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学 成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7)
自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国际国内形势演变的复杂趋势,促使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就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2],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思政课改革的方向,促进高校开始新时代下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经过实践检验这些方案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在近十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五环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新模式。五环教学模式是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其精髓是自主、合作、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增强自信、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高效作业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3]。运用五环教学模式必须坚持高效性、自主性、针对性、互动性的原则,其内容包含“先学先行-问题反馈-互动研讨-当堂训练-拓展提升”五个环节[4]。五环教学法的提出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打造“思政金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过去十年全国各大高校利用国家和时代重视思政课的契机,纷纷成立并大力重视投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布局,扩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彻底改变了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中的边缘地位。
在此大背景之下,高校思政课以“05方案”为基础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等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遵循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各地区各学校的校情、学情,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方案。在这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要求下,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青年大学生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知和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为高校思政课的全方位改革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指向。
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形势的急剧变化发展,加上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冲击,造成大学生原本稳定的一元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全面挑战,为了迎接来自隐蔽而又具有时代气息的非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的多重挑战,实施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能集中体现教学过程的三个核心层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探索成果就是围绕“协同化”课堂教学机制,突出课堂教学“要精,要管用”,促使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的平台,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价值遵循[5]。众所周知,因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育人目标的战略要求,目前思政课是高校“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第一院”。为此,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备受社会关注和师生青睐。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学者陆续进行了诸如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改革形态、教学改革过程宣传推广、教学改革成果总结等教学常规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行了有益探索,诸如推出了“智慧课堂教学”[6]、“微电影教学”[7]等多样化逐渐成熟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凡是探索教学改革都有一定侧重性,有侧重性就必然导致盲目性和片面性,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也不例外,在如火如荼的热衷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打造“思政金课”的时代潮流中,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形态轻质量、重宣传轻评价、重成果轻反思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迫在眉睫,要想及时扭转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上述不良倾向,积极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就要在“守正创新”的前提下,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统一性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学,探寻不同方法和路径;鼓励学生积极地认真学习与接受马克思主义,强化启发式教育,引导与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程序不断地打好组合拳(知、情、意、行),努力讲好思政课[8]。上述三点就是高校“思政课”为贯彻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为此就必须深入、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普遍存在而尚未真正解决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到底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复杂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其中对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严把教材政治关、思想关和质量关,确保思政课堂的“源头活水长清”,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地融入教材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和目标。而要想抓好教材关,就不得不把教材内容与这个伟大的时代潮流同步、深入生活、深入现实,让学生感受到更加接地气,赋予教材以真实、生动、鲜活的生活和时代气息。从根源上增强号召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奋进新征程和建功新时代的青春中,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在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过程中,奔向新时代,努力拼搏,积极作为;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不断用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观念指导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新的教材不但要着眼新实际新要求,还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发展要求,也要自觉回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困惑和发展诉求。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除了要抓好思政课教材建设之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总书记非常重视的问题。过去十年以来,高校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是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和努力工作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流面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因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历史变迁和各高校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导致部分学校对思政课教师定位不清、产生认识有偏差、思想上不够重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基础理论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各部分的结构比例也不均衡,行业内老中青学术带头人传帮带跟不上,尤其严重缺乏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应有的专业基础支撑等,大力建设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9],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顶层部署,建好配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打造更多更好更优质更受欢迎的“思政金课”,讲好“思政课”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也是办好思政课的最终落脚点。在搞好教材建设及建好配强教师队伍的前提下,高校思政课作为肩负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和关乎青年人三观“总开关”的关键课程,其发挥关键核心作用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桥头堡。为进一步彰显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前沿阵地作用,就要改变那些不能很好发挥思政课堂前沿阵地作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因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相应的时代气息和活跃气氛,有些沉闷、枯燥和单调,这就在客观上促使各高校要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把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这也是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重要讲话的必须举措。
思政课是包含着其内在逻辑关联的一系列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群[10],当前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产生现实问题的原因是多元复杂的,仍然存在各门课程教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整合与有机联结的问题。不仅和高校思政课自身教育改革发展有关,还跟我国整体教育教学战略布局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在十八大以前,历史和现实问题交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消极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高校思政课的正常发展。上述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这种延续的后果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把高校思政课推向了“边缘化”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学校顶层设计方面最初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就没有把思政课摆在首位,更没有把思政课教学贯穿整个大学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不重视也不提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巩固思政课首要地位的政策缺失、经费投入也很不充足。
第二,思政课教师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根基、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课堂阵地、拓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战略视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但是某些思政课教师,可能是职业倦怠或懒惰心理,为了固守习惯和传统,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过多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要,让本该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对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调动和激发。
第三,多种原因导致教材自身缺乏一定的审美性、和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结合得不够密切,甚至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上课讲授教材学术化的语言表达不够通俗易懂、没有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程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个别教师没有及时整合最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学校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外部和内部对任课教师的监督与督导,久而久之必然产生教师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的消极状态。
第四,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顶尖重点大学或者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外,大部分高校特别一般的本专科高校,都存在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薄弱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到位或者不够到位。诚然,一些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础功底打得不扎实、不深厚、不牢固、有的非科班出身、加上平时不重视不主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功底和自身素养相对比较差,不能满足国家对高校思政课高标准严要求的现实需要。有的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坚持底线和固守大局,不能完成将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给学生完整、及时、准确传达的教学任务和使命。同时也不能正确把握课堂政治导向、在价值引领方面也曾一度出现偏颇。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团结协作的效应和模式还未真正普遍形成。
第五,当前真实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还普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部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教师仍采用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很差;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教学互动,出现课堂紧张热闹、花絮不断但缺乏理论深度,或者一节课下来,学生手忙脚乱而缺乏价值引领,“观光者”“游离者”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要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就要加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度、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本质和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话语体系,让教育走向社会、走进学生心里;创新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金课”。
综上,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得到了有目共睹的提升,但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操作中,依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游刃有余的教学方案,依然存在教学方法方式传统滞后,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两张皮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处于“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消极敷衍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全育人”和“三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了更有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特提出五环教学法。五环教学法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基本要求,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所以实施五环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为:
第一,处理好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坚持内容为王,优化教学内容[12]。在教学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控制学时数量,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分量,精选教学内容。
第二,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把理论教学延伸到社会。
第三,坚持理念先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事实上,课堂教学空间的“指挥家”、公共舆论空间的“掌舵者”和学生生活空间的“摆渡人”应是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发挥的现实场域和角色扮演[13]。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时刻为学生着想,既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赢得学生的好感。
第四,把坚持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中有许多好做法应坚持,在坚持的同时要把适合学生的新教学方法纳入教学过程,增强时代感,具有创新性。
第五,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教师应以正确的理论、观点为指导来讲授内容,同时讲授内容时,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核心能力,是建设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主体自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核心能力发展的目标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实现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自觉把握和主体超越,就需要以真学为知识目标、以真信为信念目标、以真懂为情感目标、以真用为行动目标[14]。
第六,坚持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观。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铸魂育人的政治观、一盘棋的整体观、同频共振的协同观、全时空的开放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不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15]。
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思政课的良好生态[16]。五环教学法改革可先从全日制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始,示范成熟后再逐步推开。各课程组可根据自己课程内容及学时多少,可全部选择或部分选择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现将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自学辅导。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要上好本课程,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每一章前,先由任课教师介绍自学方法及要领,提示本章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有的放矢地去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非共性问题与共性问题分别进行单独解答和集体讲解。教师在讲解时最好结合案例进行。孔子讲:不蕴不启发。学生有疑虑与困惑了,再给学生讲,这样就会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专题讲座。针对所讲教材各章节中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但又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各门课程学时多少,将章节内容分解为若干专题讲座。原则上一章设计一个专题,重点章可设计两个专题,专题要基本覆盖各章的主要内容。专题讲座这种方法具有教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并具有一定深度等优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必须精讲、细讲,才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专题讨论。针对理论和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联系实际进行理性的分析、探讨。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题,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发言提纲,搜集有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讨论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发言、最后再自由发言;二是教师直接点名发言;三是学生自由组合,每组10人左右,进行搜集素材、制作PPT、专人汇报、担任评委等分工。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收回学生的发言提纲或PPT,认真评阅,作为平时考查成绩的依据之一。通过讨论,发表了见解、明辨了是非、交流了思想,既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四,视频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教育部指定的并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政论片,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每门课程根据需要可自主选择。在视频教学中,注意做到课本内容和录像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事实说话,将学生的学习由听觉转为视觉,使他们学到、看到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的东西,丰富教学内容。视频教学,本科一个学期不得超过4学时(2次)。
第五,实践教学。是指以参观、考察、访问等形式进行的社会性教学,把理论教学延伸到工厂、农村、改革开放的前沿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科技馆、博物馆等。具体做法:一是每个学期中间由课程组任课教师带队利用周六、周日时间,组织部分学生代表外出参观(人数控制在80-100人),学生代表回来后写一篇不少于2千字的参观体会或调研报告,并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讲解参观感受。二是利用寒暑假学生到农村、工厂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访问,并写出报告或体会。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过程,学生的报告或体会作为平时成绩之一。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用学生的亲身实践来体验和消化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三是成立政治类社团组织:为了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能和影响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由学生处牵头,各院系(团委或学生会)组织成立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理论研讨会或社团,如:“党章学习小组”“马列主义研究会”“历史探索者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开展正常的学习或研讨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根据研讨会或社团安排,可派教师参加指导或开设讲座。另外,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规划不科学等问题,虚拟仿真技术作为当下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打造立体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优化教学等价值,是满足改进教学理念与创新模式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学改革方法的必然要求[17]。建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环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方式,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增强沉浸感、主动性、量化性和交互性,可以应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应用、课后改善。具体应做到:创设情境学习,实现知识迁移;因材施教,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师的创造力;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采取“嵌入型”教学、科学规划虚拟仿真技术和选择内容、优化教学实施方案等应用策略[18]。
为了更好地配合推进五环教学法,同步实施的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改革: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闭卷考试科目。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20%(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测试四项,每项占25分);期末成绩占60%;实践成绩(寒暑假实践报告)占20%。2.《思想道德与法治》与《中国近代史纲要》为开卷考察科目。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20%(出勤、课堂表现两项,每项占5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实践成绩(寒暑假实践报告)占20%。3.《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均为开卷考查科目。各门课程全部结束后(《形势与政策》每学年考核一次)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论文成绩作为该科总成绩,采用五级制(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0-59分),计入学生档案。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实施五环教学法,是以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为目标。本文通过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毋庸置疑,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尽管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但是鲜有形成系统改革模式特色的先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克服了这一缺陷,可以避免实践教学走过场,走形式的弊端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