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

2023-04-19 21:29查嘉慕郑友奇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科交叉学科

查嘉慕 郑友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 210044)

一、引言

“新文科”建设作为新时期“四新”建设之一,是国家对学科建设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落实“新文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科融合,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从而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翻译专业作为世界跨文化交际纽带,承担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时代使命,人才培养是翻译专业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建构路径[1]。然而,目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问题。“新文科”建设要求翻译专业转变固有思维,革新人才培养路径,以期输出符合国情需要、瞄准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从新文科背景出发,关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将专业建设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不断优化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

随着新科技革命、发展新时代、全球新格局的到来,“新文科”概念被正式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标志着“四新”建设工程启动,“新文科”概念走向正式实施。

目前,学界对“新文科”建设的探讨可归结为建设背景、内涵以及路径等。背景方面,新技术是“新文科”建设动能,“新文科”建设符合社会新需求,服务于我国新国情。新文科建设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目标[2]。

内涵上,针对上述时代背景与需求及传统文科存在的问题,新文科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更多、“知识在应用下生产,知识为未来生产”新路径、文科发展适合国情发展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三大特征[3]。张俊宗从学科、历史、时代、中国四个维度对“新文科”进行诠释与思考,强调时代人文精神素养、学科融合交叉、数字化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等要素[4]。新文科通过学科重组,促进文科内部各学科以及文科与自然各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发展[5]。

建设路径上,可以从实施人才培养新路径、适应学术研究的新范式、确立顺应社会需求的新标准及探索文科管理的新方法等方面出发探索“新文科”建设发展路径。其中,人才培养路径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层面。姜智彬等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战略核心,强调“多语种+”人文素养、“区域国别+”综合能力、“交叉复合+”专业能力,同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加速器[1]。

总体而言,“新文科”建设受新技术推动、迎合新需求、符合国家新国情,聚焦于外语专业,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教学方式、跨文化人文素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国情发展并体现中国特色等五大特征,其建设路径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新路径、学术研究新范式、顺应社会需求新标准、文科管理新方法等方面。

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呈现出人才培养路径新发展态势。目前国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四方面。

翻译学科发展目前已形成从BTI、MTI到DTI的整体格局。自从翻译专业设置以来,尤其自21世纪初开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坚持推进建立完整的、翻译实践型复合学科体系。比如,仲伟合曾全面叙述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试办条件、课程设置[6];并就背景与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过解读[7];穆雷等就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已有的经验,分析建立翻译博士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具体建议[8]。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也不断得到优化和调整。翻译专业不仅旨在培养合格的职业口笔译译员,更强调译者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应用性[7]。黄友义指出中国翻译市场的高速发展对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的专业人才提出要求[9]。同时,技术发展对翻译人才培养也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专业译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翻译素养、百科知识等品质,翻译技术也不可或缺[10]。合理的课程设置方能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关于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模块体系,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等方面都得到过重视和讨论。基于《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要求》(试行),仲伟合指出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包含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个模块[7];而武光军则提出课程应包括翻译专业技能、翻译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模块,其中如翻译专业技能课不仅包括传统的翻译技巧课,还应包括翻译的工具能力课、技术写作课、项目管理课等[11]。技术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被逐渐重视起来。在翻译技术课程群体系中,翻译技术基础、核心、巩固课程,以及翻译技术实践都应包含在内[10]。尽管如此,目前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未实现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相对随意、不太成体系,科学性与逻辑性仍有待考究[12]。

时代变革带来翻译专业教学管理新趋势、新变局与新思路。在技术赋能和学科融合的后疫情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史兴松、牛一琳对比国内外翻译硕士人才培养路径,发现国外较国内更多采用“模拟式”授课,课程实践性更强;国内导师的指导方式具有创新性[13]。胡安江指出翻译专业教学管理需超越传统思维,吸纳合作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化技术赋能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同时基于国家、地方发展战略需求,促进在线数字教育发展、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译教学方式,培养符合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需求的翻译人才[14]。

实际上,高质量翻译人才培养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不仅涉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还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实习实践等方面密切相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结合新时代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全面深入掌握学生专业发展诉求,将为高校高质量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和路径的优化带来全新思考与启发。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翻译专业学生对“新文科”建设的认知情况如何?

2.翻译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成长发展的有何期望?

3.翻译专业学生对目前人才培养有何评价?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南京某双一流高校85名大三、大四翻译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该两个年级的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路径已比较熟悉,同时专业发展期待也相对清晰。选取此类学生,有利于细致了解学生专业发展的期望诉求,同时获得对学校人才培养路径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中包含31个封闭式问题,利用李克特4级量表,从整体上把握调研学生态度倾向,便于后期数据整理;半结构式访谈以开放式问题为主,详实深入探究受访学生视角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便于后期进行质性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

(一)翻译专业学生对“新文科”建设的认知情况

作为“四新”建设之一,“新文科”建设自2018年以来便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然而翻译专业学生——作为“新文科”建设生力军之一,近七成学生(68.62%)表示自己对“新文科”建设了解不足,9.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仅有约三成学生(31.37%)表示自己略有耳闻,“听说过,但是没有具体了解过”,或稍有了解,“我认为‘新文科’建设就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文科与其他专业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弥补文科在科学技术上的缺陷,体现时代性与中国特色,使文科专业更好地助力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数据显示,没有学生表示对该理念有非常了解,说明他们对于该理念认知程度目前还十分有限。

(二)翻译专业学生专业发展期望与规划

“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需要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形成合力,更需要从根源上让学生了解自身学科、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变局、新思路与新要求,这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学科内涵、领悟人才培养意义与要求,对于革新人才培养路径有重要意义。本部分主要包括翻译专业本科生专业学习过程中期望增长的能力以及对自身的规划。了解学生对于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的认知与理解有利于教育管理者在了解学生诉求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人才培养路径不断完善优化。

期望能力增长主要涵盖双语语言能力、翻译策略与能力、学科交叉复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一方面,翻译专业学生专业发展期望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基本相符合,确证了后者的合理性与认可度。翻译专业学生期望增长的能力具有较为普遍的共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表述“符合”或“非常符合”),且与“新文科”建设内涵不谋而合,如学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育人与应用相结合等的特色等。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知与建设内涵存在较大矛盾。如超过10%的学生(分别为11.76%与13.73%)表示不希望强化计算机辅助工具使用能力与提升交叉复合的专业能力,这类学生新技术应用与学科交叉融合意愿与重视程度低,这也说明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专业本科生技术观念也亟待革新。

翻译专业本科生对自身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缺乏长远考虑。总体而言,尽管大部分大三、大四年级翻译专业本科生(82.36%)经过两年学习,明确本专业就业前景,然而对自身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长远明确的规划,超半数学生(58.82%)表示自己没有长远明确的规划,其中7.84%学生表示题目表述与自身情况很不符合,这从侧面显示出当前专业教育中融入的职业教育明显不足。

(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评价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基本方向。超过80%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全面发展并能胜任各类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所需复合型翻译人才。”此培养目标表述表明翻译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扎实专业能力、优秀跨文化人文素养、学科交叉复合的翻译人才,与“新文科”建设内涵要求具有一致性。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确定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近70%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全方面锻炼我们的翻译技能,不仅打好了英语基础,同时兼顾了笔译与口译的教学”)。在学科外课程方面,37.25%学生曾跨学院跨专业选修其他学科课程,84.32%表示本专业曾开设技术相关的翻译类课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知识面广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课程设置强调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包括双语语言能力、百科知识、翻译策略技巧等)及职业素养(包括跨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信息检索能力等),近90%学生表示本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学生通识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检索能力,这有助于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的职业化翻译人才,让学生“走出去”,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课程设置强调育人使命,调研学生全数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结合,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时代、新国情、新使命的理解,促进学生品德素养提升。

同时,当前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也仍存在可优化空间。通过访谈发现,课程设置存在课堂翻译实践较少、课程量安排不合理、应试性情况较为普遍等问题。同时,尽管课程设置中纳入技术相关的翻译类课程,但学生反映,此类课程开始时间较短,尚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式

在新文科背景下,强调数字化、技术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加强课堂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升教学效率。近90%学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搭建网络化的学习路径辅助教学,如“老师能够将自己丰富的知识与经验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及口头讲述来传授给我们,同时也会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鼓励我们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再如“课前会先给我们看一个特朗普的综艺片,通过看那综艺片,你就会理解在职场之中如何让自己的优点放大、如何团队合作,而且他是纯英语的,有利于我们提高听力、口语,也让我们都很感兴趣”。教师通过课堂多媒体资源在趣味学习中不仅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翻译专业能力,同时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后疫情时代到来,教育管理者要警惕翻译教育回归至原初的“离线状态”[14]。

4.实习实训

翻译学科建设强调“从BTI到MTI到DTI”的完整的、翻译实践型的学科体系,因此实习实训是高质量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和保障。近半数学生认为学院提供的翻译实践机会较为丰富,搭建的翻译训练基地设备比较完备。除了线上定制的集体实习,学生期望更多线下实习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文化,毕业后可以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更好感受专业氛围,与企业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更多交流,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也有学生对校本实训基地提出建议,比如,“学校建有口译同传室,感觉还蛮高大上的,但是类似的翻译实训基地少,并且设施旧、利用率低,要及时更新软硬件,充分利用,提升体验感”。

六、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举措

结合上述从学生视角开展的调研结果,考虑到目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在新文科背景下,要促进翻译专业建设,优化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培养高质量翻译专业人才,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区别于在传统文科最为显著的特点即为文科内部及文科与自然科学各学科交叉融合,包括文理交叉、文医交叉等[5]。翻译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增设翻译学科之外的各类课程,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辅助翻译工作。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译者的综合翻译能力,满足了当今社会对于翻译行业的高标准、高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学科外知识,吸纳充实百科知识库,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二,探索数字教学方式。后疫情时代,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顺应翻译行业数字化、技术化、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新趋向,积极探索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时代冲击下的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变革优化传统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14],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在线开放课程不仅具有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去专有化等表征,还具有跨学科与跨媒介的多模态属性,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兴趣、提升翻译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能,促进学生成长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教育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灵活使用各种模态介质,促使慕课教学、直播录播教学、远程指导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成为教学新常态。

第三,借鉴职前教育路径。新文科建设强调“知识在应用下生产,知识为未来生产”新路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要以职前教育为定位,为未来产出职业翻译人才。提倡多语种教学,着重培养专业知识与能力(双语与翻译能力);注重培养职业素养,如跨文化素养、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丰富学生百科知识,打造复合型翻译人才,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此外,实践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知识运用与内化、获得经验的关键步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对接技术化、职业化、国际化要求。面向翻译专业本科生打造设备完善的翻译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数量多、时间长、翻译实践机会多的见习、实习岗位。

第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翻译工作,充分肯定翻译工作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积极贡献,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立足“新时代、新文科、大外语”的历史背景,翻译专业应对接国家战略,“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完成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与翻译世界并重”的转换,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具体举措包括增设汉语类课程,提升翻译专业学生汉语能力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涵养翻译专业学生跨文化素养与区域国别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等。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以“翻译强国”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七、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翻译专业应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求变,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式,解决原有专业方向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翻译专业建设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注重内涵式发展,发挥地域特色,促进翻译专业同校本特色优势学科结合,促成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发展,提高学科交叉复合水平,同时善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翻译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提升跨文化、跨国别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翻译能力与其他综合素质协同发展,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输出符合新时代、新国情需要的国际化、职业型翻译人才。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Talent Acquisition Paths for Tran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ZHA Jia-mu1ZHENG You-qi2

(

1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2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

Abstract:With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ente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New era, new liberal arts and great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ranslators to adapt to the new era is critic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majo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nslation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gnition of transl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s towards new liberal arts is limited; the expect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roughly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but they lack long-ter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planning; the talent acquisition objectiv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curriculum is reasonable but there is room for optimizat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can use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technological mean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cquisition measures can be optim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xploring digital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from pre-service education paths,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ies, etc., so a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talent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Keywords:New liberal arts; translation major; personnel training; student perspective

猜你喜欢
文科交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连一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