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思想的新文科劳动教育内涵要求与实施路径

2023-04-19 17:34:36汪璧辉庄欣琏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科陶行知劳动

汪璧辉,庄欣琏

(1.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2.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城市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2019年启动的“四新”教育模式创新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劳动教育发挥着促进融合育人的跨学科纽带作用。基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内容、方法与保障等方面不断深化,但仍面临“内容‘浅层化’”、“过程‘形式化’”和“评价‘片面化’”等困境(1)孟剑琴,白淑珍:《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蕴》,《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第11页。,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就业与创业观,对劳动本质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态度不够端正,劳动自立的愿望不足,承担家国责任的崇高劳动信念不足(2)曲霞,李珂:《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6期,第92页。。另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存在“定位不清,设计思路不明以及课程设置不规范”(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第54-55页。等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依循跨学科育人思路,基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阐述新文科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探索体现“新文科”优势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 高校新文科建设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一) 高等教育的新文科建设理念

2020年,国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宣布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是指“新交叉”、“新功能”、“新范式”和“新路径”(4)时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架构与实施》,《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6期,第87页。,在于“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5)樊丽明:《中国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成就及前瞻》,《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12期,第21-22页。,在于“为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解决新问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贺小飞,王晓红,孟宁:《新文科视域下实践教育的内涵发展及实施路径》,《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8期,第79页。。

新文科理念关照下的高等教育,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首先,以知识体系创新为立足点,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价值取向,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时代主题、目标与内容,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关注中国实际。同时,以学科融合为思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针对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新需求,基于多元化、综合性整合思维,通过理论框架与方法论的重构,加快加深学科重组与交叉,优化重塑课程体系,拓展文科人才多向度发展可能性,推动资源整合与教育模式革新,实现多元参与的跨学科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7)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9期,第14页。。更重要的是,以传承传播为文化自觉,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借助跨学科的技术与手段,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最终,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任务,将文科教育融入纵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横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民族文化自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新文科理念下的劳动教育内涵

作为高校新文科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培德”、“益智”、“健体”和“育美”(8)张策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第168页。为价值追求,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观念,弘扬实干兴邦、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掌握创新创造、与时俱进的劳动能力,具备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的劳动习惯,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9)周洪宇,齐彦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核心要义与路径指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24页。。

在理论层面,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是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必须掌握社会学、文学、哲学、经济学等多种领域的知识,才能具备劳动教育所需基本知识要求。在实践层面,劳动教育“是全部教育实践的底色”(10)赵蒙成:《劳动教育为何重要——基于实践哲学的考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年第5期,第105页。,为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提供广阔场域,让大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或服务性劳动中运用各种学科知识与技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总体而言,“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承载价值塑造、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等复合作用”(11)林克松:《新时代劳动课程实施的底层逻辑重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177页。,具有区别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特质。

第一,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更高层面的价值导向性。引导学生在具有生命情感的劳动体验中感受收获和乐趣,理解更充盈的生命意义,夯实热爱人民的实践基础,培育积极的劳动意识、向上的生活情感和朴素的职业情怀,在劳动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国情民情,“在个体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12)贺小飞,王晓红,孟宁:《新文科视域下实践教育的内涵发展及实施路径》,《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8期,第79页。。

第二,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更深程度的问题关注度。聚焦文科使命,回归自然,进入社会,契合国家需求与战略,关注社会热点与全球趋势,以创新为驱动,“为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供思想武器和智库服务”(13)潘镇,李金生,王丽萍:《新文科理念下文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6期,第66页。。

第三,高校劳动教育应具有更广维度的融合性。文文、文理、文医横向交叉,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纵向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级多维资源互通,形成全方位、系统化、开放式的立体融合格局。

第四,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更突出的实际应用性。“重视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当下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需要”(14)赵蒙成:《劳动教育为何重要——基于实践哲学的考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年第5期,第107页。。当今社会对新文科人才的劳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要与当下社会业界融通,让大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劳动世界,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掌握多样化的劳动技术,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思维模式,以便尽快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二、 新文科背景下的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解读

(一)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系统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劳动教育思想,倡导“生活教育”和“教学做合一”,以“劳心劳力”为内涵,以“手脑相长”为价值,以“知行合一”为路径(15)吴之宸:《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13-14页。。

陶行知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坚持“以劳促全”。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身体劳作提高学生的生活力,而是在劳力的同时劳心,祛除虚骄之气,启发民智,磨炼劳动意志,在生产实践服务中克服手脚与头脑的分离,促进心灵的成长,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塑造学生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是生活就是教育”(16)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4页。,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三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17)唐海涛,张立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8期,第9页。陶行知反对缺乏生活基础的空洞的教育,认为“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18)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上)》,第356页。,因此劳动教育必须在生活场域中展开,离开生活,“教育是干瘪的”,离开劳动,生活也“是不完整的”(19)孟剑琴,白淑珍:《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蕴》,《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第13页。。陶行知认为“要以生活来改造教育”(20)唐海涛,张立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8期,第8页。,让教育服务生活所需,尽可能调动全社会资源,希望“让教育回归生活实际,真真切切地开展好符合生活实际的社会教育”(21)赵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62页。,拓展实践空间,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环境中提升劳动价值观,提升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应用价值。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主张“在劳力上劳心”(2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上)》,第287页。,旨在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以做促学,以学定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23)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上)》,第286页。。劳动教育重点是“做”,“做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也是教与学的旨归,又是检验教与学有效性的尺度”(24)唐海涛,张立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8期,第10页。,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真理、获得劳动体验与经验、习得生活能力与专业技能、内化劳动观念与理念、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水平。

(二) 基于陶行知思想的劳动教育原则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具有超越时代的应用价值,对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高校劳动教育应坚持育人导向,“手脑相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知情意行合一,在“五育融合”中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劳动中形成契合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适应新领域与技术发展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情怀;在习得和应用新知识的同时提升劳动技能;提升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身心素质;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25)李俊峰,王晓岚:《劳动教育基本属性的三重维度》,《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4期,第5页。,培育现代审美人格。

第二,高校劳动教育应坚持浸润原则。基于劳动教育的社会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尤其需要紧跟时代,扎根地方,紧扣生活实际,融入社会新动向,与新产业与技术结合,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社区优秀劳动文化历史资源、社区成员的劳动态度和行为等直接影响高校校园劳动文化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26)杨英,李莹,谢爱琳:《多学科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年第3期,第147页。,通过实践实习、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公益活动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服务力,促进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联统一。

第三,高校劳动教育应坚持实践主导。“五育并举”的落脚点是劳动,基于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倡导以身心为现实载体,在新时代的环境和要求下大胆实践,掌握时代新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未来信息化时代更智能化的新型劳动形态,改变传统的社会实践参与方式,“通过培育社会性的、普遍性的、协作性的劳动情感的认同和传达,来提高每一名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的广度和深度”(27)李俊峰,王晓岚:《劳动教育基本属性的三重维度》,《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4期,第6页。,构筑新型社会关系。

三、 高校新文科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新文科劳动教育应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协同机制、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贯通实施。

(一) 搭建支撑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素养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可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在新文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及社会服务深度融入劳动教育。一方面,以显性形式分三个维度开设劳动教育公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第一,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1学分16课时,内容包括劳动教育概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本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劳模(工匠精神)等。第二,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1学分32课时,体现新文科专业特色与优势,比如,特色非遗作品制作、多语科普、文创产品设计、国际交流服务、乡村振兴与旅游产品开发、视觉传媒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不少于16学时,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文明寝室建设、图书资料维护等素质拓展、服务性学习、公益劳动等不少于16学时。第三,在第二课堂中明确劳动教育实践模块,组织实施劳动文化学习、生活技能培育、社会实践体验、公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联动,将日常劳动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0个以上实践学时。

另一方面,以隐性形式开设劳动教育公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从大一到大四循序渐进地开展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从学理层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等,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将劳动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专业综合实践和见实习等。按照跨学科融通的理念,日常劳动实践融入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发挥世界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地方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二) 打造跨领域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资源共同体

跨领域跨学科扩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资源是达成新文科人才劳动素养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应建立由文、理、工不同学科背景组成的师资共同体和源自金融、新闻、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基地共同体。

首先,通过专兼评聘、多向拓宽的方式构建劳动教育师资共同体。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聘请校内外专家以及来自社会不同行业的劳动模范、“非遗”传人、企业人士。还可以采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遴选优秀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设计、实施与管理,将学生深度纳入劳动教育共同体。同时,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整合社会资源,依托非遗产品生产基地、旅游机构、农场等生产性劳动场所和社区服务场所建立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

其次,要加强教师劳动素养培训,借助上级主管部门、行业和校级资源,定期对劳动教育课程团队开展专项培训,对公共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培训,从新文科建设要求,劳动教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等方面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修养,并召开劳动教育教学研讨会,探讨如何开展融合式劳动教育教学。对劳动教育基地师资进行劳动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校本特色等方面的培训,便于校内外劳动教育有效对接。

(三) 实施聚焦新时代主题的协同劳动育人方式

新文科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应依赖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共同体,围绕时代主题,拓宽时空范畴,“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线上线下混合。

“请进来”是指,邀请劳动教育师资共同体和基地共同体成员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探讨如何在质量标准、课程大纲与教案中融入新文科人才素养要求与劳动素养要求,如何围绕新时期社会分工特征与人员架构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劳动实践。同时,系统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美术家、高级技师、教育名家等为学生开展讲座、工作坊与技能传授等。

“走出去”是指,带领学生走向大社会,通过观摩引导学生关注并调研新时代突出的社会焦点与民生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区助困、流动儿童学业辅导、心理健康咨询、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传统技艺宣传等服务性劳动。进驻劳动岗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体验职业操作流程与要求,积累职业经验。如教师教育专业进入中小学,外语专业进入政府国际交流部门,旅游专业进入旅游公司,新闻传播专业进入文化传播部门或公司等。

线上线下混合是指,带领学生在校内外开展考察探究、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社会服务、作品展示与成果评价等活动。学生在线下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操作,利用元宇宙等先进技术制作文创作品或影视作品,撰写调研报告或提案等。同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平台开展线上活动。比如,南京晓庄学院依托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即Pocket University(以下简称PU)实施劳动教育。以学期为单位在PU平台设计任务清单,发布劳动教育活动信息,学生自主选择,在平台完成选课、成果展示、心得交流、成绩评定等,引导学生在新兴社交媒体进行劳动教育作品的宣传与传播,开展相关报道与研讨等。

(四) 建立符合新文科劳动教育特征的评价体系

新文科劳动教育需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制订涵盖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方面,梳理劳动教育元素,依据“认知、行动与情感三维标准体系”(28)时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架构与实施》,《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6期,第89页。设计劳动教育考核指标,将劳动成果按照调研报告、文创作品、新闻报道等形式进行划分,以劳动频次、成果数量、成果级别、成果获奖次数等进行量化,使之“具体化”、“系统化”、“现实化”(29)张进财,高芳芳:《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0期,第133页。。同时考虑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领域劳动特征,允许依据劳动强度、密度和难度对评价内容进行灵活配置。

评价方法方面,定性与定量结合,加强过程性评价,按照新文科领域劳动规律,由内向外,由浅入深,依据PU平台形成的劳动教育日志和劳动素养成长档案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劳动过程和结果,常态化跟踪反馈学生的劳动价值体系和劳动技能习得等真实情况,按照每学期或每学年劳动教育实践类型、次数、频次、成果数量等进行量化考核。

评价方式方面,借助云平台、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评价系统,采取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校外企业或专家评价结合的表现性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系统化地采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信息,并将数据化的结果用于智能检测与分析,科学地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激励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更加注重自身劳动素质的培养。

(五) 建设提高新文科劳动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

新文科劳动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辅以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保障架构与制度。首先,应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建立校级和院级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涵和目标、课程设置建议、课程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等,明确协同与整合的课程设计理念。学院应依托教学委员会设置劳动教育指导小组,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确定专门的新文科劳动教育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各文科专业劳动教育落地,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便于及时进行新一轮的优化与调整。

其次,依托教学督导系统建立校院两级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督查小组,制定督查制度与方案,一方面依据国家劳动教育政策、学校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和学院的新文科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对各专业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与效果进行定期督查与指导,重点关注是否有效提高了新文科人才综合劳动素养。另一方面,制定“新文科劳动能手”“小先生标兵”“最美劳动者”等劳动模范评选政策,通过规范化、常态化的评选机制选树劳动榜样。

同时,依托上级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形成劳动教育场地、经费、成果转化保障机制,多方联动保证劳动教育所需人、财、物等基本资源,通过政企校合作设立劳动教育基金,支持师资队伍提升、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业。同时,分层分级设立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专项、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训练项目等,促进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交叉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的客观要求,具有更高层面的价值导向性、更深程度的问题关注度、更广维度的融合性、更突出的实际应用性,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高校劳动教育应坚持育人导向、浸润原则、实践主导等原则,通过支撑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跨领域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资源共同体、聚焦新时代劳动协同育人方式、符合新文科劳动教育特征的评价体系,以及提高新文科劳动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切实提升新文科人才的劳动素养,继而在五育并举中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陶行知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