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超颖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阶段,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是信息技术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阶段面临的新要求。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等角度,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途径。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重视顶层设计,强化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智慧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H-4;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四川旅游学院教改项目“智慧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G2019017)。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理念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国际竞争形势、立德树人使命,教育部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2017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提出了“天大行动”;2017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后续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提出“新工科”教育理念,全力推进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为实现科教强国培育更多优质人才。与此同时,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产生了重大变革和理念再造,将旅游行业的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数智化,以信息技术促进旅游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中,学科和专业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彼此依附,两者既相互影响,也协同发展。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径面临重构,“学科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这一逻辑关系将发生变化,轉向以“未来需求—专业改造—学科调整”为路径的人才培养逻辑。
新工科建设必须以科学理念作为行动先导,一是高校要敏捷地感知、反映社会需要,现代社会运行高度依赖新技术的应用,并不断变革底层思维,最终引领社会向更理性、更先进、更文明的阶段迈进。二是高校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创新,以微观的课程体系创新、中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宏观的学科建设创新等为基础,建立面向“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三是高校人才培养要聚焦人的因素,主动遵循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同时,也要以前瞻的思想指导育人主体树立面向未来、交叉创新、多元融合的教育理念,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
“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是我国旅游人才战略目标,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教育质量的目标定位。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应以卓越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融合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旅游行业紧缺的智慧旅游工程开发人才和高层次智慧旅游管理人才为重点。
根据国内相关高校智慧旅游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智慧旅游并未被纳入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部分高校智慧旅游培养主要依托“旅游管理”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开展,存在重管轻工、重工轻管、工管分离的问题,其人才培养内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都与“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新工科建设的提出,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主动应对未来旅游发展变革以及推动旅游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高校需要在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领域进行理念创新、专业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
(一)创新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
1.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应在变革中求发展
智慧旅游是开放性、动态性的概念,是旅游信息化的新阶段,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将持续不断扎根并颠覆旅游行业管理、服务、营销等未知领域。唯有积极以变应变,引领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变革,才能为未来旅游业培育更多的能适应时代变化和创新发展的智力资源。
2.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应对接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要把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为旅游业提供工程人才和工程技术,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数字化转型,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优化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结构和标准
1.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结构多元化
在智慧旅游应用层面,涵盖了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等环节。按照面向需求的智慧旅游人才专业结构分类,可以分为研究设计型人才和应用管理型人才,应具有承担旅游产业链智慧化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项目管理、智慧服务等多元的能力结构。此外,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和单位类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设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为旅游产业智慧化建设输送层次多样、结构多元的智慧旅游应用型人才队伍。
2.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标准系统化
一方面,借鉴国内外工程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如《华盛顿协议》《FEANI工程师专业胜任力要求(2013)》《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其中《华盛顿协议》具有全球公认影响力。另一方面,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面向未来智慧旅游发展趋势的卓越工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体系,包括通用标准、专业类标准、专业行业标准和专业学校标准4个层次标准。
(三)探索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新途径
1.践行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须从逻辑起点深入推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整合智慧旅游学科资源和政产学研资源,着眼旅游产业未来发展需求,致力支撑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此外,在智慧旅游人才素养构成上,要体现文理渗透,既具有深厚的工学知识体系,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
2.构建可协调、共享的人才培养平台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是面向旅游产业需求的高等教育活动,高校处于主体地位,但智慧旅游人才需求来自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等主要用人单位。因此,要建立高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相互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区域协调的智慧旅游人才培育环境。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1]。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要深刻认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要义,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研讨分析,构建实施路径,培育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和智慧旅游建设需要的、树立“人才强旅,科教兴旅”志向的卓越工程人才。
(二)做好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协同配合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主体具有多元性,高校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责任单位,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等是协助单位。在智慧旅游人才质量标准、评价标准、课程标准等标准体系研制中需要协同配合,明确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任务分工,制定整体的实施方案,发挥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在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三)探索建立智慧旅游相关专业建设标准
智慧旅游尚未以独立的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计算机类、管理类学科,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游管理等专业;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单列有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可见智慧旅游相关专业建设存在培养层次参差不齐、培养专业多元、核心专业能力分散等问题,急需建立协调、规范的智慧旅游相关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标准,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评价标准,落实专业办学的各项具体指标,实现量化考核[2]。
(四)制订科学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渗透、变革,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应以服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管理、营销、服务智慧化为导向,突出解决智慧旅游工程问题,聚焦旅游产业与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融合,形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适应多元化的智慧旅游工程需求、面向智慧旅游工程实践前沿问题、引领旅游信息化发展趋势、凸显智慧旅游工程实践教育优势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
(五)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智慧旅游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课程面向行业需求和解决旅游信息化的实践性、应用性,同时要展现智慧旅游工程人才教育过程中课程之间的交融性和综合性,并构建工管交融、文理渗透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课程群和学科知识体系。
(六)完善智慧旅游人才评价体系
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具备卓越的解决旅游行业信息化的新兴技术应用能力、解决智慧旅游建设工程问题的专业综合素质,以及面向未来技术和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预知能力。因此,智慧旅游人才评价必须建立应对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开放性的评价思想,借鉴《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为智慧旅游人才全面、个性化发展和分类培养提供参考。
(七)拓展产教融合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拓展产教二元协同培养模式,建立政产教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机制,以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发等实践创新能力培育途径为抓手,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捕捉能力,形成前瞻性的学术视野、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领导协作能力[3],培养符合旅游行业需求和科技进步趋势,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意思维的智慧旅游工程人才。
(八)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
在新工科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培養师资队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教学知识,同时更要拥有高水平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学校应通过各种师资培养途径,提高智慧旅游师资的业务素质及跨专业综合水平[4]。
一方面,要积极邀请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创新型人才,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进行行业经验、专业知识的分享、指导,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经验;另一方面,要鼓励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教师“走出去”,企业一线或行业主管部门顶岗挂职锻炼,开阔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教师的行业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形成理实一体专业素养[5]。
此外,促进多学科多视角的教师团队协作,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学院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交叉能力强、学科背景丰富、专业知识融合好、科研创新思维广、人才培养水平高的人才培养格局。
[1] 郝月芬,王小涵,梁思思,等.浅谈中国教育电视台对课程录制的追求[J].教育传媒研究,2022(1):62-63.
[2] 张俊溪,卢娜,梁姣,等.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J].高教学刊,2022(21):21-24.
[3] 严明,潘志娟,杨帆.基于现代大学书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2(6):81-86.
[4] 田亚男.“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BIM技术及应用”教学改革与创新[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9):122-123.
[5] 吴青,王文庆.新工科背景下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1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