侵害原因探究[J].法制博览,2019(09):112-113.
[7]彭玉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现象初探——基于89起老年诈骗犯罪被害案件的分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02):12-16.
[8]李子祎,刘艳.金融素养的国外研究综述[J].时代经贸,2020(01):37-39.
[9]王磊玲,邢琪瑄.国内外金融素养研究综述[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5):75-81.
[10]李怡,张语馨,胡欣,谭慧.数字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1):31-35.
[11]康琛宇,胡日东.人口老龄化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基于金融素养的调节效应[J].金融论坛,2020,25(12):59-68.
[12]董克用,张栋.人口老龄化高原背景下加快我国养老金体系结构化改革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6):13-25+2.
[13]闫昕,卢萍,韦德泉,孙岩.老年人电信网络诈骗识别与防范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21,38(02):13-19.
[14]徐进.孤独与欺诈—来自中国老年人受骗事件的经验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9.
[15]朱柏睿.涉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犯罪及刑法适用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21(06):17-18.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213084)。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