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荣华* 苏 崧 王明馨 李晓春 刘 洋 沈佳丽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壮锦技艺起源于中国广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丝线为材料,通过织、绣、编等技法,将各种图案织成锦缎。壮锦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壮族文化的瑰宝。而粗纤维艺术则是以各种天然纤维为材料,如麻、棉、竹等,通过编织、缠绕、扎染等技法,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实用品和装饰品,本项目着重研究当壮锦技艺与粗纤维艺术碰撞在一起时,可能产生的纤维艺术。
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组建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团队,以广西壮锦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为整体研究思路,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力为大目标,以“非遗传承:壮锦技艺碰撞粗纤维艺术”为名申请本次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西壮锦技艺的传承受到了破坏和异化。因此,项目组根据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访谈、问卷等收集到的材料,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意重构,形成既能有效传递壮锦基因,又能有效融入现代纤维艺术,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建议。
壮锦是一种以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其特点是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壮锦的织造技艺独特,一般使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编织而成。
粗纤维艺术主要使用各种天然纤维如麻、棉、竹等进行创作,编织、缠绕、扎染等是其常用的技法。这种艺术形式以其环保特性和良好的质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当壮锦技艺与粗纤维艺术碰撞在一起时,可以考虑将两者的材料进行融合。例如,可以在粗纤维作品中加入由棉纱或丝线编织成的壮锦元素,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观赏性;或者在壮锦作品中运用粗纤维艺术的缠绕、扎染等技法,使作品更具创意和个性。同时,也可以将壮锦中五彩交织的色彩搭配方式应用到粗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各自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将两者结合,可以拓展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例如,可以创作以壮族文化为主题的粗纤维艺术品,或者以粗纤维艺术为载体,展现壮锦图案的魅力。
总之,壮锦技艺与粗纤维艺术的碰撞,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形式和内涵,还可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不同于以往孤立单一的选题,本研究对壮族的纺织材料、染织技艺及工艺文化都要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其次,采用技术社会学的研究思路,将技术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考察它们的工艺,如从纺织工程的角度对织造原理、织物结构等做技术上的分析。最后,工艺文化的研究,不囿于壮族地区内循环式的考量,同时挖掘其在更大的文化场域中的交流、碰撞与升华。
对于传统工艺,真正的知情者即是生活者。本研究不仅采用文献考据,而且深入田野进行调查。对壮族民间和基层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深入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同时充分运用博物馆的各类资源,包括考古出土文物和民族文物。这些资料,是全面了解和深度研究的重要实证,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传统纺织工艺,不是静待被保护的、“僵化”的宝贵遗产,而是可以被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课题以利用粗纤维材料碰撞壮锦手工技艺的方法,创作出一系列现当代特色粗纤维艺术品。这类作品日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家的保护意识,并激活文化遗产。因此,本研究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缩小文化空间,以粗纤维艺术作品为载体,对于壮族传统纺织工艺的保护做具体深入的探讨。
壮锦的纺织品出现在宋代,主要材料有布、丝、麻。
1.首先通过对相关中英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了解研究态势,确认此研究的可行性。其次说明本项目选题的研究意义。再次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综述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本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
2.对壮族使用的各种纺织材料进行研究。项目组细致释读考古报告及历史文献,重点梳理考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各个历史时期广西壮族先民使用树皮、麻、葛、竹、棉、丝等的历史,包括起源、种类和发展过程,然后总结出壮族纺织材料的总体特征。
3.以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历史文献,对现存的壮族使用的各种纺织器具进行深入研究。
4.对壮族的染织工艺进行研究。
5.了解壮族的纹饰分类,从民族信仰的展现及文化流动的印痕两方面阐述壮锦文化的内涵。
6.从壮锦当下的困境入手进行粗纤维艺术品创作,最后提出保护壮锦技艺的看法。
通过对壮锦和粗纤维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了适合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材料。这些材料既保留了壮锦的鲜艳色彩和细腻纹理,又展现了粗纤维艺术的质感和立体感。
在传统壮锦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粗纤维艺术的特点,进行了工艺创新。例如,采用特殊的编织方法,使壮锦图案更加立体;利用粗纤维艺术的手法,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通过对壮锦图案和粗纤维艺术风格的研究,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意的设计思路。这些设计既体现了壮锦的独特魅力,又展示了粗纤维艺术的风格。
通过举办展览、参加艺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将壮锦技艺碰撞粗纤维艺术的成果展示给公众,提高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创意和灵感。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特长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两种艺术形式,还可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本项目的研究可以产生许多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壮锦以其精美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寓意而著称,而粗纤维艺术则以其质朴的质感和自然的美感吸引人们。将两者结合,可以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具个性和特色的作品。
传统的壮锦主要用于制作服饰、家居用品等,而粗纤维艺术则多用于制作雕塑、装置等。通过跨界合作,可以将这两种技艺应用到更多领域,如时尚设计、公共艺术等,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壮锦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粗纤维艺术则是各种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技艺。将两者结合,可以展示出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为艺术家提供灵感和借鉴。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通过创新和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传统技艺,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遗传承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通过对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的历史、特点、传承方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传承过程中,这两种技艺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后继无人、市场需求减少等。因此,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成为非遗传承的关键。
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的碰撞与融合,为两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借鉴彼此的技艺特点和创新理念,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在设计、制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使这两种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传承需要政府、社会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非遗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社会各界也应关注非遗传承,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此外,非遗传承人更应该珍视自己的技艺,努力使之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
非遗传承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在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都得到了更新,这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现代科技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些传统工艺的魅力。
总之,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碰撞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非遗传承的新视角。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非遗传承的问题,努力推动壮锦技艺和粗纤维艺术的创新发展,让这些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