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璨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文化馆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得到更多关注,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建设、经济繁荣与文化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乡村地区发展现状,对非遗传承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展开深入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举措,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
1.政策层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各类政策法规和规划文件相继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指导下,乡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真正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对相关保护利用手段的创新提供保障。
2.技术层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已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例如,数字技术的应用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现代化、精细化发展,相较于传统依靠口手相传的传播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播更贴合现代社会发展现状,能够吸引更多群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中,实现平面单向传播向立体多元传播的转变。而且,发挥数字技术智慧化、网络化优势,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实现更大规模、更多主体参与的文化传播。
3.经济层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了第三产业及电商的发展,将非遗传承融入其中,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并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为优化产业布局,乡村地区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色农产品大力挖掘其内生动力,结合旅游业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并借助电商拓展其覆盖面积,吸引消费者参与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体验活动中。新时期,乡村地区可逐渐形成“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的新兴产业模式,通过乡村经济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注入活力。
1.助力乡土文化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体现出深厚的文化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这不仅是对乡土文化的有力保护,还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代代相传的成果,体现在乡村地区日常生活中,因此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作为当地历史文化记录的补充,又可以引导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与乡土民情,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多元形式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只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才能实现乡村地区优秀文化基因的延续,进而完成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2.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基于文化经济学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本。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中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这与乡村地区第三产业建设相关。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来说,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可以为当地经济扶持提供动力,通过开发传统工艺设计、展示、营销平台创造再就业机会,为经济建设提供内在驱动力。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充足的经济价值,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为乡村地区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进而为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助力乡风文明振兴
除了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蕴含着丰厚的风土民情和精神面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也是展现乡村民风特色、助力乡风文明振兴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性、民族性方面特色鲜明,体现在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中。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乡村地区风土民情的呈现,进而使更多人可以对乡村地区民间风貌加深认识。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弘扬乡土民风的重要方式,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朝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
乡村地区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相关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面临一定的现实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国乡村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价值,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的消失势必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与文化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淡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为是过时的内容,对其保护与传承也没有过多关注[1]。长此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树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迫在眉睫。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主体,正是因为其活态传承的特点,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老龄化现象加剧。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体现在传承人不足与受众群体缩小两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难度较大、收入较低,很多年轻人对相关工作不感兴趣,选择到城镇寻找机会,而掌握技术的传承人也因年迈、需要维持生计等原因选择其他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严重的断层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不断加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了各类活动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然而,部分乡村地区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时仍存在错误认知。例如,仅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而忽视后续的保护工作;将国家提供的财政补贴挪用于其他盈利性文化产业中,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续乏力;采取的保护利用措施不当,甚至存在“破坏性保护”,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现阶段,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若缺少稳定的经济基础,乡村地区难以集中力量开展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受到限制。由此可见,要想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应集中精力发展乡村经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对内涵价值认识不足是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更好地发挥其助力作用,应充分调动各主体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到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范围。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中,为相关工作调配人力、物力、资金支持,通过优惠政策、专项资金等形式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并通过开发数据库等形式对优质非遗项目进行择优推送。其次,政府部门应更多考量乡村振兴与非遗项目的联系,进而通过非遗展示、宣传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同时要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交流,鼓励其深入基层,提升群众在非遗项目中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最后,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措施,通过搭建传习、展示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企业、民间团体等应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同时发挥社会组织的灵活性、专业性优势,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开发中。例如,可组织以非遗保护为主题的讲座、演出、竞赛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真正为非遗文化交流与价值挖掘提供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离不开持续的传承与推广,因此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是实现非遗可持续存续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大非遗保护开发力度的主要方式。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针对当地发展现状落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年轻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兴趣,例如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学校教育等渠道使其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积极主动参与非遗保护开发,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生命力和发展力。另一方面乡村地区要转变传统观念,将现代培养理念引入非遗传承人培养过程,提升其文化理论知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以现代眼光看待非遗保护开发工作,同时对非遗传承人实施全面、严格选拔,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素质,解决非遗传承断层问题[2]。
为助推乡村振兴,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将乡村发展需求同非遗元素有机结合,打造良好的非遗文化生态[3]。首先,应建立乡村地区非遗特色品牌,借助现代化思维和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提高竞争力。特色品牌项目的开发有利于乡村地区展示乡土文化内涵,进而在此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其次,应积极拓展非遗项目的传播与销售渠道,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发更具吸引力与代表性的展示方式与传承方式,既要符合自身文化规律,又要将城市文明、外来文化等元素吸纳其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最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需要依靠法规、制度等层面的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对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调整和补充,同时对非遗保护名录制度以及非遗传承人培养制度进行修订,进而为非遗项目的开展提供法律法规及制度方面的支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规范化实施提供保障[4]。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应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助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将非遗同乡村旅游结合,助推第三产业发展。首先,乡村地区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本地特色非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打造“非遗+旅游”特色品牌,通过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非遗吸引游客,为乡村内部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其次,乡村地区应对文化资源利用形式加以创新,将民间美术、游艺、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入非遗宣传中,更好地满足青年游客群体的需求[5]。同时,可采取“校地合作”的思路,借助剧团、院校力量展现乡村地区传统文艺特色,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利用的转型与创新。最后,应加大力度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中,提升非遗资源附加值,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代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非遗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渠道。首先,可以借助数据处理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统计、分析与汇总,建立非遗数据库,为文化资源的利用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借助微博、抖音新媒体平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拓展非遗的受众群体。再次,可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培训活动,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效果。最后,通过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提供生产、销售渠道,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地区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应充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视,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有利条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调动多主体力量参与到非遗项目中,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并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开展宣传与推广工作,通过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