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体舒神怡”设计思想探究

2023-04-19 13:02马振轩山东艺术学院
天工 2023年33期
关键词:造物使用者文人

马振轩 山东艺术学院

一、“体舒神怡”设计思想的内容

在晚明时期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的多重影响作用下,文人气和经济繁荣交叉相融,相互影响,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自身的感受,以人为本、重视个体舒适度、注重实用、崇尚简约不烦琐、饱含文人气的富有时代特色的设计思想油然而生。

“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倡导设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感受,倡导设计简约明快,设计产品能用、耐用、便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还提倡用料上的低损耗和设计布置的一物多用,即“一物充数物之用”的设计理念,围绕使用者的感受,将设计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简约的设计下最大化。“体舒神怡”设计思想是以人为本的造物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境界,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通过好的设计产物使人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愉悦。

二、“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晚明时期“体舒神怡”设计思想植根于晚明这个特殊时期,其形成原因及推动因素大致可从社会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蓬勃发展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背景

在朝政混乱、宦官擅权干政的大背景下,文人群体遭受迫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万历时期皇帝怠惰朝堂之事,官员体制发展停滞,文人对庙堂进取之心遭受挫折因而削弱,还是天启年间党同伐异的现状不止,腐败受贿之风盛行,内忧外患,加以文人赖以进取的科举之路不公正现象大量出现,因此导致了机制失衡,文人失去了往日入仕的渴求,淡化了竞争心,心境逐渐走向淡然。

现实与理想背离,就有了逃避现实束缚的思想转变,隐逸之心于此时期渐渐体现,大量的文人选择用隐逸的心态和行动来避免混乱复杂环境对自己本心的纠缠。相应兴起的园林设计和居室设计等设计领域渐渐成了晚明时期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他们用自身独具风格的审美角度和对隐逸沉静生活的向往丰富了当时的设计思想,用饱含文人气的设计风格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趣。

(二)自然地理环境

历史上,江南地区便是富庶之地,东部临海,西接内陆地区,南有丘陵,北面长江,太湖及大量的平川沃土藏于其中,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实现了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水陆交通便利,路线网四通八达,为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而这也是文人设计实现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经济蓬勃发展

江南地区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多次经历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动。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几乎可以与北方相抗衡,而宋代不光是农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也在稳步地、长远地发展,海外贸易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的机会和物质基础的支持。明代商业活动受中央集权制度的抑制影响极大,在平息一系列社会动荡后,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回到正常的发展轨迹,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态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随着区域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江南地区重回了繁华、富庶。

(四)消费观念的转变

人们在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后就会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奢侈安逸之风逐渐成了百姓的生活取向,虚华表象受到追捧,商品经济繁荣带来的金钱崇拜思想不仅充斥着商业领域,更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了巨大影响,等级服饰制度下,人们更加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崇尚尊卑无别和贵贱不分。同时设计领域思维更加活跃,与蓬勃的商业环境结合绽放了新的活力,由富商大贾效仿文人气以显风雅引起的园林、古玩、家具等设计领域的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为晚明时期的文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带来了更加舒畅和自由的设计创作氛围,为晚明设计风格带来了多种发展契机。

三、“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在设计应用中的体现

(一)晚明时期的居室设计

“用”和“宜居”分别是居室设计最基础的功能配备和目的,设计产品必须具备足够的功能、价值才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有此基础才能归入“宜居”的设计层次。“体舒神怡”设计思想以人的使用和感受为主体,要求设计产物给人能带来身体上足够的舒适度的同时,能同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即“自在合意”的状态,是晚明时期追求的设计呈现。“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围绕以人为本,侧重“用”的实用性,包含了器物性特征的三个层次分明的基本设计概念。

1.强调“器”之可用性

“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居室设计最后呈现的居宅外观无论是华丽的还是朴实的,无论是精致的还是粗糙的,基本功能不变,即古人重视的“能避雨”,此为设计的基础功能。在中国传统造物活动中,设计产物不可弃实用性不谈。“可用”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物之所以为物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在晚明时期李渔的家居造物观中,“零弃物”的设计观念是朴实和务实的设计观念的体现,以李渔的设计角度为切入点,万物皆有用,世上无无用之物,不可浪费,也不可过度。

2.强调“器”之耐用性

在晚明设计思想中,窗横以明亮通透的设计感受为前提,栏杆以玲珑有致为前提,但这些都是第二步,最重要的设计前提就是一个字,即“坚”,先做到“坚硬”和“坚实”,才能进行工艺优巧拙的讨论。在设计产物的最终呈现中,即使外观和装饰精巧别致,只重视审美价值的设计物华而不实,也没有使用价值,与其用过虚的手法去一味地装饰装点无用之物,还不如坚实材料和基础工艺,去最大限度地延长有用之物的使用寿命,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晚明江南文人顺应物性的设计原则。

3.强调“器”之便用性

此处以茶壶、橱柜及暖椅为例来谈“器”之便用性。

(1)茶壶设计

在茶壶的设计上,对于壶嘴的细节,李渔选择了直型结构来代替曲型结构,出于对实用、便用的考量,取直型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因茶叶堵塞壶嘴而造成人使用上不便的问题。

(2)橱柜设计

在橱柜设计上,橱柜设计中所使用空间的容量是使用价值最好的体现。李渔因此提出了“小其形而大其腹”的设计观点,即形体改小,但内在空间加大,方便人使用,更好地实现橱柜基本的贮藏功能。在具体实践中,还将用以隔断的多用活动隔板放入柜中,实现了空间上的分割多用和自由分配,具备了灵活便用的使用价值。

(3)暖椅设计

“暖椅”也是能充分体现晚明时期“体舒神怡”设计思想的实例。“暖椅”顾名思义即暖和的椅子。在造型设计上更加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加装暖屉,使这把椅子能在冬天帮使用者抵御寒冷,给使用者带来极好的使用感受和精神上的舒适。“暖椅”中所体现的是李渔“一物充数物之用”的实用设计思想。晚明时期“一物充数物之用”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中的多功能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件物品可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多种潜在的使用功能,可充当多件物品使用,大大提高了设计产品的使用价值,减少了同一空间内不必要的空间损耗,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

在减少耗材和成本上,不管是对于生产者还是使用者来说,是以人为本的便利选择和立场的相互理解。李渔在此设计理念前提下革新创造了“壁内藏灯”的新设计方式,即在墙上凿一个尺寸适宜的小孔,于孔内置灯,这样一来一灯可亮两室,既大大节约了空间和成本,又具有独特的美观性,给人带来舒适感受,真正做到了“一物备两室之用”。

综上所述,“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处处体现着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讲究以人为本,使使用者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舒适和愉悦,倡导坚固、方便的功能美设计原则。

(二)晚明时期的家具设计

明式家具作为一种独特的家具设计风格存在于中国设计史的长河中,它自成体系,注重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明式家具风格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四点。

1.科学的造物实践

采用榫卯结构进行搭配连接,采用自然的连接方式,无钉无胶,没有多余的穿孔,木材之间相互借力,承重力极强,并且相当牢固和可靠。

2.比例和谐的设计准则

明式家具样式种类繁多,注重家具制作的使用细节,重视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既看整体也看局部,重视整体与整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协调,没有多余的烦琐装饰,在设计考量中以实用性为主,展现线条的美感,有一种和谐美。

3.适度的装饰原则

雕、镂、嵌、描是明式家具制作中常用的装饰技法,作为起到点缀作用的关键一步,明式家具装饰所体现出的繁简相宜且恰如其分,极具美学价值。

4.材质的自然美感

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木料本身的原有色调及自然的木材纹理,践行了“材美而工巧”的造物观,遵循自然美的原则。在原料的选用上,明式家具采用优质硬木,材质坚韧耐用、色泽鲜明独特、纹理灵动,通过表面打蜡的方式或是上透明漆的技法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纹理、色泽和光泽,雕镂甚少且无过度装饰。多方结合,共同促成了明式家具浓郁的古朴雅致的文人气息。

“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在明式家具中的体现可解构为“宜人”和“悦人”两点,前者为明式家具使用者身体上舒适性的考量,后者则为明式家具使用者精神上怡情的考量。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历经千年的沉淀变化,至明代正式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高坐”。使用高型家具也由之前的时髦物件变为明代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相较于之前的矮型家具,既有生活气息又实用,还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明式座椅以人体坐姿为基本变量,以人身体的骨骼肌肉的行为特征为考量,循环往复地进行实践,逐渐调整,最终达到了使用感受与精神感受的和谐统一。

(三)晚明时期的园林设计

晚明的园林通常被视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场所,强调景观的布局和元素的搭配,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最终呈现是造园艺术的目的,园林中所呈现的“体舒神怡”精神在晚明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的布局讲究天人合一,追求天然山水的美感和自然感,从人置身其中的身体和精神感受出发,力求营造出宜人的氛围和空间,从方法、理念、目的上进行了革新。

自然、和谐的园林氛围和各元素的适性搭配、有序布局是晚明时期园林设计的造物目的,舒适怡人的环境让人们的身体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舒适,让人们的精神感受到怡然自得。作为晚明时期人与自然相融的场所,追求的是园林中布局、搭配的和谐统一。“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在晚明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园林布局及追求天然山水的自然感和美感,在园林氛围和园林空间等方面满足了人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感受,从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设计目的上进行革新。

1.“师法自然”设计方法的活用

晚明时期造园之术重视取之自然,用之于自然,学习和使用自然界的天然元素。晚明造园提倡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人为营造出的素雅和平淡都不是自然生态美,在选材、点缀、布置上要尽量符合自然美的原本面貌,展现自然界山水花木的形状、气势和意境,以此来实现“师法自然”和“巧夺天工”的有机结合。

2.“土木之事,最忌奢靡”设计理念的践行

在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中,对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最突出的贡献是“以土代石”。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了当时普遍地追求雅致文人园林的审美意识,以及抵制造作、庸俗的园林设计的思想意识。晚明时期园林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园林使用者陶冶性情和自省,过于地华丽浮夸和奢侈浪费与之相悖,简洁、素雅、古朴的风格特点才是与之契合的审美表现,并结合“师法自然”的设计方法,最终形成了使人身体和精神双重愉悦的设计呈现。

3.达成使用价值为基准的设计目的

园林建筑首先要重视的是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再讲究美观性,追求迂曲、透明、玲珑的精致层面。在园林建筑的功能上,首先,作为使用者饮食起居和工作、学习的场所,具备了最基本的使用价值。其次,再考虑进行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布置,实现供人游览、欣赏、享受的观赏价值。器物的造型应首先服从于功能,在不便使用的情况下,既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也影响使用者的心情。实用性是建筑美学的基础。基础牢固,后续才能附加审美价值。

园林建筑的使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首要设计原则。饮食起居、工作学习的场所功能是首要的使用价值,讲求美观、精致、通透、玲珑,展现自然、营造文人风、具有美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再探讨,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做不到,起码要具有最基础的实用性特征。从功能上分析,如果器物的造型不适配于功能,就造成了不能用、不耐用、不便用的反面效果,这样器物的本身价值会有所缺失,也影响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使用感受,使用性上出了问题也会影响使用者的心情。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必须附着在实用性的基础上。

四、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一)简朴适度的设计原则

在“体舒神怡”设计思想下,由具体设计实践得出的“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小其形而大其腹”“一物充数物之用”“一物备两室之用”“土木之事,最忌奢靡”等设计观点都体现了简朴适度的设计美学观念。在现代设计中,创造简朴实用与雅致适度并具有一定程度审美价值的设计产品,仍然是当前设计者和设计行业的一大难题。

在设计中,要明确设计产品本身应该负担的产品功能,基本功能完备,才能去谈潜在功能;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法简化外形,存简去繁,以实用为主,卸掉浮夸过度的装饰,减少不必要的耗材,适度点缀,使产品功能最大化;要考虑设计产品的多功能化,设计的目的是方便于人,适度的、方便的设计才能给人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二)设计活动中的轻重先后

当今的设计环境下不乏装饰感为先、只重审美的现象。器物之美不仅是美观性上审美价值的外露,还有其实用性的质朴之美以及所表达内涵的含蓄之美。“体舒神怡”设计思想以人的感受为核心,不仅是外在感受还有内在感受。所以在设计活动中,应充分考虑设计步骤的先后和轻重,产品的实用性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首要方面,最基础的功能都不具备,使用者更无法在使用和享受中获得愉悦的情感回馈。

功能性和实用性是一件设计产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应作为优先考量的设计标准,不只适用于单一设计领域,而是各设计领域都可借鉴的中国传统造物中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晚明时期“体舒神怡”设计思想包含的“悦人”“宜人”“宜居”等设计观点无不体现着对使用者的关怀和对人的现实需要及精神追求的尊重,强调生活日用要实现怡情养性与自我实现相结合。不管是设计活动中生产者的角色还是使用者的角色,都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造物的目的和中心决定了更多的是从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和精神上的舒适感受出发。

“体舒神怡”设计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围绕着人如何“用”物展开了系统性的分析。对设计产品提出能用、耐用、便用的设计标准,对设计者提出重实际、轻虚饰的要求,提倡“零弃物”的节俭观,反对铺张浪费的不实之风,从使用者的实际感受出发,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性、耐用性、舒适性,使人的身体和精神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怡情和舒适。在现代设计中,同样应该贯彻这一理念,为消费者提供使用方式更便捷、使用功能更多样、使用年限更长久的设计产品,呈现出更多能让使用者达到身心双重舒适和愉悦的设计。实质上,器物性特征的稳固也是器物审美价值的延续性考量。自审美意识觉醒后,器物除了其实用性,便多了审美价值的需求,在达到基础的器物性标准后,加之器物的审美价值,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浸润中不断完善自身。

五、结束语

造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归于人,“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核心思想之一,无论何种工艺,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造物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是人之“用”。晚明时期针对“用”提出了能用、耐用、便用的基本原则,致力于将无用之物改造为可用之物,将可用之物上升为耐用之物,将耐用之物升华为便用之物。“器”之本性,即是“用”。在设计造物实践中,重视功能性的务实,“小其形而大其腹”,重视空间利用和内外结构的结合搭配,这是对实用主义造物观念的践行。

“体舒神怡”设计思想植根于晚明,其设计观点始终以“人”为核心,切实满足在使用过程中人身体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愉悦,对当时的设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服务于人,设计理念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特色去进行相应的变化。晚明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对设计思想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也生动地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文人的价值取向,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体舒神怡”设计思想核心价值的摄取和学习,传统造物思想的优秀、可取部分对于现代设计有着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造物使用者文人
“法定许可”情况下使用者是否需要付费
文人与酒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文人吃蛙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造物美学
宋代文人爱睡觉
以木造物
文人与石