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强
提起特级教师于永正,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俯身伏案”,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的“老顽童”形象,再就是他“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的教育箴言。
于永正老师靠前一步,不仅为了倾听学生,更放下了“知识权威”的架子,打通了“教学相长”的路子。教师靠前一步,向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学手段靠前一步,以更专业、更谦和、更人性的态度,提升教学的温度。
靠前一步,强调教师把学生放在心里、放在课堂的中心,始终明白教育是人的教育、个性的教育。我们在上课之前要明白“学生从哪里来的,带着什么”,他们的感受、疑问、渴求呼唤教师靠前一步,贴近学情教学。课前以学定教,课上就要顺学而导。靠前一步走近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走过去做什么。在一次课堂研讨中,有教师质疑授课者:“你提问的每一位学生,他们的回答恰好顺着你的教学思路,这节课是不是有准备的‘表演课’?”
授课者不理睬质疑者的目光,稳如泰山地递出他的备课本。二次备课栏里赫然记着回答问题的次序及对应的学生姓名,好似“表演课”实锤!此时授课者道出原委:他在巡视小组讨论情况时,旁听、参与、质疑、记录,对大多数学生的已知、方法、困惑等全面掌握,同时在备课本上记录、预演。我们的目光再次锁定备课本上那一串串红色的行楷小字,恍然大悟:课堂上,教师“先到”了学生中间,“先到”了思维碰撞的场域——有“即兴前置”,才有水到渠成!
靠前一步,更要带着课程标准、教材靠近学生,强调师生在学科素养的阳关道上双向奔赴。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系统化是思维之母”:教师靠前一步,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到位却不越位。有的课堂为了迎合学生,用直观、形象的视频替代演示实验,用图片凌驾于学生的想象空间,用自动模型覆盖学生的假设推想。看似是教师带着生动形象的知识点靠前一步了,其实搅乱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看似“豁然开朗”了,实则游离于课堂之外,被花里胡哨的东西带偏了,不利于提升高阶思维。
在提到“双减”话题时,同行略加戏谑:“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先做一遍。”此言论强调作业逻辑:先分析学生“学得如何”,还需什么样的学习来达到素养目标要求,最终减去低效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在教育数字化面前,靠前一步,还要用数据了解、研判学情,精选施策,高质量育人。
教师是行走的教科书:走到哪里,就把学科素养带到哪里;走到哪里,就把学科育人价值播撒到哪里。靠前一小步吧!让有温度的教学推动学生拔节成长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