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路遄台中学西校区 孟竹泉 王 震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对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受限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不解、枯燥、胆怯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和表达的主动性。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英语教学的参与效果,本文以原因、分析为切入点,从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初中生课堂参与低效化,其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观念。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整体的统筹安排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新理念、新观念的接受与运用方面有所偏差,其师本位现象较为严重,进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和窘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会逐渐降低。二是方法。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对其参与兴趣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然而,在当前课堂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应用较为单一,其重复枯燥的训练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进而难以调动其兴趣。另外,一些教师在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不适用、不匹配等问题,这也是造成其低效参与的原因之一。三是环境。课堂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其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催化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感知不够、体验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是主题环境与具体需求相脱离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与交互频次、沟通渠道等因素预设不当有关,这就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进行优化与改进。
有效参与是课堂教学高质量实施的关键条件和重要保障。新课标也在英语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方面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如“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为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乐于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等,这不仅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对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提供可参考、可借鉴、可操作的方向和方法。同时,关注和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还对其自信心、成就感以及协作力的增强产生极大帮助。首先,从交互性的角度来看,有效参与是保障师生交互的渠道和桥梁,也是促进双方深度合作的重要“推手”,并对学生自主建构、内化新知、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其次,从课程性质来讲,英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等特点,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体现其工具属性,还可以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培育其文化意识,拓展其国际视野。
1.坚持以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新课标教学实施的重要观点,因而教师在教学组织方面,应树立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基础“落脚”,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需求,把握每一份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英语学科与其他课程在其性质与属性方面有所不同,教师在其教学指导方面,还需紧密联系生活,并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艺术价值,进而推动其全面成长。例如,在鲁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 4 My name"s Gina”的教学中,本单元以结交新朋友为主,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际,但考虑到中外文化在见面礼节上的文化差异,以及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状态,教师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礼节,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使其能积极、正确地与人交往、合作。另外,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教师还可为其引入相关语境,以便更好地调动和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关注兴趣导向
兴趣是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情感,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从兴趣入手,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以此为切入点,使其能更为积极地融入其中,确保其效率、提升其质量。其一,兴趣目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和拓展具有重要联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其发现自己的兴趣目标,以此提升其学习动力,促进其能动探索。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了解和摸清学生所思、所想与所需,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摒弃应试思想,着重培养其对英语学习的情感、策略、意识、习惯等能力,突出其实用性和人文化,推动主体的多元发展。其二,兴趣需求。兴趣需求的本质意义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不断发展,进而在课堂参与方面更加积极和主动。如创造对话场景、组织主题辩论、设计游戏活动等,以简单的交流为导引,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需要,实现有效参与。其三,兴趣手段。丰富的兴趣手段,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积极效果。如课前交际、营造氛围、媒体运用等都是提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在具体实施方面,教师还要控制和调整相关细节,及时反思和检查课时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的参与状态。
1.预设课前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预设课前学习任务,一方面可引导其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并结合相关教学材料主动发现问题,推动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可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寻找,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堂地位。例如,在鲁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 5 This is my sister”的学习中,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标要求,教师可预设相应的课前学习任务,如“用英文标注家庭成员”“向同伴介绍你的家庭”“探究this/that及these/those的用法”等。这些学习任务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又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找到自身问题,实现迭代完善。
在课前任务的设计与导入方面,教师还需注意三个要点:一是目标。教学目标的深浅、层次、结构等要素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效果。二是学情。教师充分了解和考虑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以此为关键切入点,使其能学好、学会与学懂。三是挑战。让学生保持不断挑战的学习状态,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在课前任务方面,应坚持阶梯式设计,并将挑战与奖励相结合,从而实现其深度学习。
2.留出活动空间
教室是课堂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加强和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和功效,还需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过程。课堂教学活动是认知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把控其发展属性,既要保持连续、连贯的教学节奏,又要转变传统授教模式,通过对教室内器物关系的改变,如改善课桌摆放位置、设立圆桌讨论机制等,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二是活动。课堂活动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直接关系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结果。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分析,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其能都真正参与和有效融入。例如,在鲁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2 I"d like some noodles”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My favorite food”为主题展开交流活动,一方面可消除学生对新知识内容学习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可在相互表达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主动探究,进而实现顺利过渡。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报菜名”“看图比画猜单词”等游戏,以此减轻其压力,激发其参与。三是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留给学生一些思考、交流的时间或空间,使其在自我消化的过程中感受其收获、体验其成就。
1.设立交互情境
有效参与的根本在于学生,教师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动为其构建和创设主题情境或语言环境,使其获得更为积极的交互体验。同时,枯燥的语言学习,难免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交互,助其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和牢笼,以此达到有效交互的目的和效果。例如,在鲁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影音媒体,结合单元关键词,设立以“暴风雨”为主题的交互情境,引导学生对暴风雨来临前后的相关事情展开交流和讨论,一方面可加强其对过去进行时态的语用能力;另一方面可培养其在困难面前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进一步渗透其情感和责任,落实育人目标。另外,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还可运用电子白板,对文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圈注和批划,并根据学情发展提出一些问题,如“Read para 4:When did Ben fall asleep?What was the neighborhood like after the storm?When did they do when they see the mess?”等,从而借助科技元素和影像优势,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真实以及全新的课堂感受。
2.开展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增进课堂交互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对参与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一定效果。但从日常表现和具体结果来看,其效果和反馈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教师在人员统筹方面缺乏主体性思考;另一方面是学生在组内交互过程中缺少合理分工,进而导致双方合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对此,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整合性。小组成员的有效分配,是推进小组合作有效实施的基础保障。对此,教师在人员划分方面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匹配和调整,以此达到整合优化的效果和目的;同时,在组内成员的选择上,教师可采取同层同组、异层混组的方式,使人员配比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和提升。二是协调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帮扶,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由此看来,组内协调尤为关键。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技能、性格特点等信息,对组内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另一方面教师要观察组内成员的实际表现和具体状态,及时调换其角色或职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三是针对性。针对各小组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或讨论话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小组都能“吃饱”“吃好”,又可以在相互交流、竞争、比拼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促进自我发展。
1.注重评价主体
在往常教学评价中,教师大多处于主导性的评价地位,其评价内容相对主观、片面,缺乏总体性,进而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略显不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入,不仅能优化评价结构,丰富评价内容,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并从不同角度了解自身情况,从而做到查漏补缺、完善自我。例如,在鲁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4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的教学评价中,借助思维导图,组织“讲故事”活动,并让学生从表述内容、表达能力、表现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性评价,同时,为增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教师可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集体点评、教师参评等角度出发,使学生能正确且理性地认识自身不足,找到语法错误,提高口语水平。另外,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应根据主体特点进行细化处理,如“用词是否准确”“表述是否正确”“表情动作是否自然”“讲述语速是否节奏得当”等,一方面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在相关细节中指引其正向发展。除了学生、教师参与评价外,家长以及社会方面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把摄影录像上传或推送到相关平台和端口,让家长及校外人员观看演讲视频,并利用点赞、转发、评论等功能,进一步激励其不断向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深度参与。
2.积极评价引导
在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性的状况或问题,进而影响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学习兴趣。积极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减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压力,还可以在疑难困惑中寻找方法、坚定方向,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其一,规范评价用语。简洁明了的评价语言,可帮助学生更为精准地把控问题,发现重点,以此激发其积极性。另外,在评价引导方面,教师还应坚持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发展原则,以此启发思维、深化理解,如“I"m sure 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Congratulations,you"re good at English keep it up./Would you like a second try?”等。其二,提供思考时间。学习与思考本就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和效果,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应急于对学生进行总结式评价,还需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必要的探讨空间,以此保证学习的真正发生。其三,关注学习过程。教师不能从单一层面去断定和评测学生,还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了解学生,既要以肯定、认同、启发类的语言激励学生,如“Quite good!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effort./I"m sure you can do it if you really try./See,You did it really well./You make a great progress.”等,又要从具体过程中分析其原因和结果,为其提出可参考、可实施的建设性意见,这将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
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中心和关键,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需要遵循其规律,关注其细节,把握其根本,以此发挥其主体作用和能动效益。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观念、设计、活动、评价等环节,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其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